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星星
最近一个时期,俄军在武器装备领域接连做出了几桩令世人瞩目的举动:试射成功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尚无任何兵器能够拦截的“白杨-M”型洲际弹道导弹并已装备部队;研制出性能指标优于美国最先进的F-22型战机的第五代米格多功能歼击机;推出了使美国“爱国者”导弹也相形见绌的、体积小、命中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的9M96E2型地对空导弹等。
众所周知,由于国家经济每况愈下,政府允诺的国防费用又难以足额到位,俄军一直深受经费严重不足的困扰,军队改革和军队建设举步维艰,国防科研工作也是困难重重。然而,在如此窘境中,俄军仍频频推出新式武器,其因何在?
自从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所面临的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政局持续动荡,经济改革严重受挫,军队建设全面滑坡,综合国力急剧下降,地缘政治环境严重恶化,超级大国的地位日益动摇。面对上述严酷的现实,近年来,俄罗斯为了进一步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保持和维护其大国的地位,除了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外,在军事上重新制定了以建立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的军事战略,即“现实遏制”战略。具体来说,俄强化军事实力的主要因素是:
1、国际风云复杂多变。实力是最好的“靠山”和“筹码”
冷战后,随着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安全观念的更新,夺取全球或地区范围内政治、经济和安全秩序的主导权,逐渐成为了某些大国追求的目标。美国建立单极世界霸权的野心日益膨胀,一些地区性大国,如日本、印度等,虽然感到暂时与世界级霸主无缘,但谋求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争当地区霸主的梦想却越来越强烈。而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要求这些国家与现实和潜在的对手展开全面的竞争。由此不难看出,在军事上,这一目标已不仅仅要求自己的军事战略成为一种实战战略,而且要求具备双重功能。首先它要能够形成对对手的综合优势,建立起一种威慑力量;其次,在一旦威慑失效或危机生成时,要能以强有力的战争行动战而胜之。美国近来推行的“塑造一反应一准备”的战略,就是为适应这一要求而采取的新战略。俄罗斯独立以后,由于改革受挫,经济状况非常糟糕,致使俄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底气不足,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这一状况与俄作为一个大国继续屹立于世界的目标是不相符的,俄必须尽快选择一种能够配合其政治、外交等手段,以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权和发言权的新战略。在经济上不能与其他大国相抗衡的情况下,唯有借助前苏联打下的扎实的军事基础,在军事上寻求突破,才能解燃眉之急。为此,1996年俄通过对世界战略格局的分析,提出了以增强军事实力为威慑机制的“现实遏制”战略。
2、北约步步进逼,实力是最好的“盾牌”和“护身符”
1994年,北约提出了“东扩”计划。北约东扩是本世纪内第三次有关欧洲政治版图的结构性变化,是北约企图控制东欧、分化独联体、挤压俄罗斯生存空间的跨世纪的战略举措。尽管北约一再声称无意危害俄罗斯安全,但这实际上威胁了俄西部防御的“缓冲地带”,极大地恶化了俄的地缘政治及安全环境,也剥夺了俄在欧洲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的主导权。北约东扩意味着冷战后欧洲新的地缘战略格局将按西方的意愿形成,是西方消化冷战胜利成果的重要步骤之一。北约东扩一旦实现,其军事机器将随时可能抵达俄罗斯的边境地区,将使俄感受到巨大的军事压力。为此,俄政府认为:若继续采用原有的软弱的、纯防御性的军事战略,只能导致消极被动,最后只能“困死山中”,因而必须以全新的战略运筹,阻止这一势态的发展。因此,适时地推出主要性能均优于北约的尖端武器,铸造令对手生畏的“杀手锏”,才能有效地遏制北约的步步进逼。
3、维护独联体的安全与稳定,实力是最好的“定心丸”和“粘合剂”
近一个时期来,俄周边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及中亚地区的一些国家相继调整了军事战略,其增加军费、扩充实力的势头有增无减。有的国家甚至在俄家门口加入了美国建立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欲以捆住俄的手脚;有的国家还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暗送秋波、来往频繁,欲建立军事联盟,寻找新的靠山。面对安全环境的日益恶化,俄越来越重视独联体的一体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几年来,独联体一体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12个成员国中,有的“同床异梦”,另有打算;有的“心神不定”,不知何去何从;有的干脆提出“分道扬镳”,自谋出路,这对于视独联体为“生死攸关”的俄罗斯来说,无疑是极为不利的。俄要“笼络”或“震慑”住这些国家,除了采取必要的经济、政治措施外,还必须改变以往“亲西方”、“怕西方”的软弱形象,制定出以实力为后盾的强硬的军事战略,突显出俄作为一个大国的信心和实力,以增强对这些国家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树立起“龙头老大”的形象。此外,车臣战争和恐怖主义活动也对俄国家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些已熟练地掌握了前苏联武器装备的武装分子,使俄罗斯政府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这些都促使了俄下定决心研制和装备高精尖的新式武器,制定出更富有成效的新军事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