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托?日托?

1999-06-07 15:03段惠敏
父母必读 1999年9期
关键词:日托幼儿园家长

段惠敏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父母将幼儿送至寄宿制的托幼园所。仅以北京为例,举办寄宿制的托幼园所(班)已达几百家,甚至有的从周托发展至半月托。

家长们是出于何种原因送孩子寄宿(整托)的呢?经调查,有的说工作太忙;有的说幼儿园离家很远;有的说要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有的说要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那么,在家长眼中,送整托的孩子情况又是怎样呢?

张女士:我儿子自从上了整托,学会了自己穿衣、穿鞋,吃饭也快多了;

刘先生:小光玩完玩具后,知道收拾玩具,码放好,不像原来在家时那样乱扔了;

杨女士:牛牛看到小朋友做错事后,会跟我说:“妈妈,我们原谅他吧,他不是故意的……”

顾女士:或许是身边少了家长照顾,孩子身上也出现了点“自私”的苗头,比如,自己带到幼儿园的玩具怕被小朋友弄坏,不太愿意让小朋友玩了;可能是太注意保护自己了,对别人关心又不够了……

从家长的话里不难发现,孩子经过整托,确实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懂得了宽容,有了自我保护意识。孩子确实有了变化,其中许多是积极的。但是,无论是变得“懂事”的孩子还是变得有点儿“自私”的孩子,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家长们在匆忙度过的周末里,却很难有更细致入微的了解。在这一点上,倒是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幼儿园老师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某幼儿园园长:无论是整托的还是日托的孩子,在身体的发育上相差不是很大。也许日托的孩子没有整托的孩子心理负担大,在幼儿园心情比较愉快。

某幼儿园副园长:日托的孩子性格显得活泼开朗,语言发展比较好,从他们身上,你常能感到他们与父母间强烈的亲情。在幼儿园里,他们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学和玩上。

某特级教师:整托的孩子,也许由于活动范围较多地局限在幼儿园里,起码少了在父母接送他们的路上的见闻和交谈,没有了每天的“睡前故事”。幼儿园老师注意力基本集中在保育上,整托孩子晚上的生活便不可能像在家里那样丰富生动,有更多的内容。因此,语言发展不如日托的孩子好,知识面也窄一些。孩子之间谈话的内容关注最多的是爸爸妈妈接与不接他们,什么时候来接。

那么,整托在孩子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样的记忆呢?几位经历过整托、现已为人父母者谈了他们的体会。

儿时的经历与现在的选择

江女士(某报记者):我出生于50年代。那个时代的父母,多数都将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我和许多孩子一样,很小就被送进机关幼儿园,一个星期回家一次。平时根本就没指望过父母来接。在集体中生活,逼着我学会了梳头、洗漱,养成了生活有条理、独立性、自立性较强的习惯,同伴关系较好,有些心里话宁肯跟好朋友讲,也不愿跟父母讲,和父母显得有些疏远。我有了孩子后,尽管也有送儿子上整托幼儿园的条件,但我没有送,我不忍再让儿子在幼儿园度过想爸爸妈妈的夜晚。

晋女士(某贸易公司驻外代表):我从幼儿园到小学都是寄宿,养成了遇事自己拿主意的习惯。或许跟我的经历和性格有关,我做了母亲后,抚养、教育孩子比较放手。只要孩子没病,他多吃点少吃点,我并不那么在意;给他玩具和书,让他自己玩,我干我的事。可能是从小跟父母离多聚少,我跟父母的情感不像我妹妹那么亲密,因为她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

我给孩子报了整托。晚上,我忙了就不接,不忙就接他回来,因此带孩子也没觉得有多累,比较洒脱。

徐女士(某研究所研究人员):记得我小时候上整托幼儿园,天天跟小朋友们一起玩,热热闹闹也挺有意思的,但不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我觉得特委屈,可又没办法跟家里亲人倾诉。我现在性格有点内向,不知是否跟那时的经历有关。女儿上幼儿园时,我考虑再三,也没送她上整托。

看起来,成年后的性格,处事的方法,育儿的心态、方式与儿时的经历有一定关系。

仅仅就个人的体会和经验恐怕还难以概括某种托儿方式对人的发展会带来什么影响。为此,本刊记者访问了有关儿童教育的研究人员。

入托方式与身心发展

记者问:整托对幼儿生理、心理发展影响的利与弊,国内外有没有较为详细的研究论证?

胡娟(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博士研究生):至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经过长期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人,需要长期的跟踪研究。影响人性格形成的因素很多,而且会随人的阅历、环境、知识的变化而改变,我们研究看到的一些现象只能作为参考。

问:在情绪、情感发展方面,整托会对幼儿有什么影响吗?

答:就像幼儿园老师说的那样,一些整托的孩子白天不如日托的孩子活泼、愉快,不能全身心地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多数时间总是表现得无精打采的。自由活动时,几个整托的小朋友在一起谈论的事常常是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情绪、情感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影响,也影响到一些教育效果。据我们观察,对孩子心理影响较大的是晚上。特别是日托、整托混合的幼儿园。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日托的孩子知道快到爸爸妈妈来接的时候了,就兴奋起来。他们心情愉快,吃起饭来较快;而那些整托的孩子,情绪较低落,吃起饭来磨磨蹭蹭的,非常拖拉。到晚上睡觉时,孩子们的情绪又有一次波动,躺在床上睡不着,又不允许说话,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爸爸妈妈。有的孩子一整天搓着从家里带来的一条手绢(或一个玩具),以此作为慰藉。

与每天都能见到爸爸妈妈的孩子比,整托的孩子受亲人的抚慰是少了一些,因而精神常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中,这对他们的情绪、情感的发展不免会有些影响。

问:据我了解,并非所有的孩子都不愿意整托。哪些孩子愿意并且适宜整托,哪些孩子不适宜呢?

答:孩子的先天气质和能力发展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开朗、外向,有的孩子孤僻、内向;孩子的适应能力也不相同,有快、有慢、有强、有弱。适应能力快,情绪自控能力发展较好的孩子,可能少受或不受影响;体质较弱、各种能力发展稍差一些的孩子,整托生活对他的影响可能会多一点。

另外,有些孩子愿意上整托,情况可能有以下几种:1.家庭关系紧张,人情冷漠,孩子觉得在幼儿园反而比家里温暖;2.安全依恋发展较好的孩子,在幼儿园有玩伴,大家在一起玩非常愉快;3.可以逃避高压。回到家里,父母要逼着孩子画画、练琴,上这个班上那个班,孩子又不喜欢,为了逃避,愿意住幼儿园。

问:幼儿园老师普遍反映,日托的孩子语言发展比整托的孩子好,这是为什么呢?

答:日托的孩子回到家后,活动范围和接触的人都多,语言环境丰富,除看动画片外,还随家人一起看新闻和其他一些节目,因此语汇丰富,谈论内容多,知识面广。而整托的幼儿,晚上只看动画片。老师面对几十个孩子,主要是照顾好孩子的起居,不可能和每个孩子说很多的话。孩子的交流对象更多的是小伙伴。孩子间有孩子的话题,他们交谈起共同感兴趣的事,可以互相启发,增长经验。但孩子间谈话一般是自顾自的,他们对自己关注的事会一个劲儿地说下去,没有停顿,没有交流和反馈。常常会对某件事谈着谈着就不了了之了。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而整托的客观环境又难以提高强化这种能力。

孩子在家里跟成人谈话则不同。成人跟孩子说话时一般都会注意调整他的语词、语速、语音、语调以适应孩子的理解能力,尽可能地让孩子正确理解。而且,与成人交谈本身就能为孩子提供较规范的模仿对象,比如听了孩子的话,成人会尽量理解孩子说的意思,对孩子说,你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呀?引导孩子说出较规范的语句。这对孩子应用语的发展很重要,很关键。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亲切的交谈氛围,父母的表情、语气,身体的语言都在传递着爱的信息,这对孩子良好情绪的形成也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问:整托也有整托的好处。不少整托孩子的家长说,通过整托,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了,同情心也强了,交往能力也提高了,对此,您如何看呢?

答:在集体环境中,就要遵守集体生活的规则,就要自我约束,不然不能被集体容纳。整托的孩子,可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体验,更易唤起同感,更容易移情,互相抚慰的表现较多,对同伴关系发展有促进作用。另外,一些整托班是混龄班,大一点儿的在班上当哥哥、姐姐,他们的角色意识会更强一些,在交往中知道互谅互让。他们长大后,这些幼时的习惯会显现出来,并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优势。不过,并非一定在整托中才能发展这些能力,还要看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方面是怎样要求的,是否注意了教育方法。而且,有些教育如果从3岁进幼儿园或整托班才开始就晚了,应该从学步起就开始让孩子逐渐懂得。比如,你的愿望不是总能满足;你对这件事难过,别人也同样不好受;有的事情需要等待;你的哭闹有时不能解决问题……

问:整托与日托到底对孩子发展有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他们日后会不会有根本性的差别?

答: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此还没有很全面的研究,这需要长时间的跟踪研究。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影响人一生发展的事不是一件两件,可能会很多很多。小时候遇到的这样、那样的事情,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有随人意的,也有不随人意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还会碰到许多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可能会对他的早期经验进行弥补。

我让一位儿时曾被整托,如今已40多岁的母亲回忆自己孩童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她给我描述了一个梦境。她常常梦见有一所房子,房檐上挂着一个红灯笼,房前有一条小路。她坐在凳子上等啊、等啊,企盼着父母来接她回家……

我问她,这个因为整托产生的梦境对她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吗?她说,她也说不清。但她有了孩子后,没有再送孩子整托。

不同时代的父母养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都脱离不了当时那个时代的背景。我的一位同事说,她出生的时候正赶上困难时期,父母在她8个月时就把她送进整托,是因为这样可以得到半磅牛奶。那时的父母哪里还顾得上什么整托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而90年代的父母早已甩掉了物质匮乏的阴影,他们把孩子送入整托,可能更多的是因为自己事业的压力和生活的动荡等多种原因。比50年代父母进了一大步的是,他们十分关注养育方式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

问:据报导,国外30多年对触摸的心理实验发现,缺乏父母身体触摸、体贴与温情的儿童,成年后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渴盼他人注意和温情的欲望无休无止。从小缺乏触摸的人,长大后也不能够给予他人以足够的触摸;从小缺乏爱的人,爱他人的能力可能会比较差,常显得不自信,自我评价低。他们不会向别人传递快乐的情绪,长大后也难以成为可爱的人。

答: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对我触动很大:一天晚饭后,我站在门口,出于爱怜摸了摸一个孩子的头,没想到,孩子们马上排成队一个一个地让我摸头。

可见,孩子们是多么渴望身体的接触。这种触摸对孩子情绪、情感的发展有多么积极的作用!

问: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整托的孩子回家后,比日托的孩子更强烈地要求家长陪着玩,这说明什么呢?

答:孩子要求家长陪着玩,并不一定是要求家长形影不离地跟他玩,只要家长呆在旁边,孩子就会觉得安全,他就会安静地游戏、画画、做手工,偶尔也要求家长一同游戏。幼儿园夜班老师常说,只要她坐在那儿,孩子会马上围拢在她周围。这种情况,说明孩子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孩子需要安全依恋。

另外,整托的孩子要求家长陪着玩,可能还有补偿心理成分。孩子觉得家长那么长时间不与自己在一起,需要补偿。而家长也有同样的心理需要。因为孩子不愿去整托时,家长会承诺孩子,等到星期五接回家后,陪你到哪儿去玩,买某某东西。家长在潜意识里有种愧疚感。

面对两难境地

问:也有部分家长说,我也想天天接孩子,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所以只好送孩子整托。家长如何才能处理好工作和孩子的矛盾呢?

答:实际上,忙与不忙都是相对的。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一般的职业妇女不可能辞去工作拿出几年时间来专门抚养孩子。于是到了这个时期,家长们都要为如何托幼伤脑筋。

如何处理个人事业发展、家庭生活与养育孩子的矛盾,我们还得有一种务实的态度:1.家长对自己的生活要有个大致的打算。比如婚后什么时候要孩子;在孩子入小学前的几年里夫妻俩的工作和学业是什么状态,有什么新的打算?能有多少精力养育孩子?

2.分析一下家庭内外的条件。如老人是否能搭把手,住地周围有无合适的托幼园所,条件如何?有没有可靠的,能帮上忙的邻居?

3.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成年人要不断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这意味着做父母的同时还要做学生。因此学习、工作和孩子的矛盾有时会很尖锐。在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要把孩子的因素充分考虑进去,夫妻俩要相互错开一些时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既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又照顾到自己的学习。实际上,这也是现在很多父母的生活方式。他们中不乏很多成功的例子。

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史慧中教授主持的关于“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调查研究,对10个省市2.6万名儿童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寄宿制幼儿园的儿童在独立性、对人和物的关心方面显著优于其他教育形式的幼儿,但在认知成绩,特别是在类比推理、词语理解、思维培养等方面明显低于全日制幼儿园、半日制幼儿园甚至散居的儿童。

在讨论这个话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论是专家,还是幼儿园老师,都殷切地建议家长尽可能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特别是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里,要拿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给孩子。即使工作特别忙碌,不得已把孩子送进了整托,也要尽可能多与孩子接触,常接孩子回家。■

猜你喜欢
日托幼儿园家长
德国投资55亿扶植日托所
山海谣
德国:投资55亿欧元扶植日托所
家长错了
爱“上”幼儿园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