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翁宝
编者按:
我们曾经经历科学春天的鼓舞和激励,亦曾渊临无知的众多纷扰。曾经沐浴科学精神的光辉,亦曾痛苦地面对科学的尴尬。曾经的鼓舞或无奈告诉我们,实实在在推进历史进程的是科学,是赛先生。当回顾50年来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追忆我们的知识英雄的时候,我们更加缅怀他们渗乎其间的精神力量——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真诚,以及超越单纯学问本身的科学精神。
不能不面对的现实是,科学精神的衰退,我们必须警惕集体丧失科学热忱的危险。在一个以经济目光来鉴定一切,在一个科学沦为俗世的附庸或装饰的背景下,我们的认知盲点不仅在于科学从业者社会地位的下降,更在于我们或许已经遗忘了应该对科学本身给予的热忱。科学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科学的热忱是人类最本性的纯洁。科学精神的丧失,对一个民族来讲,并不仅仅意味着与愚昧和反动为伍,科学理性的黯淡与功利的甚嚣尘上是同比关系。我们需要健康的人生,为此,我们需要科学的理性。
科学的价值不是用功利的经济目光就可衡量的,它更多是一种纯粹的冲动,一个纯粹的幻想,或者就是一种精神。在这里,我们更多感受的是对科学高度热忱的魅力。在此,我们精选出在中国50年的历史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知识英雄。不光是对他们成就的认可,更多的是对其人格的高扬。
当科学之光普照我们的时候,我们有必要顶礼我们的知识英雄。无论是依然健在的,还是离我们远去的。
撑起中国的脊梁
[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
在大同理想还远远没有降临世界的时候,实力的制衡往往成为和平的保障。实力与武器相伴,而现代武器的核心是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中国有这么一批人,在神秘的地方从事神秘又崇高的工作,是他们的群体特征。
是他们为我们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为我们架起了心理上的安全屏障。在“实力决定地位”的国际背景下,他们在给我们带来更多安全感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一个时代的自豪感。
在像文革那样动荡的岁月中,他们是唯一不受扭曲的群体,其中一半是因为对科学的执著。对科学的热忱是这批人的共同特点。另一半是为祖国献身的动力。现今来看,他们的存在,成了那个时代不多的亮点。
钱学森的传奇经历同其凸出的额头一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是美国人的一时疏忽,放走了这位“至少等于五个师”的“超音速飞行之父”冯·卡门的高材生。当然,多少也因为美国人急于交换在朝鲜战场上被俘的战俘。钱的回国以及在以后对中国导弹航天事业所作的卓绝的贡献,成了中国科技人员的楷模。确切而言,钱的回国,改变了世界尖端技术力量的格局,为改变世界战略格局提供了可能。放走钱是美国人继朝鲜战争后的又一重大失误,不少美国人这么认为。
“三钱”在许多善良的中国人心中,好像是三兄弟一般,其实不是。但他们对国家导弹航天技术发展确实功高至伟。钱伟长的“钱伟长方程”,对弹道计算和各种导弹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功不可没,解决了导弹飞行过程中的问题。而钱三强的组织能力保证了整个计划的实施落实。这些都为后人津津乐道。
[邓稼先、赵忠尧、王承书、于敏、朱光亚]
与“三钱”同样伟大的是邓稼先,作为中国的“原子弹之父”、“两弹元勋”,邓一直活在别人甚至自己家人的想象之中。邓一生共主持了15次的核实验。他62岁的寿命足以证明所受辐射之厉害。
当50年代的某一日,一大批中国最优秀的核物理专家突然从人们包括他们最亲密的人的视线中消失的时候,一项神圣的事业在一批博学而无畏的精英中正加足马力。在原子弹ABC中,作了最基础A的就是赵忠尧,赵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而有关的资料是当时冒着危险从国外带回来的。
在尖端科技队伍中,亦不乏巾帼的身影。女核物理专家王承书是其中的代表,是王的努力,才使得核武器中的核心材料高浓缩铀得以成功提炼。这对我国加快核武器的研究举足轻重。
除了邓稼先以外,我们应该记住的名字还有:氢弹设计者于敏、朱光亚等等。广袤的西部,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地,荒漠见证着他们的艰辛和纯粹的快乐。从战略意义上回顾,他们在西部的跋涉,其意义丝毫不亚于任何一次军事挺进。核威慑的存在最大程度地影响了国家的生存战略,而他们就是挑动世界天平的人。
那是一个极度张扬理想主义的时代样板,一个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样本。今日看来,这一切尤让人震撼又感动。
告别“有核无能”
[欧阳予]
核技术并不完全同恐怖连在一起。是欧阳予结束了中国“有核无能”的历史,作为中国第一个核电站的总设计师,欧阳予在1971年秋接到调令时,正在湖北钟祥县“五七”干校的猪圈旁。
欧阳予的最大贡献在于取消了秦山核电站原先原熔岩堆的方案,而代之以技术成熟的世界先进的压水堆型。
现在想来,欧阳予的决定让我们减少了因为切尔诺贝利爆炸引来的恐怖之感——也让我想起一幅著名的照片:一位法国老人就在当地的核电站边上钓鱼。
工业的血液和逻辑
[李四光)
现在在大街上奔驰的司机,已难以想象没有石油、在汽车顶部顶个气包会是怎么个滋味。“贫油”曾是中国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对于一个急欲建设自己工业的国家而言,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比生命意义上的血液还要珍贵。因此“油问题”成了整个“一五”计划的重中之重。
在理论上打破并且在现实上取得突破的英雄就是李四光:后人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作指导,为中国找到了丰富的石油,一举扭转了整个工业发展局势。
如果现在不能理解当时人们的喜悦之情的话,不妨深深体会一下“大庆”两字背后动人的含义。
[华罗庚]
今日一些人总是不解地问,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究竟有什么用途。我们不去责问这种功利性眼光对待科学的不解,华罗庚的存在,并且天才般地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经济领域,创造了“优选法”同“统筹法”,使科学直接服务于生产创造,就最好地证明了数学的价值。
未必所有学科都有直接的现实价值。即使在同一学科中,未必所有的方向都会有人喝彩。科学讲究的是一种探索的精神,一种执著的态度,未必所有的数学家都同华一样,其理论能够经世致用。
同许多可敬的英雄相似,华最后倒在讲台上。
解决我们的肚子问题
[袁隆平]
怎样估计袁隆平的功劳都不过分,在我们引以为豪的“解决肚子问题”的根本性问题上,在科学层面,袁可谓功高至伟。在希望的田野上,“杂交”和“的确良”曾经是农民触手可及的关于生活品质的名词。
用不到10%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是联合国认定的奇迹,袁研制成功的杂交稻较常规品种增产20%!从1976~1988年,全国因此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直接增加产值280亿元!
袁的成果相当时候是在文革中取得的,科研环境的恶劣,来自外界的干扰(袁的杂交种苗曾经被红卫兵几度拔起扔掉,每次都是袁在垃圾箱中捡回,研究才得以延续),使得这一项突破是如此的质朴而实在。
那个时代似乎还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如果有的话,那袁将会是中国第一富豪。
[李登海]
袁隆平是当之无愧的“水稻英雄”,而解决我们肚子问题的还有另外一位“玉米英雄”——李登海。
李创造了亩产1096.29公斤的夏玉米世界纪录。截至1997年,李的杂交玉米推广面积近4700万公顷,为国家增产粮食达400多亿公斤。
让脚下的土地长出更多的粮食,不仅是科学家的梦想。
[竺可桢]
在“管地”方面,农学家功不可没。但农业发展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天吃饭”,对天气气象的把握,同样攸关重要。
竺可桢的难得之处在于数十年如一日地对气象的变化做详尽的记录和分析。严谨的治学态度是竺可桢博得后人尊重的重要理由。
另外,竺早在80年代初就提出了“向沙漠进军”的口号,提醒注意沙漠化问题。现在想来,20年前的口号今日依然有意义。
科学殿堂的精神贵族
[陈景润]
直到今天,不时还有人提着以麻袋装的稿纸找到中科院数学所,欲以此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存在。一场精神的激励如此之久远,除了让人感觉到精神的魅力之外,还让人感到那个时代的纯朴。
陈景润后来生活的窘迫困苦和他前期的声誉一脉相承,他活了63岁。陈景润式的不问待遇勤奋献身,近乎木讷的不问世事,成了知识分子群落中完美的典型。正因其完美,才又如此的脆弱。
对陈的宣传同后来的全国科学大会应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如此说来,陈景润成了科学春天里的报春花。
有一个细节不妨记取:这位国际数学界的天才人物,中国的国宝级知识分子,在北京拥挤的公共汽车上,被挤得掉下车,摔坏了宝贵的数学脑袋,也因此结束了本属年壮的生命。这是在陈死后,人们才得知的。
在那一次具历史意义的赞美以后,科学的分量和具有的崇高地位达到顶峰,与此相应,科学家的精神魅力也达到极限。
[彭加木]
彭的失踪让人对科学家的关注达到一个高峰,而对一个科学家命运的空前关注,最好地证明了科学春天的含义。
直至今日,彭加木在天之灵依然难觅,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一般探险意义上的期待。有意思的是,彭加木冥冥之中“我离此去东找水”的纸条,好像更多有一种宗教指引的含义。
[蒋筑英]
人们特别难以忘怀的是,蒋带着他的孩子认真地数着人民大会堂的13根大柱子——这是电影《蒋筑英》开头的片段,洋溢着家庭的天伦之乐。
蒋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研究员。专门将一名科学人员的经历拍成电影,在当时,是尊重科学的一个创举。现在的人们很少上电影院了,肥皂剧和大手笔制作占据着家庭的电视机。
蒋绝对不是第一个劳累过度、英年早逝的科学家。但在蒋以后,有关科学家的话题许多与此相关。
知识分子的良心
[马寅初]
马寅初的的肝胆和学识是一座高峰,除了让后人叹为观止外,更应让同时代的人为之汗颜。在一个假设的前提下,马所能起到的作用将是无限大。
在北大,马是一个能够让现代北大人尊称为“我们的校长”的人物,作为马在北大的寓所的燕南园,曾经贴满了批判他的大字报。现在又成了“圣地”。马曾经是北大批判最严厉的人物,亦是被恢复名誉最快的人物。但在马的眼里,一切都那么淡然。
马胸怀之宽广也不失为全体知识分子之楷模。相对于许多不堪忍受而自缢的知识分子,马在被打倒的岁月中表现出难得的豁达开朗。这大概就是一个硬气汉子的本色。马的硬气曾经让孔祥熙蒋介石头痛不已。
马会武功,是知识分子中的少有的文武双全者。
他活了101岁。
[钱钟书]
钱钟书的狂妄和博学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自称要狂扫清华图书馆的少年,他那优异的外语和蹩脚的数学一样突出。
钱本身的成就有目共睹,更为突出的是,钱的独立人格魅力。像是一夜突然被发现一样,钱走向大众是一部并不完全代表其最高水平的中篇小说《围城》。
除了博闻强记以外,钱站在高处俯瞰东西南北的视界和魄力是前无古人的。世界文化在钱的眼里,一直是一个整体。
钱深居简出,据钱的认识,“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这位当代学界泰斗一直同大众之间拉开距离。是逃避喧嚣的俗世,一心专注于学问,抑或有难言之隐,后人不得而知。
钱的另类生活也暗示一个无奈的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利于真学问的因素实在太多。一个追求真学问的学者必须通过某种逃避来实现其研究的梦想,在一个现代社会之中不能不让人深思。
钱的独立,多少也保证了他的淡然。正因为逃避,世界才更加宽广。
真是大隐。
[巴金]
巴金的伟大在于不仅为我们贡献了优秀的《家》《春》《秋》,更在于其本身在经历洗脑时代的激昂以后,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说出许多真实逼人的“坦白”。相对于欲说还休、吞吞吐吐或者遮遮掩掩的后人,《随想录》能够对得起她的“一本讲真话的书”的副标题。
对于伤痛的往事,人们近乎本能的只是伤感,是伤痕。说真话,在荒唐的时代很难,在平凡的时候也很难。把自己所曾经的坦白在阳光下,是自我的超脱涅摹U饨系ゴ康纳撕鄹为感人、更为持久。
为了让后人能够不再像作者所经历的那样,出于良知和道义,或者出于一种痛定思痛的彻底,巴金曾经提议建设“文革纪念馆”。
纪念馆的主题应该很多。
[傅雷]
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虽然其西学的学问较别人都更深——这在他经过四天三夜的批斗后自缢,和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上,最为明显。傅雷翻译作品的文笔的流畅优美同其教导儿子的谆谆诱导相得益彰,尤为感人。不能不提到的还有傅雷的妻子朱梅馥,一位能够最后同爱人一同自缢的伴侣。
在傅雷的遗书中,有这样的表达: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重压之下彻底的无力。
[遇罗克]
一位年仅27岁的孱弱书生,因为撰写《出身论》而被枪决。
这只是众多文革期间因言获罪的冤案之一,不同的是,遇是因为公开对“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基本如此”的“血统论”的批判。这曾引起当时人们极大的震撼。
一段时间内,标榜人人平等和对血统的极度迷信可以并行不悖。用别人的鲜血来捍卫“血统论”是不少人的爱好。
直到他死亡,遇罗克依然保持个人的尊严。在遇罗克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话:假若我也挨斗,一定要记住两件事:一,死不低头;二,开始坚强最后还坚强。
走到地上的社会研究
[费孝通]
年轻时以“乡土中国”让人印象深刻。乡土中国的定义对研究中国的底层社会是个突破。这扫除了许多浮光掠影式的社会研究。精细化的调查研究也开始步入人们的研究视野,这使中国社会的研究从“云中漫步”回到地上。可以说,“乡土”两字把握了中国社会的脉搏。费孝通在后来还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著名论点。在社会研究上,他对江浙地区小乡镇的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可以讲,把握农村问题,就是把握中国的根本问题。在政治及战争层面是如此,在社会研究方面同样如此。
[王亚南]
王是一个经济学家,但王给后人印象最深的是其在分析中国官僚政治上的独特视角和系统论述。
王是西方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国富论》——的翻译者。由于对西方经济问题有深厚的研究根底,王对中国地主封建经济的研究格外引人注目,在此基础上,王对与之关联的中国官僚制度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剖析。
在世界官僚政治中,中国的官僚阶层有自己特别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内涵。王的理论体系中,官僚政治对于中国社会长期停滞施加的影响、支持官僚政治的两大杠杆——税制和考试制度、以及官僚的贵族化等等论点让人叹服。
书写“石头的史书”
[梁思成]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梁思成完成了中国人写中国建筑史的重任。
同意气张扬、长于开风气之先的父亲梁启超不同,梁思成身上更多一些恬静儒雅的气质。醉心于建筑艺术的梁思成曾经异想天开地就建设北京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是在保留老北京城墙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另处建设新的现代化的北京。保存完好的老北京将作为一个大的城市公园。梁还很诗意地描述北京城市公园的美妙:劳累一天的人民在此休息、纳凉,一片太平美景……
估计今天的北京人会怀念梁思成,一个老北京城之梦的彻底破灭从北京城的改造开始。在今日的北京,已难以见到完整的城墙,甚至于城墙的砖头也成了可贵的文物……
当建筑的政治含义高于其所表现的艺术张力的时候,建筑家的存在仿佛也就成了装饰。每每看到大街两旁众多的建筑垃圾的时候,人们也许会恍然大悟。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茅以升]
主持设计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茅以升早年的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被称为“茅氏定律”。在30年代,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曾令国外同行刮目相看。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解决了14个难题,是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
茅的难得之处在于积极倡导科普教育,亲自编写了《桥话》、《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估计许多青少年朋友会记住茅爷爷。
市场经济的走向
[顾准]
顾准的发现是90年代学术界的一大收获。在那个思想文化了无所获的荒唐年代,顾准的出现填补了我们的许多空白。在荒唐岁月中能够保持独立思考的勇气,本身就让人敬佩。而顾准在经济社会方面所做的研究让后人也不得不汗颜。遗憾的是,为条件和生命所限,顾准未能进一步深入系统化的研究。
我们相当程度上只能从其留下的日记同书信中来窥视顾准的思想。顾准关于国家定义的探讨,关于希腊城邦制度的研究不无现实意义。作为一个经济工作者,顾准对社会的全面系统思考应该无人能出其右。
我更为感动的是,在顾准的日记中,对于饥饿的直接描述,对于痛失爱妻的悲痛,还有在一片混乱中对于制度的极其冷静的理性思考。
生活的窘困和低调保全了肉体的存在,但这并不妨碍精神的张扬。
[孙冶方]
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孙冶方的“修正主义利润挂帅”和“修正主义企业自治”成了百恶不赦的毒草。提倡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经济显然不同于当时的“共识”。虽然,许多批判者连孙冶方本人的理论观点还未清楚。
相比于现在经济学家的令人瞩目,以及作为一门“显学”的丰盛,孙体会更多的是:经济学在特定时期残酷的政治含义。
[厉以宁]
“厉股份”的雅号概括了其本人的理论要旨,属于最早鼓吹股份制的结济学家。虽然未能“一股就灵”,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相对合理的选择。另外,厉本人对证券市场的建立及规范化功不可没。其领衔制定的《证券法》,成了专家立法的一个开始。虽然法律的实施需要更多社会其他条件的跟进配合,但作为从部门立法的传统中挣脱的里程碑式意义不能低估。厉以宁本人的高洁之处还在于,即使在各种反对意见存在的情况之下,依然坚持自己的规范化观点。
凡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用的,都应拿过来为社会主义所用。现在来看,并不难理解。但当时提出论点的勇气不免空前。
[吴敬琏]
“吴市场”是许多计划经济迷恋者所深恶痛绝的人物。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较量中,吴是倡导市场经济最坚决的勇士,也成了计划经济理论上的终结者。
当许多经济学家为计划经济作最后的辩护,当众多的经济学家还停留在为政策的出台积极寻找理论依据的层次上时,吴敬琏则在为中国的未来寻找依据。
时时不敢忘忧国
[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这四个中科院学部委员在各自领域的贡献,他们勇于向中央上书,最终成就了一项伟大的计划。同其各自的科学成就相比,这是另外一个层次的成就。
进入80年代后,科技的进步成了世界先进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美国推出“星球大战”计划,欧洲推出自己的“尤里卡”科技发展计划。军事技术的背后,是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鉴于世界的科技发展浪潮和激烈竞争,坐待时日,只会错失良机。四位英雄联名写信给中共中央,呼吁国家制定科技发展计划,跟踪世界科学研究的先进水平。
1986年3月,邓小平表态赞同他们的建议。经后来200多位专家的论证,“863”计划最终制定。
“863”计划选择对中国今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领域作为突破重点,组织众多科学家参加研究。
“863计划”成为回应新时代科技挑战的国家战略的一环。也是科学家上书言政并获得最高层认可的一个样板。
事实证明,科学家以一种高屋建瓴的入世态度关心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是国家之福。
直面科学的启蒙
[高士其]
很多人对科学的初步认识都是从高士其深入浅出的故事中得来的。从一定程度上讲,播撒科学的种子,培养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是“科教兴国”的根本前提。
当我们发现科学精神在一代人身上逐渐淡逝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检讨在科普教育问题上的漠视。
起码,需要一大批甘心播撒科学种子的人。
[祁建华]
社会不断进步,但“扫盲”依然是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应该直面的首要问题。
祁为西南军区教员,其首创的“速成识字法”,为许多人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快地告别黑暗提供了可能。
“速成识字法”可在150个教时内,使一般文盲和识字不多的人初步会认、会用1500~2000个汉字!从效果和时间上看,都极为适合中国社会的现实。
当然,扫盲是一个社会的综合工程,需要相关政策的配合跟进,不仅是认字就了事的。
扫盲的意义更在于识字以后。
[林巧稚]
1921年,林巧稚怀着“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志向考进了北平协和医学堂。毕业后成为协和医院的第一位中国医生。后来,林还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60多年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妇产科共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平均每天有2~3个婴儿经林的手来到世界上!
林巧稚一直致力于妇女医学的研究和传播,重视对妇女的围产保健,积极倡导优生优育等等。特别是她提出和主持的大规模的子宫颈癌普查普治,使因此造成的死亡率迅速下降。母亲问题是影响一个民族体质和素质的根本问题。没有伟大的母亲就没有伟大的民族。
对抗伪科学的勇士
[何祚庥、于光远]
法轮大法的歪理邪说曾经肆虐神州大地,中央决定全面禁止法轮功后,许多人才从原先的麻木中惊醒。而对于那些一直站在反对伪科学最前线的斗士们来讲,这无异是迟到的春天。
一直以来,反伪科学需要的不仅是科学的知识,更要有面对种种无理阻挠甚至暴力的勇气。在中国反伪科学的勇士们中,不乏堂吉柯德般的螳螂挡车的浪漫和悲壮。伪科学的外衣中,不乏传统气功、特异功能等美妙术语。打破大众的愚昧同引导建立对科学的虔诚理性之间,需要很长的一段距离。
放任于伪科学的蔓延,本身就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勇士的难得之处就在于,当众口一词的时候,他们能勇敢地站出来说不。有时,这并不需要太多的知识。
伪科学的一度盛行无奈地告诉我们:科学精神在陨落。我们在此不妨反思,当精英层对科学的热忱逐渐淡化的时候,民众起码的科学常识也在退化,这是相辅相成的无奈。
庆幸的是,我们还有勇士。
推开信息时代的大门
[求伯君、王永民、王选、柳传志、任正非]
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对于电脑的认识就是WPS加上五笔字型。按字型输入的方案和“词语输入”的特点令人折服。求伯君同王永民是每一位懂得打字排版的人心目中的英雄。当电脑的“洋面孔”经过他们的手术,大门也就向一般的业余者敞开了,这是一件伟大而艰苦的工作。在相当长的时间中,WPS的符号以及其代表的价值,都成为后来信息产业巨头们的一个难以逾越的坎。
在出版业告别铅和纸的革命性突破中,王选的精心磨砺让他有“现代毕升”的赞誉。以往的岁月中,为了印刷,人们不得不一个一个地拣字,工作强度之大,效率之低,恍如前世。王选的贡献不仅在于发明了汉字激光排版编辑系统,而且这一技术优势还成就了一个大企业。后来的许多IT业者都具有相类似的气质。创业冲动是业内的共同特征,这与传统知识分子不同。
在所有国内计算机厂家中,联想是当之无愧的老大。联想的存在极大地冲击了旧有的科研体制同旧的企业管理体制。背靠中科院计算机所的科研实力,又有国有民营的灵活体制,是联想的相对优势。但到后来,这也成了企业进一步做大的瓶颈。这是联想产权改革“二次革命”的理由。作为联想的缔造者同灵魂,柳传志在业界的地位更多是其战略眼光和经营管理才能。
和许多从业者不同,任正非一直保持极为低调的态度,即使在拍照的时候,自己也绝对不会习惯般出现在画面的中间。但是,他所领军的华为技术,让所有的对手(如果还可称为对手的话)闻之心寒。
高科技、高待遇是华为的两个标志。有华为的员工笑称,任总最快活的事,莫过于每月把近亿元的员工工资签发出去。那是员工享受高品质生活的保证。
作为民营企业中第一个销售额突破100亿的企业,而且是高科技企业,华为的突起,让人对我们民族的经济竞争力重建了信心。相比于许多“沦陷”的产业,程控交换机成了中国不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域。而当初许多洋人根本就没想过中国人会在这一块猛然发威。任正非用他的远见、管理智慧、文化魅力领导了华为团队。
未来的方向
[顾诵芬]
歼八型飞机的总设计师。作为“空中美男子”的歼八Ⅱ战斗机甫一露脸,就博得众人一致惊异的喝彩。
外国同行对歼八Ⅱ的评价是:中国飞机的设计制造彻底走出了苏联的影子。在设计理念、作战指引、武器配置上全然不同于从前的经典之作。
作为中国飞机设计史上的里程碑之作,歼八Ⅱ给人的印象不仅是技术特点上的变化。放弃以往的技术模式,趋向另外一种技术样本,歼八Ⅱ背后的取向让人玩味。
现实一再提醒我们,现代战争的较量,很大程度在天上。
[赵忠贤、陈立泉]
许多人对超导的印象估计就是日本的高速超导列车,当国门初开的时候,我们的许多领导目睹并身坐日本的超导列车时,大开眼界。
赵忠贤、陈立泉等13名科技人员在新超导材料研究上取得的突破一度让国人兴奋。“电阻为零”的概念背后是无限的经济效益,这是超导技术作为发展高新技术重点的理由。
当然,如何实现科技和经济效益的对接,以及如何建立技术的应用转化机制,才是科研活动的现实症结。
[陈章良]
在陈章良的身上,闪耀着许多个最。最年轻的教授,最年轻的院长,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奖获得者。作为“异军突起”的学科,陈在植物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让人兴奋。此外,陈还身兼一公司老总,陈曾经总结他的时间安排:1/3的时间用在试验室,1/3的时间用在经营管理公司事务,1/3的时间用在教学。
在众多科学之星中,陈是最年轻的一位,也算是最现代的一位。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陈在北大生物学院所创造的团结轻松氛围,生物学院的蓬勃朝气是燕园的一景。
[路甬祥]
新任中科院院长,上任不久就提出让人耳目一新又不乏惊醒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论点,就国家的未来发展提出新的深层思考。随后,政府一些相关政策的出台都与此相关。
今年年初,路又对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提出惊人之语。对威胁未来发展的环境问题做了令人悚然的描述,由此触发了“我们还有多少本钱”的思考。
科学的价值更多是体现在对未来的远见上。
[秦大河]
徒步横穿南极大陆,除了检验科技水平和人体极限外,还有占领技术要地、跟踪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意义。
从某方面来讲,科学本身就不是坐在温室里的算计,探索就意味着危险。当科学和历险交织的时候,科学家更有理由赢得我们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