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伦 王雅雄
今年6月下旬,陆航的一名普通士兵先后到南京、广州、成都、临汾等地作了巡回报告,并应邀到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作了专场报告。他在科技练兵中创造的奇迹引起了军内外强烈的反响。这名战士就是总参陆军航空兵某直升机团机务大队战士、机械员李洪涛,今年只有24岁。李洪涛把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都倾注到科技练兵火热的实践中。他以一种创新的精神、挑战的精神,在短短4年内,创造了我军陆军航空兵部队第一个通过岗位自学达到机务专业大学水平等八项第一,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士兵,是我军具有崇高理想和高科技素质的新一代士兵的优秀代表。
今年4月,中国解放军总参谋部发布命令,授予李洪涛“科技练兵好战士”的荣誉称号。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位因军事训练成绩卓著而被高级军事领导机关授予荣誉称号的士兵。“五四”前夕,他又被评为“全军刻苦钻研科技知识十大青年标兵”,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的亲切接见。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转发了李洪涛的先进事迹,并号召全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李洪涛学习。今年“十一”,李洪涛作为第十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光荣地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了国庆50周年庆典。
4年军旅生涯 10余次重大演习——一个普通士兵瞄准实战磨砺自己
中原古战场,曾是兵家浴血撕杀的地方;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我军第一支直升机部队。
1994年12月,李洪涛带着家乡人民的嘱托,从山东高青县农家来到这支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陆航战士。当时,部队正掀起学习高科技知识,作好军事行动准备的练兵热潮。
光荣团队爱高科技、学高科技、用高科技的浓厚氛围,着实使李洪涛感奋。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陆航机务兵,战士的责任重,打赢的目标高,小兵也要有大志向,小兵也能有大作为。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只有平时当尖子,战时才能当尖刀,自己要甘当科技练兵的马前卒,义无反顾往前冲。
1997年3月,上级向李洪涛所在部队下达了某项训练任务,其中一个战术科目是外吊挂,用于直升机将地面火炮和车辆等大件装备快速转移。李洪涛在训练中不仅干好战士、机械员的份内工作,还带着问题练,开动脑筋,潜心钻研。他发现直升机在降落时,其停放的位置不固定,距待吊挂的装备时前时后,时左时右,使空地协调困难,延长了在地面的滞留时间。他想,快速反应能力是直升机部队的命根子,如果直升机在地面停留时间长,只能被动挨打。
李洪涛深知: 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就是胜利。于是,针对训练中外吊挂的情况,他广泛搜集了各大队、中队、分队开设的科技练兵点将台中有关经验和体会,并进行了综合分析。经过3个多月的钻研摸索,李洪涛提出了改进外吊挂战术科目的一个新建议,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重视。经过对这一科目的难点进行反复试验论证后,终于找到了操作数据,成倍提高了直升机应急机动吊挂装备的快速反应能力。后来,这个被确认为外吊挂科目的规范性技战术动作要领,在全陆航部队进行了普及,转化成战斗力……
9月上旬,在华北丘陵地带,全军有关战区特种部队实施特种作战演习。总部领导观看了这场演习。
机声隆隆,铁流滚滚,展现了一幅从中空到低空,多层次、多批路、多兵种,有指挥、有掩护、有机降、有保障的立体画卷。
首先出场的是我远程炮兵,他们对敌防御实施了排山倒海的轰击。而从空中,武装直升机和突击直升机也接踵而至,敌阵地很快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
再过5分钟,就是李洪涛所在的20号直升机跃升了。突然,飞行员发出信号,直升机发动机意外地点不着火。刹时间,空气变得极度紧张。如果这架直升机不能按时出动,将影响到整个飞行编队和预定特种作战科目的准实施。唯一的办法是迅速排除故障!直升机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有着数以万计的元件、导线和结点,其中任何一处损坏,都可能出现故障。而要想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准确地判断出故障原因,迅速排除,难度是非常大的。
急!十万火急!专家、技术人员紧急会诊!
时间又过了2分钟,就在人们焦急万分时,紧皱眉头的李洪涛大胆指出:一定是起动电瓶车的电瓶容量不足、电压过低所致。他刚说罢,马上有人反驳:这不可能,昨天下午做准备工作时,用的就是这部起动电瓶车,没问题,刚才又对起动电瓶车的电压值进行了测试,也是正常的。李洪涛坚信自己的判断,他说:这种故障现象,我专门研究过,电压测量值看起来正常,但实际电容量不足,这是虚电压在作怪。李洪涛从理论和经验的结合上作出的分析,令在场的专家、技术人员不得不信服!空中机械师当即按他的诊治意见,火速更换电瓶车。
20秒、30秒……扣人心弦的1分钟!
随着绿色信号弹的升起,20号直升机准时跃升,按预定计划,搭载步兵分队转移成功。
演习结束后,李洪涛在紧要关头的出色表现,得到了战友和领导的赞许。
当兵4年中,李洪涛始终把练兵的标尺定在“打赢”上,敢于向士兵的小岗位挑战。他参与完成了20项技术革新成果;掌握了200多例直升机疑难杂症的诊治妙方;练就了一身驯服高科技装备的好功夫;先后10余次跟机遂行重大军事演习和急难险重任务,排除了直升机故障和隐患40多起,保证了上百个场次的安全飞行,使科技练兵的本领在实战中大放光彩!
18门高等专业课程 30多万字学习笔记——映衬着一个新型士兵的形象
武装直升机,被称为“空中轻骑”和“飞行坦克”,是现代陆军武器装备的后起之秀。它不仅是地面坚固工事和装甲目标的杀手,对付低空、超低空目标也有很大的威力。而直升机本身,又是力学、光学、电子、控制、材料等多种现代高科技的综合体。对李洪涛来说,这许多新的学科和知识既是他渴望占领的新高地,也是对自身意志的一次考验。除了知难而进,他别无选择。
李洪涛常说,新时代的士兵,要着眼时代发展和部队建设需要,要从掌握一般作战本领的普通士兵向掌握新技术作战本领的精兵转变。然而面对现实,却令他心情沉重:家庭生活困难,高中尚未毕业就辍学务农,文化基础偏低。
怎么办?李洪涛没有退却 。他立志从零开始,从头起步。为此,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短短的4年中,他在作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一切空隙时间,自学了数、理、化等基础知识,攻下了微机使用、机械制图、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等18门高等专业课程,写了30多万字的专业学习笔记。在陆航部队机械员文化考试中,他获得总分第一名,专业考试全优。
几年来,李洪涛将报刊杂志上刊登的外军资料,摘抄剪贴了厚厚的4大本;对外军的各种飞机、军舰、坦克等都作了潜心研究。他先后阅读了《2000年外军武器装备发展预测》、《直升机构造》等30余本军事资料。经过不懈的努力,李洪涛不仅能辩认世界各国现役的直升机,而且能系统地说出其技术性能及战术运用原则,被战友们称为“直升机通”。
4月21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空袭第28天。晚上7点50分,刚刚看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李洪涛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李洪涛说:从近期几场局部战争,特别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北约对南联盟的军事打击可以看出,未来战争的优势将体现在以高技术武器为主,以速度为主……在采访中,李洪涛对北约空袭南联盟的作战飞机F-15、F-16、A-10、武装直升机“阿帕奇”等的技术性能及各项参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高科技知识的武装,使李洪涛视野开阔,引导他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学习高峰。今年3月,鉴于李洪涛在直升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系特邀他给大学生讲课。站在高等学府的讲台上,面对众多高学历的听众,李洪涛不仅讲解了直升机在使用中的理论探析、维修实践,还回答了大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一个从未涉足过大学校门,步入直升机专业领域时间不长的战士,能给航空专业的大学生讲课,和专家、教授进行学术交流,在北航引起了强烈反响。
12条科技练兵法 过硬的机务维修绝活——小战士从未在困难面前胆怯
今年3月30日下午,陆军航空兵某直升机团训练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现场摆放着梅花扳手、取节流门工具、一字大解刀等各种机务维修工具。李洪涛虽被红布蒙住了双眼,但他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准确地说出递到手上的几十种维护工具的名称。他现场表演了一口清、一笔成、一摸准的绝活。面对各新闻单位记者的提问,李洪涛对答如流。特别是他现场演示一笔画成的直升机冷气系统图,只用了3分钟,更令在场的所有人佩服。
梅花香自苦寒来。李洪涛的过硬本领,也是苦练出来的。据李洪涛所在机组机械师赵克全介绍,李洪涛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小时起床,背公式、背定义、背数据、背参数,练就了对直升机上14个主要系统、174个常用部件、32个各类仪表、1826个参数一口清。他每天中午不休息,练习画各种原理图,练就了对直升机上液压、燃油、滑油、冷气4个主系统、75个分系统原理图能熟练默画一笔成。李洪涛还利用晚上黑的时候练习摸工具、机件,练就了对108种航材和100余件机务维护工具蒙上眼睛一摸准。在机务维护中,他不用看图纸,也能按照各种路线检查清楚。
李洪涛的三样绝活,在全军陆军航空兵部队保持着记录;而他练就的机务保障绝活,令人更是赞叹不已。
为适应当前形势和未来战争的需求,我军陆军航空兵部队,近年来陆续换装了新机种和新设备。为了练就过硬的机务保障本领,每当新机种装备部队后,李洪涛都争取第一个研究,第一个熟悉,第一个掌握。
李洪涛在练兵手记中写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练兵就得把眼光放远,把工作放大,把知识放宽。每次出差路过北京,他都忘不了到北京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上网,访问航空航天的有关站点,查看国内外直升机的信息资料,浏览世界军事革命最新动向。第一次上网时,周围的人看到这位士兵操作自如,不禁投来钦佩的目光。北图工作人员称赞道:你是国家图书馆互联网开通以来第一个上网的战士,真不简单。
有一次,李洪涛从网上看到一张外军战斗机的图像资料,飞机的后视镜设计很有独到之处。他不由联想到我军某直升机的反光镜因视角的限制,在编队飞行时不便于观察周围空间。于是,他借鉴了外军直升机后视镜的设计优点,经过潜心钻研后,提出了直升机机头反光镜应用与改进的建议,并撰写了论文,受到专家的称道。
科技练兵充实了李洪涛的心智,使其科技含量不断增多。他把岗位练兵的体会,总结成“学科学、科学练”的12条方法,迅速被陆航部队所推广。1999年3月,在我军陆军航空兵科技进步成果评审会上,与会的18位专家一致认为:这12条科技练兵方法来自于基层部队,经过了实践检验,是我军练兵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军委、总部首长关于科技兴训、科技练兵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具有普遍的指导示范作用。军委领导同志也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篇论文历时400天修改了28遍——一个普通战士不断攀登的足迹
1996年10月,第12届中国直升机年会爆出冷门:李洪涛撰写的《防止直升机尾桨打地的改进设想》论文被破例入选。
直升机年会是我国直升机界最高水平的专业学术会议,在国内外直升机领域颇有影响。而一个满身油泥、没有大学文凭的机务兵却登上了代表中国直升机学术水平的大雅之堂,这在有些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这篇论文,共占用了李洪涛18个月的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历时一年半,一共修改重写了28遍!为钻研这一课题,李洪涛共查阅了66种资料,问过120个问题,积累了378个数据,画了112张草图。盛夏,李洪涛在熄灯后打着手电改稿子。酷暑的煎熬,止不住的汗水往下直淌。蚊虫叮咬时,他干脆穿上长袖衬衣和裤子,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只留脑袋和双手露在外面。
用高科技知识武装的李洪涛,不仅在军内外展示了风采,还在外国人面前为中国士兵赢得了赞誉。今年开春,李洪涛以机务技术攻关专家组战士专家的身份与外国专家进行了技术交流。
作为世界航空大国一流的专家,自信是显而易见的,即使与中国航空专家交流时,也忘不了对自己国家航空的赞扬。然而对于说明书没提过,平时没用过,专家也说不出什么的某新型直升机液压油路中一个转换开关的功能用途,李洪涛却发现它是战时直升机遭地面火力袭击,回油管被击穿时,紧急关闭液压油箱,保证直升机安全脱险的一道保险锁。听完李洪涛的分析和结论后,外国专家深感震惊。他的眸子里有了异样的光彩:真是了不起!没想到一个中国士兵把直升机琢磨得这么细,搞得这么透。令他们同样感兴趣的是,这位年轻战士在回答他询问的专业问题时,也表现出了很高的专业素质。
其实,真正为中国士兵自豪的,还是那些渴望祖国强大的老一代知识分子。李洪涛在中国直升机年会上的学术论文和独特见解,引起了我国直升机专业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适存教授的关注。这位73岁高龄的老教授,带着助手专程来到陆航部队,非要见一见李洪涛这个小战士。
而在王适存这位学术权威面前,李洪涛并不感到拘束,因为小战士和大教授之间在直升机专业技术上有许多共同语言。李洪涛抓住这难得的求教机会,把平时积攒的30多个专业技术难题都提了出来,并谈了自己的想法。望着眼前这位酷爱直升机的小战士,老教授感慨地说:从李洪涛的身上,我有三个没想到:没想到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军的思想这样深入部队、深入军心,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成为青年战士的理想追求;没想到我们的战士能够通过部队的培养和自学达到这样的水平,一代新型的具有科技素质的中国士兵正在成长起来;没想到我们的解放军既是一个革命大熔炉,能培养出象雷锋那样的伟大战士,又是一个科技大熔炉,能培养出这样的科技精兵。
李洪涛之所以能从一名仅有高中文化的战士成长为熟练驾驭高科技武器装备的精兵,是因为他始终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矢志不渝,奋勇拼搏。这一切,无不凝聚着他对祖国国防事业的挚爱和追求。入伍4年,他先后28次在全军陆航部队训练竞赛中夺得优胜名次,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士兵,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1次。在李洪涛身上,显示了科技知识的强大力量,展现了我军新一代知识士兵的风采。
照片提供:总参陆航局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