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牧野
有的家庭,很讲究上下辈的尊卑。我见到过一个工程师,他对其年幼的儿子,异常严肃,那孩子在其父的严厉管教下,始终寻求造反的机会,常乘其父不在的时候,在大庭广众中调皮捣蛋,事后则挨其父一顿狠揍。
偶然,这孩子的父亲看了电视里的相声,露出平常难得一露的笑脸,孩子在旁,误以为父亲精神反常,更加惊恐,随着父亲公鸭嗓子的笑声,孩子阵阵颤栗。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对长辈的离心力较强,甚至恨不得远走高飞,远离长辈。
我自己小时候,想跟父亲开开玩笑,也挨一顿训:“没大没小!不像话!”于是,童年有啥心里话,也就不太愿意跟父亲多交流。及至自己当了父亲,我不想让自己和儿子之间,有辈份尊卑之感。宁可希望他和我是类似同辈的亲密无间的朋友。儿子和我握手,像政治家那样软绵地握我的手,并且使劲地摇摇。
我做长辈,甘当幼辈的人梯。儿子喜欢骑在我的脖子上,松开双手,很放心地东张张,西望望,无比惬意。当他长大到四岁,也不知受电视里哪档节目的感染,经常用动物名称来取代对长辈的称呼。当他妈妈穿红衣服,他就叫妈妈:“小狐狸,我要吃饭啦。”当他妈妈穿绿衣服,他就叫妈妈:“小青蛙,我要听你讲故事。”原来,童话剧里的狐狸和青蛙,分别穿的是红衣服和绿衣服。
奶奶穿灰色的毛衣,被他叫成“大灰狼”。奶奶听了也挺乐:“大灰狼很强壮,奶奶有大灰狼这么健康,多高兴啊。”我粗胳膊粗腿的,被儿子称为“大象”。他自己穿一身企鹅造型的服装,就自称企鹅了。全家成了动物园。
在孩子的眼中,爸爸、妈妈是比小朋友们还亲的玩伴。叔叔、阿姨是跟哥哥、姐姐同样平等,只不过身高暂时比他高的人。
来了客,大人互相谈话,他目光炯炯地默不插嘴地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听着听着,他凭大家的彼此称呼,居然记全了各位的名字。坐他对面的左安龙,是电视上经常亮相的金话筒奖得主,我问孩子:“他是谁啊?”他清晰地指认:“左安龙。”“你愿意跟他握握手吗?”我问孩子,他稚气十足地问:“他爱我吗?”意思是,他爱我,我就跟他握手,他若不爱我,我犯不着跟他握手。左安龙笑盈盈的,孩子从大人的眼中看到了慈爱,跑过去跟他握手,并且使劲甩动小胳膊,上下摇了几摇。
淡化辈份之感,并非我辈的新创。马克思的孩子们,不太称马克思为爹,而是更亲昵地称他“摩尔”。我国古代,近亲或远亲的辈份称呼,十分复杂。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简化。随着新一代父母的思想越来越开通,家庭成员以及社会成员的关系,越来越趋向平等,是一种时代的潮流。图/姜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