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初
大动脉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血管炎,主要侵犯主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最早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眼底被发现的。1908年,日本眼科医生高安发现一位21岁的女病人失明,她的眼底视神经乳头周围出现环状动静脉吻合(动静脉相通),病人同时伴有上肢无脉,遂称其为“无脉症”。因为是高安医生首先发现的,故亦称此病为“高安氏病”。
高安虽然发现了无脉症,但那时对无脉症的成因完全不清楚。后来经过许多学者研究,认为无脉症是由于主动脉或其主要分支(无名动脉、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等)弥漫性炎症造成血管腔狭窄、闭塞所致。所以,后来又称此病为“多发性大动脉炎”。
本病是否无脉,以及哪个部位无脉,取决于大动脉缩窄的部位和程度。如果颈动脉受侵犯,颈动脉搏动就会减弱或消失,狭窄部位用听诊器可听到杂音。这类病人容易继发缺血,出现中枢神经症状:头晕、头痛、失语、惊厥、视物不清、偏瘫、脑电图及脑血流图异常等。如果锁骨下动脉狭窄时,两侧桡动脉搏动就会不对称,病侧脉搏减弱或消失,血压低或测不出。胸主动脉炎症时,可见上肢高血压,下肢脉搏减弱或消失,胸部下方可听到血管杂音。腹主动脉受累时,上肢高血压,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下肢无力。肺动脉炎时,患者肺动脉高压、肢冷、间歇跛行。
本病眼底改变与眼动脉供血不足、视网膜缺血缺氧有关。据统计,41%的本病病人有眼底改变。病人表现为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视野缩小、偏盲、复视和一过性黑朦。症状常常随体位变化减轻或加重,一般卧位症状减轻,坐位、站立或头部转动时症状加重,故大多数病人喜欢躺着,坐位时常低着头。病人往往因视力障碍而首先到眼科就诊。
本病治疗以心血管科为主,眼科仅做对症治疗。此病亚洲地区早年病死率达25~75%,生存者生活质量也不高。近几十年来由于激素的应用,大大延长了病人寿命,且提高了生活质量。一般活动期主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强的松5~10毫克或地塞米松0.75~1.5毫克,一日3次。待体温下降、血沉正常后逐渐减量至停药。免疫抑制剂可用环磷酰胺,按每日每公斤体重1~4毫克用药。也可上述两药并用,减少剂量,可降低毒性,提高疗效。稳定期可用血管扩张剂、蛋白酶类药物。条件适宜者可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