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芳
晚饭后,我带着两岁半的女儿丹妮出去散步,天刚黑,月亮出来了。我指着月亮对丹妮说:“丹妮,你看今晚月亮出来了,旁边还有星星呢!”我们手牵着手,在校园里愉快地走着。
拐了几个弯,从树影之间,又看见月亮了。平时我较注意培养女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只要我们在一起,我会不停地和她交谈。此时,我又随意地说:“丹妮,你看这里也有月亮,月亮在和我们一起走呢!”
丹妮仰起小脸,满脸疑惑地问:“妈妈,月亮的脚在哪?”
我一听笑了,原来刚才我对她说了“月亮在和我们一起走”,既然是“走”,就应该有脚,可分明看见月亮是一个白色的圆球,没有脚呀!想到她能动脑筋提问题,我特别高兴。我对她说:“月亮不是用脚走,它是在天空中飞哩!”
“那它的翅膀在哪?”丹妮急忙又问,小脸变得更疑惑了。
当她问到这儿时,我感到问题严重了。因为月亮既没有脚,也没有翅膀,怎样才能向她解释清楚月亮怎样走这个问题呢?跟她讲宇宙,讲轨道,讲运行?可她才只有两岁半哪!她不但不会懂,相反会更疑惑。可是,她提的问题我总得回答呀!于是我说:“月亮也没有翅膀,它是这样在天空中移动着、移动着。”同时,我脚并拢,手臂下垂(丹妮平时爱以手臂侧平举扮飞鸟状),身体从左到右慢慢晃动,以此来说明月亮既不用脚、也不用翅膀,在天空中“走”的情景。
没想到丹妮也学着我的模样,还一边做,一边说:“月亮是像这样,像这样走动的。”
看着她那可爱的模样,我开心地笑了,丹妮也跟着我笑了。
可是这件事过后,我却一直不能忘怀。这也让我想起平时丹妮向我提及一些探究的问题。
有一次在乡下,我带丹妮看母鸡和小鸡,丹妮高兴极了,连忙用小手抓米给它们吃,我见小鸡们叽叽喳喳地抢着吃,而母鸡却一点也不吃。于是,我说:“丹妮,你看鸡妈妈多爱小鸡呀!它不吃米米,都让给小鸡吃呢!”
丹妮边点头边说:“是的。”然后又问我:“她是怎么对他(她)们说的?”
这下可把我给问住了。母鸡根本没有跟小鸡说什么,而是出自母性的一种本能;而在我们家里有一个习惯,不论是我还是我的先生,每次饭做好了之后,就会喊一声:“丹妮,准备吃饭啦!”这使她产生疑惑——怎么我没听到呢?
其实,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成人来说,都是些很简单的问题,但对与两岁半的幼童,只会越解释越糊涂。
想到这儿,我觉得我们成年人在开发幼儿智力的同时,也做着一些自相矛盾的事情。童话故事、儿童画报以及爸爸妈妈在同幼儿谈话时所用的是一些“妈妈语”,为了能增加童趣、帮助幼儿理解,多用拟人化的手法。常将动物和植物视为和人一样,生活、游戏、举手投足。然而幼儿也有自己的逻辑思维;既然似人,就应该同人一样啊!但我们都知道现实世界里,动物和人类是绝然不同的。可是我们一边将动植物拟人化,一边又展现出一些动植物与人类不同的东西,让幼儿难以理解。
我们一边给他(她)们讲童话故事,看儿童画报,一边又在现实生活中让他(她)们观察真实事物,很容易产生一些矛盾。例如有一天,我带丹妮回乡下外婆家,我带她看外婆家养的大肥猪,跟她说:“猪有两只大耳朵,四只脚……”后来,我和她一起看一本儿童画报时,里面有几幅关于小猪的连环画,画中的小猪穿着漂亮的花裙子,后两只脚立地,前两只脚在擦眼泪。丹妮指着画报说:“妈妈你看,小猪在哭,这是它的手,这是它的脚。”
可是我们又不能完全以成人的方式去面对孩子,用很准确很专业的语言向他(她)们解释这个世界。这样做从客观上讲,小孩子的思维接受不了。
爱孩子,使我们不得不做这些矛盾的事,我想,将来有一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会慢慢明白许多事情。
包括爱。 图/胡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