陈至立
(1999年12月6日)
同志们:
辉煌的1999年即将过去,世纪之交的2000年就要到来。这次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回顾和总结1999年的主要工作;研究和分析当前教育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具体郎署2000年教育战线的工作。下面,我谈三方面问题。
一、关于1999年的工作以及当前的教育形势。
199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党全国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在三场重大的政治斗争中夺取了决定性胜利,各条战线取得了巨大成就。1999年对教育战线来说,也是很不寻常的:一年。这种不寻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文件,对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1999年,教育战线大事多、喜事多。党中央、国务院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江泽民总书记、朱镕基总理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李岚清副总理作了主题报告。在全教会之后,中央还在全国技術创新大会、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都专门谈到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江泽民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指出,要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朱镕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又用了很长的篇幅,专门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李岚清副总理近一个时期以来,就贯彻全教会精神多次作出指示,明确了我们2000年工作的重点。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教育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为世纪之交和下世纪初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全教会的召开,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教育工作受到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到目前为止,先后有十几个省市召开了省级教育工作会议,许多党政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到会讲话,并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提出贸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具体思路和意见。在中央的直接带动下,有18个省市作出决定,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将省级财政支出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提高1至2个百分点。可以说,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教育工作者深受鼓舞和激励、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围绕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展开。加强德育工作,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指导。基础教育加大了课程教材改革力度,把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向题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德育、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工作得到加强。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宗旨,启动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中等职业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快了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步伐,推动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着手修订新一轮本科教学计划,把素质教育融人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之中,加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在1998年顺利完成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撤并部委所属91所(加上两所未调整的共93所)普通高校管理体制调整工作的基础上,1999年年初解决了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25所普通高校、34所成人高校98所中专校、232所技工学校的管理体制问题。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们正在落实现中央部门所属的242所高校的管理体制及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连续迈出了三大步,解决了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三次调整,可以预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这将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下世纪的更好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在总结上海等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1999年11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对这项旨在解决制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的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推动了以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局面的形成。在各方面的努力下,高校筒子楼改造进展顺利,“绝不把简子楼带入21世纪”的预定任务可以完成。
——高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1999年我们从高考内容、科目设置到录取形式,都不同程度地加快了改革步伐。高考内容向着更加注重对考生的能力和素质考查的方面发展;广东省“*3+X”科目设置改革试点工作的进展,为进一步扩大试点积累了经验;高考录取手段有了重大突破,1999年有10个省、市、区进行了网上录取试点工作。高考改革为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新一轮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以改革学校内部运行机制为重点,许多学校大幅度地精简机构,通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提高,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正在形成。
(三)教育事业有了大的发展。
——“两基”工作取得显著进展。1999年是本世纪末实现“两基”目标至关重要的一年,党和国家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9月到11月,全国人大五位副委员长带队赴有关省(区市)进行了《义务教育法》的执法检查。教育部党组先后三次召开会议,专题分析研究“两基”工作,进一步强调了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的工作方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领导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进展顺利,对“两基”工作的督导力度进一步加大。经过各地的共同努力,到1999年年底,“普九”的人口地区覆盖率达到80%,青壮年文盲率降至55%以下,完成了预定的“两基”工作任务。
——高校扩招工作顺利完成。根据中央的决策,1999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经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的共同努力,平稳、顺利地完成了高校扩招任务。据统计,199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实际招生为280万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招51万人,增长47%,在校生人数较上年增加76万人,增长22%;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约116万人,较上年增长近16%。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录取率达到49%,比1998年提高了近13个百分点,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有史以来最高的一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毛人学率预计可达到105%,比1998年的98%提高0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各地结合实际,量力而行,不同程度地扩大了高中阶段的招生规模,据10个省(市、区)的统计,1999年高中阶段招生与上年相比增长116%,初步估计全国高中阶段招生规模将比上年增长15%左右。
——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有新的突破。1999年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标志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展顺利,特聘教授已有200余人到岗,其转换机制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意义深远。这些措施对加速各地和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导向作用,高校和社会各界反映良好。同时,还进行了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促进了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加强了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的工作力度。
——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1999年在高校集中的地区建立一批大学科技园的工作开始启动,不仅很多高等学校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而且还得到了许多省市政府包括一些主要领导同志的积极支持,显示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对促进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孕育和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推动高校师生更多地参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现代远程教育有了进一步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教育科研网的提速和卫星电视教育网改造工作,使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基础。加紧了“虚拟学校”的论证和建设,加快了信息资源库建设和远程教育软件的开发。远程教育的发展将会对我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的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
——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迈出新的步伐。1999年,国家加大了对北大、清华两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持力度。并采取重点共建方式,由教育部分别与中科院和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陕西省、浙江省、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共同重点建设若干所高水平大学。“211工程”进展顺利,一批重点学科得到了加强。
——教育经费总量有所上升。根据最近发布的1998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全国教育经费为294906亿元,比前一年增长1648%。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03245亿元,比前一年增长912%,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前一年的249%提高到255%。1999年,仅落实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增加1个百分点一项,就又增加了28亿元。财政部和国家计委安排了147亿元的国债资金用于扩招,各地各高校也配套资金37亿元。并正式启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试点,实施教育储蓄。一些地方也积极出台了增加财政教育投人的政策措施。这对于增加投人总量、缓解我国现阶段教育经费紧张的状况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经受了三场大的政治斗争的严峻考验,继续保持了教育战线的稳定。
全教会刚结束,我们立即召开了第八次全国高校党建会议,就高校进一步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部署。高校邓小平理论“三进”和“两课”改革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已全面实施新的“兩课”课程体系。虽然1999年突发事件较多,但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继续保持了学校的政治稳定。特别是在三场大的政治斗争中,教育战线也和全国人民一道经受住了严峻考验,表现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的强大民族凝聚力,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表现出极高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政治觉悟,充分显示出多年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成效。
(五)“三讲”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自1998年底到1999年第一季度,中央决定在教育部开展”三讲”教育试点。当时正值全教会的紧张筹备期间,我们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边学习、边研究、边整改、边筹备,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在教育战线广大同志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认真学习、发扬民主、开门整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有效形式,使党组的同志及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在新时期全面推进教育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不少地方教委也进行了“三讲”教育。通过“三讲”教育,教育战线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变化,改革的意识更加增强,工作思路也更加明确,对于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即将过去的一年,是教育战线极不寻常的一年,也是成绩显著的一年。
回顾即将过去的1999年,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教育在面临难得机遇的同时,教育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可以说,发展机遇越多,需要我们研究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也就越多;教育受重视的程度越高,对教育的期望和要求也就越高。党和国家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基础地位,把教育作为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对此,我们既感到非常振奋,也感到责任重大。面对新的挑战,教育工作还有许多不适应,面临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扩大发展规模成绩显著,但矛盾和隐患增多。1999年的扩招工作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央决策的正确性。但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宏观指导不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少数地方和学校出现“高收费”、“乱收费”和高校招生新的“双轨”现象。有些高校以建校费、赞助费转校转专业费等各种名目高收费。此外,客观上由于原有办学条件就紧张,又缺乏足够的准备时间和必要的投入,大幅度扩招导致本来就不宽松的办学条件更为紧张。还有,由于对国家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造成了极少数贫困学生因不了解政策没能去学校报到。这些问题虽是在扩招中难免出现的,但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引发许多不安定因素,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二,关于民办教育问题。全教会召开后,社会各界对中央的《决定》中关于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精神反响热烈,民办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政府对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和支持的力度不够,缺乏新的手段和措施;另一方面,对民办学校发展如何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也不够。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并加快民办教育的立法进程。
第三,关于职业教育问题。发展职业教育,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在1999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滑坡。我们在高校扩招时特别注意加快高职发展,提出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和创业人才。但从目前反馈的情况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报到率偏低。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面临的新的形势和问题。
第四,关于教师队伍素质问题。我们拥有1400万的教师队伍从总体上说,数量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但是,面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队伍暴露出许多不适应。有教育思想、观念和业务能力等基本素质方面的问题,也有队伍结构和管理上的问题,还有师德建设问题。已经引起社会有关方面的批评,成为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这是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
第五,乱收费收费乱,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目前,“两基”工作中出现的农村初中辍学率明显增高的问题,原因之一就是学校收费过高,各种名目的收费给学生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影响了求学的积极性。城市中小学收费项目更加繁多。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学校也存在规范收费的问题。
第六,如何正确引导极其活跃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热点问题的讨论。当前,社会各界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很多,教育理论研究十分活跃。相比之下,我们的正确舆论引导力度显得不够。
二、关于2000年工作的主要思路和要求。
2000年的工作是很明确的,就是要认真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目前,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大政方针和主要目标都已确定,我们要做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调研、调研、再调研,落实、落实、再落实。我在这里谈一些看法,供大家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一)加强德育工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形成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在新的一年里,要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战略部署和决策上来。加强德育工作,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抓住关键环节,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坚定不移地把加强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全教会上,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最近中央又专门发了文件,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要根据中央《决定》的精神,把德育工作有机地融人到各个层次和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去。通过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落实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德育目标递进层次的要求。遵循德育的总体目标以及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要求。通过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德育工作,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的法制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要加强对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校园育人环境。特别要重视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克服形式主义,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二,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深人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教育方法上往往擅长于满堂灌,造成了学生学习被动、课业负担过重,这已影响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些都要求我们尽快改变现有的教育观念模式和方法,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方面,大胆革新,创造经验,加强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三,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紧迫任务就是要坚决把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由来已久。多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次全教会上,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举措,特别是有关调整教育宏观结构、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改革高考制度等,都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创造了很好的宏观环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增强做好“减负”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以治理学生用书为突破口,制止商业性推销活动进人校园,坚决果断地把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减下来,这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实事,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一定要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四,组织实施以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为重点的基础教育教材工程。要制定符合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基本要求,启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建设,促进多样化发展,给地方学校、教师及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充分发挥;要很好地研究解决现行教材的旧和窄、难和深以及过分追求学科体系完整的问题,切实克服教材课程脱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脱离社会实际等弊端。对外语、思想品德、计算机三门课程的改革问题,已形成了初步指导思想和框架,要抓紧落实。在农村初中教育中,要进一步推广“绿色证书”教育。积极开展勤工俭学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还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广泛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强健体魄,锻炼意志,增强团结合作意识。
第五,继续推进高考制度及相关制度改革,在1999年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高考的内容要向着更加有利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在广东进行高考科目改革试点的基础上,2000年扩大到山西、吉林、江苏、浙江等省份;同时扩大录取手段改革的参与面,创造条件,使全国参加网上录取省市数高校数和考生数均超过50%。从2000年起,取消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派遣证”,加大学籍学历管理改革,并着手建立文凭电子注册制度,把文凭印制发放权交给学校。
第六,加大工作力度,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重视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教师掌握和应用新教材、新课程能力的培训。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传播技术,全面启动国家、省、地市三级教育培训。开展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拓宽教师队伍来源渠道。加快师范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步伐,进一步改革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同时要加强薄弱学校和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2000年还要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
(二)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确保“两基”目标如期实现。
2000年是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的最后一年,能否如期完成“两基”任务,关键在此一年。
第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两基”继续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2000年,要将“两基”人口覆盖率从80%提升到85%,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体现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任务十分艰巨。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既要看到工作的难度,又要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同时,要不断研究新形势、新情况,找出新办法。还要注意研究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加强内地对口教育支援工作。
还要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工作。
第二,要针对当前“两基”工作中存在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初中辍学率明显升高、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艰巨、面临初中入学的高峰、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力量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要确保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目前全国中小学校舍危房还有1000万平方米,还需要约30亿元的投人才能解决,各地要采取紧急措施,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和法律手段,力争把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重视解决处境不利的地区和人群的教育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初中人口高峰期的相应准备。
第三,坚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在尚未实现“两基”的地区,要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的工作原则,防止和纠正不顾基础与条件,为赶进度盲目调整规划,忽视质量,突击达标的现象。同时,要加强“两基”督导工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普及初等教育的检查督导和推动工作,逐步提高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在已经实现“两基”的地区,把工作重点放在“两基”达标后的巩固和提高上,不断提高“两基”整体水平。大中城市要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三)继续努力,做好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招生工作。
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步伐,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发展普通高中要注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办学规模要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要正确认识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着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办出特色,增强吸引力。要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要继续扩大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克服困难,以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要使各类高等教育年度招生总量、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率以及应届高中毕业生接受各类高等教育比例与上年相比有一定增长。200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年度招生规模拟安排300万人左右,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拟安排180万人。
(四)深化体制改革,为加快教育发展创造条件。
第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取得大的突破。2000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人决定性的阶段。根据国务院的部署,今后除教育部和少数特殊行业部门外,其余中央部门不再管理院校。2000年,要基本完成现中央部委所属242所普通高等学校和106所成人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布局结构的调整力度。希望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有关工作。随着中央部门院校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把高等职业教育和大部分高等专科学校的设置权交给省级人民政府,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计划权也将放到省里,省级政府对教育的责任加大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任务也相应加重了,希望各地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同时要加大县级人民政府对学校校长、教师和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
第二,全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集中的大城市要取得突破性进展。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的精神,加快改革步伐,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目标。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学生生活后勤。我们要用创新的思路,加快学生公寓建设。特别要在地方政府的主导和政策支持下,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辟多元投资渠道,加快建设进程,并按社会化的机制进行经营和管理。另外,还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水、电、气基础设施的改造,加快高校必需的教学基础设施、必要的体育设施、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高等学校后勤体制不适应、设施落后的状况,使学生生活、学习的基本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第三,系统研究民办教育发展机制和政策界限。当务之急是要系統研究新形势下民办教育的发展机制和有关政策界限,既要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制定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措施,也要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规范,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要尽快完善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吸纳民间资金发展教育,创造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政策环境。
(五)眼未来,面向世界,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2000年是世纪交替之年,我们的工作既要立足当前,更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从长考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加快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要充分认识现代远程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对21世纪教育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随着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的加快,更要抓紧做好自己的工作,占领必要的阵地。我们已下决心在2000年完成CERNET主干线路提速工程,把主千网速率从现在的2M提高到155M或更高,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并与所有省会城市连通。同时将CERNET与广播电视教育系统结合,构筑远程教育体系基础平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将远程教育延伸到边远和农村地区,这样可有效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提高教育质量。要制定一个计划,通过有效的途径将机关、企业淘汰下来的计算机调剂到边远和农村地区去装备中小学。
大力发展我们自己的教育软件产业,要采取竞争、开放、合作的新机制,培育教育软件产业。
第二,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我们将在对“211工程”首期建设进行评估验收的基础上,与有关部委、省级政府一起抓紧做好二期工程的规划,加大投人力度。要集中力量支持办好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重点学科,并向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学科倾斜。2000年还要继续实施“长江学者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工程,加强出国留学等教育交流与合作,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出国留学,鼓励回国服务,培养、吸引和留住一批优秀人才,下功夫造就一批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同时,鼓励本科生提早参加科研和社会实践,加强创业教育。
第三,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贯彻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精神,2000年年初将召开高校技术创新工作会议,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要建设一批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努力为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服务。加强与有关方面合作,完成15个大学科技园区的试点建设,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一批高校的科技力量和成果向企业延伸,做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区的相关工作。
第四,制定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这是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过程中的第一个中长期教育事业规划。我们要在系统总结“九五”计划执行情况,深入分析教育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科学把握时代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
(六)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开拓教育经费筹攢的新渠道。
继续落实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工作,推动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增加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支出,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依法加强对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农村教育费附加实行乡征、县管、乡用,并保证完全用于教育;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发挥中央专款的作用,确保“两基”目标的如期实现。利用银行贷款加大校园改造和建设的力度,使学校的教学设施、体育设施、基础设施有较大的改善。继续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要以近期发生在山东的特大海难事故为鉴,高度重视许多学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争取各级政府增加投资,狠抓各级各类学校的危房以及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改造工作。
在努力增加投人的同时,要加强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非义务教育收费的政策措施,规范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和新的“双轨制”,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查处。加强国家对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深人人心。
(七)切实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的稳定工作。
继续改进和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是全面完成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千意见》,把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8程,筹备召开第九次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充实和改进高校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继续抓好“两课”教材、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
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要根据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发展,着力做好体制调整后有关学校领导班子的组建工作。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继续做好教育战线的稳定工作。要特别注意高等学校意识形态的动向,积极做好有关工作,落实工作责任,继续保持稳定。
三、做好2000年工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同志们,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2000年是落实中央关于教育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关键一年,也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进人攻坚的一年。做好2000年的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掌握工作主动权。
在当今国内外新的形势下,要把教育改革进一步引向深人,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复杂的局面。这就更需要我们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水平,提高驾驭教育工作全局的能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既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考虑教育事业所依托的社会经济的大环境,掌握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把握好工作主动权。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清醒地看到问题矛盾和隐患。
(二)要继续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教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也为我们加快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全教会在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结构教育体制等诸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大会。落实《决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给地方和学校以广阔的改革空间,鼓励大胆探索;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同时改革要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不能大起大落。重大改革方案的出臺还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考虑到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加强工作的预见性。当前改革已进人攻坚阶段,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保持稳定尤为重要。我们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继续抓好对“法轮功”的斗争,善于见微知著,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保持和发展教育战线特别是高等学校稳定的大好形势。
(三)保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防止片面性。
中央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对今后各级各类教育都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具体任务。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各级各类教育在现实发展中的关系,着力调整好教育的宏观结构。
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注意区别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基础好的学校与薄弱学校的不同情况,加强分类指导。根据各地不同实际,处理好普九”与发展高中的关系。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避免严重比例失调。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要把调整结构和提高质量摆在突出位置。
进一步理顺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新的发展增长点。在城市,要增强特色和适应性;在农村,要探索实际需要的办学模式,加快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比例,充分利用教育有限资源,相互促进,提高办学效益。
高等教育要确保扩招之后基本的教学秩序、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根据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学科结构,注重发展高新技术相关学科,不同类型高等学校都要办出特色,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抓住机遇抓住重点、抓住关键、狠抓落实。
面对当前的大好形势和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抓住机遇,抓住重点,抓住关键,狠抓落实。对事关全局的关键性工作要紧紧抓住不放并取得突破,要及时解决好制约改革和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总之,要狠抓落实。
2000年要紧紧抓住社会各方面反映强烈、中央领导多次批评的一些问题,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使这些方面的状况得到迅速而明显的改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地处理这些问题,给人民群众以明确的交待,维护教育战线形象,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教育工作的厚爱和支持。
(五)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加强政策舆论引导,提高决策水平。
由于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特征,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突出,世界各国政府都表现出对教育的极大关心和重视,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鲜经验。我们要积极推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深人地研究世紀之交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以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希望同志们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放宽眼界,多做一些关系未来的研究,及时借鉴一切有益的经验,帮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有科学性、预见性。
还要加强政策法规研究、规划及预测研究,提高决策水平。
同志们,2000年工作做得如何,将对下个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现在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世纪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