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捷
古今中外,民族问题是各个国家普遍关注,并十分敏感的重要问题。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始终关注我国的民族工作,他是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组织制定者和领导实施者,他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总结和概括出一系列有关民族工作的理论,从而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一、周恩来民族思想的形成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区很广。在旧中国历史上,剥削制度是民族不平等的根源。中国共产党坚持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主张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恩来的关怀和主持下,先后组织了5个民族访问团,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同时,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这些活动对沟通民族感情,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打开了民族工作的局面。建国初期,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政务院还先后讨论通过一系列重要文件,如,《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等。这些文件的颁布实施,在各民族中引起热烈反响,为消除民族压迫遗留的后果,建立各民族平等、团结、友爱的新型民族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共中央还对少数民族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名额作了特殊照顾,实现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当家作主。
周恩来是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决策人之一,特别是1957年周恩来根据我国民族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青岛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的《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的重要讲话,从理论上系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政策,成为指导我国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同时也标志着周恩来的民族思想在理论与实践上正式形成。
根据周恩来的民族工作指导思想,在民族平等团结的根本原则下,党和国家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以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民族团结大大增强,民族工作取得了伟大成就。
1958年以后,民族工作中出现了“左”的错误,伤害了许多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尤其是十年动乱时期,民族团结遭到空前破坏。在这种严重情况下,周恩来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扭转或减小“文革”给民族工作造成的危害。在此期间,他作出许多重要指示,如,制止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地区严重的武斗问题,保护西藏爱国人士阿沛·阿旺晋美,处理内蒙古自治区“内人党”问题等,从而及时纠正了错误,稳定了混乱的局势。1967年2月,他曾五次约见聂荣臻、叶剑英、徐向前、萧华、张国华等人,了解新疆、西藏、内蒙、云南、广西等省(自治区)情况,反复强调搞好民族地区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问题。“文化大革命”中,仅为解决西藏问题,周恩来就曾先后16次接见西藏自治区党、政、军负责人和群众代表,突出强调了民族地区确保稳定的重要。1975年8月29日,已身患绝症的周恩来,亲自同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的中央代表团团长华国锋谈话,要他转告:“在那里工作的同志们,要特别注意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注意培养民族干部,使大批民族干部尽快成长起来。要搞统一,搞民族大团结……”①在他的关怀和支持下,一度遭到破坏的民族关系出现了转机,为粉碎“四人帮”后我国民族工作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周恩来民族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两种民族主义。
坚持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正确分析阶级社会中民族问题的实际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和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事业中,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方针,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个民族团结的局面。但是,妨碍民族团结的不利因素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倾向。这两种倾向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主义建设都极为不利,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解决。为此,周恩来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出发,深刻阐述了坚持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指出在我国首先要重视反对两种民族主义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周恩来对妨碍民族团结的表现,两种民族主义的危害、产生的根源,克服两种民族主义的方式,以及加强民族团结的现实意义等问题,都作了比较深入的思考。
周恩来认为,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不仅会妨碍民族间的团结,而且,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造成各民族之间的对立,甚至于分裂,必须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角度来认识这两种民族主义的危害。在周恩来看来,兄弟民族多数处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状态,如果站在人口最多的汉族方面批评兄弟民族中的地方民族主义现象,就容易变成民族歧视。同样,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依然存在,历史上反动统治压迫的后果也还存在,如果站在少数民族方面批评汉族中的大汉族主义时,只注意这些历史痕迹,就很容易在少数民族中产生民族对立的倾向。周恩来认为,除了极少数人以外,在民族问题上的这两种错误态度、两种倾向,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应当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来解决,就是从民族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斗争,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各民族间进一步的团结。
周恩来还认为,在社会主义时期,如果不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压迫的旧制度的影响消除掉,就很难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很难把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状况逐步消灭。一切被剥削、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惟有跳出本民族的圈子,加强信任,团结起来,才能保证消灭民族压迫和不平等的现象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在此基础上,周恩来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
第一,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保证不受帝国主义的侵侮。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之所以敢欺负中国,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各民族不团结”。“在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若不强大起来,不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就要受帝国主义的欺侮”②。在这种情况下,“更要着重强调我们各民族间的团结,以利于共同努力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③。第二,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加强民族团结不仅是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的需要,而且经济发展了,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错误就会逐步减少,民族歧视和民族分裂的倾向也会减少。
(二)全面阐述了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建国后,周恩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全面分析了我国国情,明确指出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他说:“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主张合,不主张分,是适合我国的历史情况和社会环境的。我国是被帝国主义压迫过的国家,是从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中,从民族解放运动中发展、成长起来的,因此,国内各民族宜合不宜分。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了国内各民族的支持。他们都懂得,只有合起来组成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抵抗帝国主义的威胁和侵略。”④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去仿效苏联实行联邦制?对此,周恩来作了详细阐述。他认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民族情况与苏联不同。这些不同点是:1惫情不同。我国解放前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俄国在19世纪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拥有殖民地。
2崩史不同。我国历史上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国家内部的兄弟民族关系;而在俄国则是沙皇政权对俄罗斯周围的一些民族进行征服和殖民统治的关系。
3本幼』肪巢煌。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形成了在地域上交叉杂居的状况,根本无法以民族为单位建立独立国家;而俄国各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域都相对集中。
4备锩发展的情况不同。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共同斗争中,形成了不可分离的互助友爱关系,并共同建立起祖国大家庭;而俄国则是在帝国主义国家内进行革命,摧毁旧的殖民地关系,把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后,为了使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够站住脚,才实现了民族自决权和实行联邦制。
周恩来在将中国与苏联情况进行比较后,进一步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历史发展给我们造成了另一种条件,就是中国各民族杂居的条件,这种条件适宜于民族合作,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⑤所以,民族区域自治是从实际出发选择的符合我国历史发展最适当的民族基本政策。
同时,周恩来精辟地概括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本质特征。他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自治的内容是全面性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少数民族在自治地区当家作主,管理民族内部和地区事务。民族区域自治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一个民族不仅可以在一个地区实行自治,成立自治区,而且可以分别在很多地方实行自治,成立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⑥。他进一步指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它既能保障自治区内各民族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权利,也能保障和实现自治区域内各族人民的互助合作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既能注意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又能充分保障自治区域内其他民族的各项权利;既能充分尊重和保障自治地方和自治民族的各项利益和要求,又能切实保障国家的统一和共和国的整体利益。另外,他对民族自治权利和民族化问题作了具体的阐述。他指出,民族化问题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只有经过民族化,民族自治权利才会被尊重,自治权利才能充分行使,自治才能真正实现。
另外,周恩来还深刻阐明了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他指出:“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⑦周恩来对民族区域自治的全面论述,是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阐述使这一理论更加系统、完善和成熟。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从50年代中期开始,新疆、西藏、内蒙、宁夏、广西先后成立了自治区,一些少数民族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也先后成立了自治州、旗、县。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路线和方针,完全符合中国民族工作的实际,至今仍然是我们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时所应当遵循的。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在处理和解决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过程中,周恩来始终坚持和强调民族繁荣发展问题。他全面而又深刻地阐明了毛泽东民族繁荣理论的基本观点,并把它提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首先,阐明了民族繁荣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他指出,历史上在剥削制度统治下,“许多兄弟民族不是走向繁荣,而是走向衰亡”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一切剥削阶级所奉行的是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政策。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民族压迫政策,主张帮助和扶持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我们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就是要使所有的民族得到发展,得到繁荣。所以,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是繁荣各民族的政策”⑨。
其次,阐明了民族繁荣是各民族共同的事业和要求。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族人民只有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密切合作和相互帮助,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第三,阐明了民族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的一个基本内容。他指出,繁荣的问题对各个民族是完全平等的。他把民族繁荣问题同民族平等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民族平等的角度阐述了民族繁荣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从而把民族平等和民族繁荣的理论相统一。
为实现这个目标,周恩来强调国家要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国家要特别注意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要采取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帮助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单靠国家的帮助也不行,要把国家的帮助和少数民族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第四,阐明了社会改革是实现各民族繁荣的根本性措施。周恩来指出,由于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不利条件,为了使各民族实现发展繁荣,必须进行社会改革,即必须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彻底解放生产力。他特别提出:“我们所说的社会改革,最根本的是经济改革。”灛伂娢颐遣荒苁孤浜蟮牡胤接涝堵浜笙氯ァR彻底改变落后状况,每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过经济改革,这是新中国帮助各民族发展的一个必须实行的根本性措施。“经济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改革,即土地改革,第二步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灛伂嬛芏骼垂赜谏缁岣母锏乃枷敫各民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各族人民彻底摆脱了民族剥削、民族压迫,为各民族的进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四)重视民族自治地区干部的民族化,注意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周恩来十分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的10所民族院校,从方案的提出到正式建成,都受到他的直接关怀。他认为,在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少的地方,配备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应该略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同时,民族自治地区的主要领导干部应该是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干部应该做负责工作”。这样,更便于管理好本民族事务,更有效地发展区域自治地区的各项事业,促进民族自治地区的繁荣。
为了实现民族自治,达到民族自治地区干部民族化的要求,周恩来要求必须逐步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和水平,应当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民族干部。只有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他们从数量上不断壮大,质量上不断提高,才能担负起民族繁荣的历史重任。
周恩来的这些论述,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的正确阐释和经验总结。
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各类建设人才更感缺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严重障碍。为了迅速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逐步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尽快培养少数民族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从而使少数民族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在周恩来的亲切关怀下,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歌舞团等一批教育文化机构相继成立,对繁荣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部分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切实保障公民信教的权利。周恩来曾多次阐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观点。1950年6月26日,他在政务院第三十七次会议讨论西北地区民族工作时说:“对于少数民族的宗教……对伊斯兰教、对喇嘛教,都应该尊重。”灛伂1955年4月19日,周恩来在亚非全体会议上的发言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是我们尊重有宗教信仰的人。……中国是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它不仅有七百万共产党员,并且还有以千万计的回教徒和佛教徒,以百万计的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两年之后,周恩来又强调指出,不信仰宗教的人应当尊重信仰宗教的人,信仰宗教的人也应当尊重不信仰宗教的人。不仅不信仰宗教的人和信仰宗教的人可以合作,而且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也可以合作。他同时积极地宣传,人们无论是否有宗教信仰,都应该彼此相处得很好,应该互相尊重,搞好合作。
三、周恩来民族思想的主要特点
综观周恩来的民族思想,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继承性与发展性。在民族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都有许多精辟论述。周恩来根据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继承并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如对民族主义的态度,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不能赞同任何巩固民族主义的做法,相反地,它赞同一切帮助消除民族差别、打破民族壁垒的东西,赞同一切促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和促使各民族融合的东西。”周恩来在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的同时,也旗帜鲜明地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认为这两种民族主义都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表现。再如关于民族平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斯大林认为,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本质上的特点,都有只属于该民族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这些特点便是各个民族对世界文化共同宝库的贡献。周恩来继承了马、恩、列、斯的这些观点,更加明确地指出,绝不能说这个民族是优越的,那个民族是劣等的。所有的民族都是优秀的、勤劳的、有智慧的,只要给他们发展的机会;所有的民族都是勇敢的、有力量的,只要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因此,各民族是完全平等的,不能有任何歧视。
毛泽东的民族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周恩来的民族理论正是对毛泽东民族理论的补充、丰富和发展。如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指出:“少数民族问题,它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共同的就适用共同的条文,特殊的就适用特殊的条文。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周恩来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分别情况,成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或者民族乡,使所有少数民族不论聚居或者杂居都能实行真正的自治。”周恩来关于民族问题的有关论述同毛泽东论述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并在某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观点,因而也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二)客观性与辩证性。
如对满族所建立的清朝政权的评价,他一方面认为清朝“做了许多坏事”,另一方面,又肯定了它的历史作用:第一,把中国许多兄弟民族联系在一起,起了统一的作用;第二,减低了田赋,使农民休养生息,增加了人口;第三,同时采用满文和汉文,使两种文化逐渐融合接近,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如此看待民族问题,既尊重了历史,又尊重了民族感情。
(三)求实性与时代性。
在周恩来看来,克服两种民族主义倾向和消除民族经济、文化事实上的不平等,需要共同的、积极的发展目标,只要各个民族的经济、文化都得以发展,各民族都得以繁荣,那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因素就会被消除。如此看待民族问题,不仅可以使人们丢掉历史包袱,轻装前进,而且可以唤起人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极大热情和干劲。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呕心沥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他提出的一系列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民族工作思想,将永远是指引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正确方针。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719页。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灛伂姠灛伂嫝灛伂 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7、367、373、373、377、379、383、383、385、379、377页。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责任编辑:林 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