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翁宝
曾几何时,亚洲被誉为21世纪世界的领导力量。支撑这种评价的是亚洲相对稳定的政局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但在即将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动荡和危机成了这一地区的主题。一个四处冒烟的亚洲,正在挑战我们传统的国际环境思路……
亚洲的引人注目之处已经不再是以往高歌凯进的发展速度了。经历经济危机后的亚洲在政治层面的动荡,以及由此引发的多边变化,正在成为现实。在今年上半年,本来颇为宁静的亚洲骤然有四处冒烟的景象,传统的争议与新近的矛盾集中激烈爆发,让人目不暇给。处在这些周边动荡之中,中国也有了一个积极的反思机会:关于国家的外交指向,国家安全,经济战略等等。动荡的周边形势正在考验我们的外交面对现实的应变能力。
如果说前年开始爆发的经济危机动摇了亚洲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的话,那么,一个在整体上需要调整的经济结构,也意味着与之紧紧相关的政治、外交构架正经受考验。
危机远未过去
经济危机是否已经成为过去,这是许多经济学家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从这几个月的情况来看,亚洲经济已经有阴转晴的迹象,尤其在危机的重灾区东南亚,股市爬升,投资增加,经济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图景。在韩国,经济的恢复似乎更为迅速,已经"取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毕业证"。
但是,现在还远远不是开香槟庆祝的时候,更没有理由因此而放松改革的步伐。香港施罗德证券公司地区经济师德赛说:"1999年的经济增长将是以2000年为代价的。明年,这一回升的势头将会耗尽。"曾经念过亚洲咒语的克鲁格曼近日在对"亚洲经济已经又复苏"论调的反驳中说,形势是在好转,但是一连串的问题会带来更大的潜在的经济危险!
不能不指出的是,亚洲近期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在进口减少、失业人数大幅增多的背景之下取得的。通货紧缩还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如果一种基于公平竞争基础的法律制度不能建立的话,经济的任何回复增长都会是脆弱的。如何打破政治家、银行和工商业者之间的三角关系,应是整个亚洲努力的方向。目前还看不出东南亚国家在这方面的重大突破。另外,在左右亚洲经济的家族经营财团中,变化的新迹象亦难觅。现实提醒我们,"亚洲模式"的改造似乎还应假以时日。
改革的迫切性由于经济的回升而出现些许倦怠,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经济结构上的问题不能根本解决的话,摆脱危机还是一个美丽的幻影。而伴随东南亚的动荡还会是长久的痛。
在政治方面,印尼的国内动荡是东南亚地区的焦点。35年来的真正意义上的多党大选,让人看到印尼再生的曙光。党禁放开对印尼社会的冲击不言而喻,向专制独裁告别是一件很快意的事,但一种意气张扬或狂欢式的随意并不等于选举的全部意义。政治参与意识的骤然升温,并不意味着民主意识的水涨船高,选举结果的姗姗来迟本身也在暗示:民主不是一天就能学来的。
对民主所寄予的期望值与现实道路的反差,会成为一些东南亚国家在未来政治道路中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总之,经历经济危机的东南亚国家存在太多的变数,这也注定了在一定时期内,动荡还可能是这一地区的主题。
克什米尔之争
克什米尔问题已经成了一个结。现在回想,在1846年,如果不是英国殖民主义者以750万卢比的价格将克什米尔卖给信仰印度教的查谟大君,将印度教统治者强加给穆斯林,从而造成两教纷争的话,历史会是怎样的另外一番景象!
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讲,如果印度一方不理睬巴基斯坦的"渗透者"的话,那么,在寒冷的冬季到来的时候,留给"渗透者"的也只有下山的路,毕竟,喜玛拉雅山脉的白雪不饶人。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上的较量,更多要表示的是争议的政治含义。
在经历了三次战争以后,印巴这次将近两个月的低烈度战争,成了考验双方政府承受力以及争取未来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甚至在国际事务上主动权的一次尝试,一种试探。巴基斯坦一方挑起争端的理由,一是想借科索沃问题之后,向国际社会凸显克什米尔的民族以及宗教问题,并期望以此来得到国际社会以及联合国的关注,把克什米尔比作东方的科索沃,从而把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为巴方取得主动权。经过这次危机之后,极端伊斯兰组织"自由战士"浮出水面。在克什米尔问题短时难以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他们将会在危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不能不让国际社会关注。
1998年5月的核试验,标志着印度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对外关系的重大调整。显然,高姿态的外交取向为印度争得了更多的战略空间。核试以后,美国在对印度色厉内荏的指责中,难以掩饰欲利用印度在地缘政治上的便利来制约中国的目的。美国在防止核扩散上的强硬立场同借机牵制中国,以及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的定义产生矛盾,这导致了美国对印外交上的摇摆。由此,当巴基斯坦的外长在西方四处寻求支持时,印度士兵正在坚定地在高原上行军;当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积极赴美游说时,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正在与他的军事专家们开会讨论具体的军事战略,并且拒绝了克林顿的访美邀请。对印度来说,"实力就是外交"的信仰在这轮争议中尤为突显。用实力来证明自己能够解决克什米尔问题,而无需外来势力的干涉,这成了印度的基本指向。
显然,印度的实力已经不能不让人以"警惕"之心来形容了,这些年来,印度在军事实力增长上的不遗余力,终于结成今日"硕果"。于是,美丽的克什米尔成了印军新式武器的试验场,成了印军协同作战的演练场,也成了印度外交指向的试探器。
印巴双方在认知上呈现出巨大分野。一方试图使问题国际化,一方则以坚决的实力回应挑战。一面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一面是民众情绪的难以抑控。如此发展下去,必然是结越结越紧。
高山和白雪构成克什米尔的迷人风光,在许多登山爱好者和旅游家的眼里,这是一块圣地。犹如印度人理解的恒河。但是,炮火与尸体冲淡了自然的景致,就如在最虔诚的印度教信徒眼里,"圣河"(恒河)的水也已经越来越脏了……
大国的影子
东北亚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大国的影子,一直都是亚洲乃至世界的一个热点地区。随着日美联盟的加强,以及日本国家战略跟着《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中关于"周边地区"定义的模糊化,"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的逐步登台,使得这一地区的安全局面变得尤为严峻。
历史往往这样:当一个国家为谋取不可告人的目的时,往往会大肆宣扬其本身所受到的威胁,并以此为由,来谋求一种向外的主动权。日本大肆宣扬来自朝鲜的威胁,一方面是为了迎合美国的霸权主义的战略思路,一方面也是在为自己谋取向外的主动权。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长期军力计划"中,已包括在2015年前建造2艘轻量级航空母舰的内容。需要一个"敌人"的存在为自己掩饰,是军国主义倾向的公然流露。
自从去年朝鲜发射卫星以后,日本的"不安全感"不断加剧,不断通过外交的努力来为自己争得更多的支持者。最明显例子莫过于今年的八国高峰会,在首相小渊惠三的游说之下,八国会议把对"朝鲜局势的忧虑"写进大会的公告之中。
朝鲜依然在按照自己的国家意志前进,包括在经济上和军事上。朝鲜社会经济已经进入历史性的转变时期,虽然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但变革可能带来的经济复苏,确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一个小心翼翼地踏上开放之路的朝鲜,给国际社会的不仅是欣喜,还会有些慌然。这是可以理解的。
在美国相当部分战略家的眼里,朝鲜属于其划定的"危险国家"之列。在美国修改确定的直接作战计划中,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所设定的战场就是伊拉克和朝鲜半岛。甚至有军事专家扬言,科索沃之后的下一个目标是朝鲜。可谓"司马昭之心"。
拥有相当军事势力的朝鲜不是科索沃,这是明摆着的事实。不论美国承认与否,朝鲜的军事实力将会使美国在谈判桌上付出更大的代价,如同为了冻结朝鲜的核计划,美国付出40亿美元一样。迫使美国时常解囊送钱物,成了朝鲜虎口捋须之外的额外收入。实力就是外交的道理在东北亚表现得更为明显。核计划如此,导弹也如此。
虽然不时有所冲突,但是韩国对朝鲜的"阳光政策"估计还不会动摇,"阳光"引自伊索寓言,"阳光政策"就是要用物资这感人的阳光来迫使对手脱掉对外封闭的外衣。韩国表示不加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既有经济上难以承受的理由,也有不希望打乱现行的对朝政策,并试图拥有自己独立的导弹打击与防御能力的深层政治考虑。
近期朝鲜半岛局势趋于紧张,韩国企业家郑周永"叱牛挥车向北去"的美妙图景正在淡化,标志着双方关系缓和、同时也给朝鲜带来大笔外汇的金刚山旅游项目,也因为一位到此旅游的韩国家庭主妇的"说反"活动而变得重新紧张起来。6月15日的海上冲突更是朝鲜战争以来,双方正规军的首次公开冲突。这似乎成了一个信号。
朝鲜仍在准备发射更远程的"大浦洞3号"导弹。与此呼应,美国、韩国、日本三国外长在7月27日的东盟外长会议上发表了有关阻止朝鲜再次发射导弹的联合声明。朝鲜的导弹发展计划成了各方挂在嘴边的一个由头,似乎忘了这是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权力!
世界上已经没有几个地方像三八线这样,百万军队剑拔弩张的对峙全球仅有。在东西方对峙的岁月成为过去的时候,朝鲜半岛依然是矛盾的焦点所在。冷战原有的平衡已经变得很脆弱,而新的军事实力同物品资金的交换本身就很难建立一种长久的平衡。地区的失衡又会影响到周边的稳定,朝鲜是我们的近邻,同中国人民有传统的友谊,对任何霸权主义的行径我们都应抱以警惕的心理。
未来的东北亚将会演绎实力与外交技巧的双重唱,并将影响到周边大国的战略演变。局势在短期内难以有新的突破。
东北亚背后的大国决定了朝鲜半岛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战略格局,无论发生什么意外,谨慎和外交努力都应是各方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来自台湾的危险主张
当两岸会谈在向积极方向发展时,李登辉借接受德国记者采访的机会,急急抛出所谓的"两国论",把两岸关系定位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台海局势因此骤然变得非常紧张。
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阎学通的分析:李登辉提出"两国论"的目的是公开独立的目标,使台湾官方的独立政策从暗转明,这样实际是使正式独立完成了一半。公开宣布独立包括了两个内容,即"公开"与"宣布",公开独立是宣布独立的前提,不公开独立就无法宣布独立。李登辉的"两国论"不过是将公开宣布独立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公开独立目标,第二步就是宣布正式独立。李登辉现在抛出"两国论"是为"台独"铺路正名,彻底暴露出李登辉是"台独"总代理人的真实面孔。
据观察家认为,"两国论"在两岸关系中既不能给台湾带来什么实质的利益,也无法为国际社会所认同。"两国论"到头来只是一次危险的挑衅,使得两岸政治接触的基本前提丧失,双方会谈已经取得的进展也因此大受影响。李登辉更是遭致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如果不从"两国论"的立场上退却,两岸局势将难以平静。北京会以哪一种方式来教训台湾,打击"台独"势力,是政治观察家们热烈探讨的话题。
在这次提出"两国论"之后,台湾的地位已经更为孤立,原来台湾或许希望能借此给处在低谷的中美关系再加点催化剂,想不到却引起美国的强力反弹,把美国推到北京的一方去;不少国家,包括欧盟组织还趁此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国论"搞到如此灰头土脸,说明它是没有市场的。
从根本上讲,明年的台湾"大选"将会是台湾历史的转折点,岛内势力将会借机重新整合。如何遏制打击岛内的分裂势力,将会关系到两岸的未来,关系到岛内民众的命运。估计直至"大选"之前,两岸关系都不会平静。
如何把两岸关系引回到正常的轨道,是台湾当局当前最大的政治。解铃还须系铃人的办法,即由台湾取消"两国论"之说,让两岸双方回到原先的框架上来,在统一的目标下寻求双赢的方案,是两岸人民所愿意看到的结局。
对外交政策的挑战
除此之外,中东的传统热点以巴冲突、伊拉克问题等丝毫没有降温;中亚数国的民族宗教矛盾激化,反政府武装泛滥的状况日盛一日;阿富汗的国内战争打打停停……
在新世纪的门槛之上,本来还是前景光明的亚洲突然沦为世界上动荡的一极,相比于其他地区,亚洲的不稳定性尤为明显。特别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几个动荡地区都在我国的周边。动荡的周边成了我们国际环境中极为不利的一环,动荡导致的理由既有经济因素,又有专制独裁的因素;既有历史的因缘,更有大国背后的影子。亚洲一些地区的军备竞赛已经拉开,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能不引起关注。同时关于国家安全的定义也在全面延伸,全新的国家安全概念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地审视我们的国家安全。而且,我们还应有形势进一步恶化的心理准备。
研究我们的现实国际环境,不能不同美国在亚洲地区的战略联系起来。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提出,美对亚太政策的重要目标是:加强安全,打开市场和促进民主。防止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美国的领导地位发起挑战是美国亚太战略的根本目标。如何既避其锋芒,又发展实力,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宽松的国际环境,如何能够以最少的代价来维护最大的国家利益,成了外交战略制定者的一大挑战。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在世界上存在,变化的只是各方势力的增减罢了,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内,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不会发生变化,美国对亚洲事物的主导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周边的稳定,我国国家的安全环境还会很严峻。如何分配力量资源来维持国家的核心利益,成了其中的重中之重。分散资源和精力的结果将不利于整个国家利益的维护,更何况,我们的国家实力不容我们在更多的国际事务中投入过多的精力。我们还没有当头的实力。这要求我们在与国家利益无直接利益的问题上,尽量地同大多数国家保持一致,为我国争取更宽松的国际环境,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