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日本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国际创价学会会长。1983年,荣获“联合国和平奖”。1988年受“联合国荣誉表彰”。以下是池田大作先生和青年朋友关于读书的对话
木村:这次请和我们谈谈“阅读的喜悦”。
池田大作:好的。虽然说“阅读的喜悦”,还有许多人认为“看书是很辛苦的”吧!
木村:是的。事实的确如此。也许现在是个电脑资讯时代,很多人对读书感到厌烦。
井桁:虽说读书,很多人也专找较浅易或搞笑的书;这也许是比不读的好……
池田大作: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这个暂且不提,其中可以肯定的是,人能否体会到“阅读的喜悦”,其人生的深度、广度,会有天渊之别。
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到一位伟大的老师。可以和亚历山大大帝一起远征,和苏格拉底、雨果为友,交谈对话。《徒然草》的作者兼好法师也这样描述:“一个人在灯下阅文,与古人为友。”不了解这份喜悦,是多么可惜啊!就如同人宝山却空手而回一样。
许多伟人在年轻的时候,几乎都拥有人生的“座右之书”,藉以鼓励、指引自己,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读书应有相应的努力、挑战和忍耐,方知个中乐趣。
一旦知道了那份喜悦的人会更坚强;“与书为友”的人是坚强的。因为他能自在地品味、汲取古人类的精神财产,运用自如。这种人才是“心灵的巨富”,以钱财来说,就像拥有好几家银行一样,需要多少就能提取多少。
木村:真是伟大的境界,具体上该如何下工夫呢?
池田大作:最重要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
有阅读习惯的人,不论在电车上,或是睡前,都会把握片刻来看书。户田先生在年轻时,曾当过拉板车工人,他回味不已地说:“我总是尽快完成当天的工作,到野外,抛下板车。躺在草原上看书。”
帕斯卡(Blaise Pascal)说:“人是思考的芦苇。”为了思考。读书不可或缺。因此说读书是人的佐证也不为过。
井桁:许多会员提出这样的疑问:“池田先生这么忙,到底是在什么时候看那么多的书?”
池田大作:基础全是在青春时代奠定,当时是忙里偷闲来看书的。
一有空,我就去逛神田的旧书街,那里就像自己的书库。心里想——“今天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好书?”“那本书还存在吗?”拿着从微薄薪水中节省下来的零用钱,赶到神田。当想要的书到手时,那份喜悦至今仍很深刻。
井桁:相反地现在的书本多得像洪水泛滥,如果仍不肯阅读的话,实在太可惜了。
池田大作:户田先生对读书也非常严格。看到青年人只顾看周刊杂志,便会怒气冲冲。“尽看些荒唐无稽的杂志,还看得津津有味。到底是怎么回事?想成为三流、四流的人吗?要读长篇小说!经典名著!不趁现在年轻时多读书,就不能造就好人品,就成不了真正的领导!”他就是这样倾注情感地严厉斥责。甚至在他去世前的一个月也问我:“你今天读了什么书?”先生的身体极为衰弱,但仍珍惜片刻来读书、思索。他一再强调“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时所读的书,一辈子都会记得”。
现在,我也和户田先生怀着同样的心情,希望大家能尝到阅读的喜悦。为此,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达到“非读不可”的程度。若是以半途而废的心态来读书,最后后悔的都是自己。
木村:常常听人说“没时间看书”。
池田大作:户田先生说过:“青年们!内心要有读书和思考的余裕!”
这是在于“内心”!说自己没有空的人,大多是缺乏内心的余裕。只要有心读书,不可能找不出十分、二十分钟的时间。早上、中午、晚上各拨出十分钟来看书的话,一天就能看三十分钟的书。
不如说,在愈忙碌中抽出的时间来看书,愈能集中注意力。有时比起漫不经心地看半天书要来得印象深刻。
木村:对于不知从何着手的人又怎样呢?
池田大作:在犹豫当中,就算读一页也好。考虑半天也不会前进。读一页就是前进一页。
就像人有善、恶;书也有好坏。人生在世,必定遭遇种种因缘,与好人交往,心肠会变好;与恶人交往,就会变坏。再怎样善良的人,一旦进入恶的世界,起码有两三成会变成恶人。
读好书会启发自己的生命。经典的好书不会过时,万古常新,到二十一世纪还是不会褪色。那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英国小说家萧伯纳(GeorgeBernard Shaw)有这么一段小故事。
有一位妇人举出一本书名,萧伯纳并没有读过。妇人得意洋洋地说:“萧先生,这本书已畅销了五年,您竟然不知道!”
萧伯纳不温不火地回答她:“这位太太,畅销全球五百余年,但丁(Aligheri Dante)的《神曲》,您读过吗?”
爱默生(Ralph Emerson)也说:“别读出版不到一年的书。”意思就是说,出版了数年、数百年仍受人欢迎的书就可认定是名著、好书。
人的一生有限,因此要从好书看起。为了争取更多读好书的时间,惟有不读坏书。
井桁:也有一些意见是——“虽然看过几本歌德(Goethe)或托尔斯泰(Serge Tolstoy)的书。但始终是一知半解,谈不上什么感动。”
池田大作:真是老实得可爱。读托尔斯泰或歌德的作品没有感动,错并不在作者。经典名著就像吊钟一样,用小力敲只会出小声,大力去敲声音也大;这是力度大小的问题。
无论如何还是觉得很难懂的话,不妨跳过二三十页来看。到了解内容之后,再回头看那些没读到的部分,重新理解。即是说,只要有学习的心,一定能发现宝藏。
高中时代读不成的书,也可到大学再挑战,或者踏入社会再挑战也行。重要的是一生不忘阅读,下决心“誓将人类的精神遗产,全部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希望你们要有“青春时代读遍数千册书”的气概。
各位是二十一世纪的“使命之士”。在世界的舞台上,没有教养和人格,就算其他方面再优秀,也不会受人尊敬,会被人看成赚钱的机器。
阅读能造就“人”,不让人变成机器。在任何领域的领导,如果连世界著名的长篇小说都不读的话,不可能成为优秀的领袖。
要建立人本主义、以人为基点的社会,领导必须钻研阅读真正的文学巨著。这点非常重要。海外人士手不释卷;许多日本人读书只是装模作样。
木村:有没有读书时该注意的事情呢?
池田大作:该算是“读活书而不要死读书”。这句话也记在我年轻时作的“阅读笔记”当中。
食物不经消化、吸收,也不会成为自己的血肉。要消化必须自行思索。
牧口先生也说:“别读死书,读过的书一定要思考,现在的年轻人
看似读很多书,但是思考不足。看了书,再加以思考才会成为自己的东西。”
户田先生曾认为:看书的方法也有许多种,第一种是光注意故事情节,只是想读有趣的,算是最粗浅的阅读方式。
其次是边阅读边思考此书的出版渊源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书中人物,以及书中所要传达的含义。
第三种阅读方法是了解作者本身的境遇、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思想,不做到这样,就不算是真正的阅读方法。
总之身边有好书是很重要的。曾经有一位前辈推荐一本叫《竹泽先生这个人》的书给我,从这本书学习到许多事情。过去我常和良友互荐好书。
井桁:要让书的内容成为“自己的东西”,最好还是像池田先生一样作阅读笔记吗?
池田大作:能做到的话最好。那也是自己的精神历史。
办不到的人,不妨在书后,两三行也好,记下自己的感想,如果觉得某本书很有趣,到底有趣在什么地方?觉得没趣的话,那又是为什么呢?
还有一种阅读方法是边阅读边划重点,随处将感想或自己的反论写在书上。当然对借来的书就不可以这么做。
总之“动笔”会让人开始思考。
据说拿破仑(Napoleon)也有作阅读笔记的习惯。他非常爱看书,后来拿破仑不论远征埃及还是西班牙,都带着各类的书。据说连在马车中都设有书柜。对他来说,阅读才是他前进的动力。
对拿破仑推崇有加的斯丹达尔(Stendhal)也这么说:“就像不将燃料烧到某个程度,火车就无法启动,每天早上不读上几百页的书,就不能恢复自己平常的脑力。”
对他们来说,读书就像头脑和精神的“汽油”,从阅读中获得力量来创造、活动、前进。
如同健康的身体需要食物的营养,健康的心灵是需要书籍的营养。就食物来说,光吃甜点或不耐嚼的软绵绵的东西,总会吃出病来。当然,也不可一再地挑嘴、偏食。
同理,看书也不能错过有营养的好书。
有位思想家说:“坏书是堕落的使者,是诱往歧途的向导,走向不幸的陷阱,魔力的毒手。”
好书是如教师、前辈、父母的伟大存在。好书当中有智慧之泉、生命之泉,有星辰,有人类善良的灵魂。
井桁:也有人问:“漫画书还是不读为妙吗?”
池田大作:当然,不能一天到晚光看漫画书。重要的是建设自己,当然,也可能有人看了某本漫画书,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哲学,大彻大悟,感动得心灵受到洗涤。
但是有人认为漫画或电视,会被局限在所制造的影像,抽去给人想像的空间。关于这一点,书籍的优点就在于锻炼“想像力”和“思考力”。看电视和阅读有基本上的不同。
“阅读”是刻画在脑子、生命的作业。将成为建设自己的重要粮食、补品。
光“看”书,那只是感觉,要“看”很简单,看了就以为自己懂了,就像皮肤的感觉,并非成为自己的骨与肉。
不展开真正的阅读的话,会成为缺乏内涵、肤浅的人,这就是人生的大失败。
你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无限潜能的大地,耕耘这片大地的“锄头”就是阅读。
(陈梅摘自1999年8月7日《文汇读书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