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兵[译]
我如果想找理由的话,准能找出一打理由:上了一天班,我很累;我没有准备;或者我肚子饿了。然而,实际情况是,当我走进起居室,12岁的儿子抬头看着我说“我爱你”的时候,我竟然不知道说什么好。
在随后漫长的几秒钟内,我只能站在那儿,瞪着眼看他:我还等他接着往下说呢。我最初想到的是他准想让我帮他做家庭作业;或者他是想让我多给他点儿零花钱;或者他刚打了他弟弟——我知道他总有一天会这么干的——想让我事先有个心理准备,然后再告诉我。
可他没有继续说下去,最后我忍不住问道:“你想说什么?”
他笑了起来,朝房间外面跑去。我把他叫了回来,“喂,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问他。
“没什么,”他咧嘴笑了,“我们保健老师告诉我们,可以对自己父亲说‘我爱你,然后看看他们都说些什么。这可以说是个实验。”
第二天,我给他的保健老师打了个电话,想了解这个实验的详细情况。说老实话,我主要是想了解了解别的家长都有些什么反应。
“基本上大多数父亲都和你的反应差不多,”我儿子的老师回答说,“我当初建议做这个实验的时候,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他们认为自己的父母会说些什么,孩子们都笑了。有几个孩子说他们的父母准会大吃一惊,心脏病发作。”
我怀疑,有些家长对老师的这种做法非常反感。毕竟,一名初中保健老师的任务就是教育孩子怎样保持营养平衡以及怎样正确刷牙。说“我爱你”跟这有什么关系呢?何况,这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私事,又不关别人的事。
“问题是,”老师解释说,“感觉被爱是健康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是所有人都需要的。我想告诉孩子们的是,如果我们不表达出这种情感,那就太糟糕了。不只是父母对子女,男孩对女孩可以表达这种情感,男孩也应该能告诉父亲说他爱他。”
这个老师是个中年人,他明白对我们有些人来说,说出一些我们应该说的话是多么困难。他坦言,他父亲从来没对他说过这些,他也没对父亲说过——哪怕是在他父亲临终的时刻。
我们许多人都这样。男男女女,他们被挚爱他们的父母养大,却从未说过“我爱你”。
我们的借口越来越站不住脚了。我们这一代人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发现自己的情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或者应该知道,我们的孩子——男孩和女孩——不只需要桌上的饭菜和壁柜里的衣物。我们知道,或者应该知道,父亲吻在儿子脸上,如同吻在女儿脸上一样,都是非常适宜的。
我们再说因为父辈们顽固保守,我们才成了那个样儿,显然是不够了。我们做过的许多事情,父辈们都没做过:我们的父辈们没进过产房,没有用过真空吸尘器,也没有做过甜点。
如果我们能适应这些变化,那么当12岁的儿子抬头对我们说,“我爱你”的时候,我们肯定会知道该做些什么。然而那一次我却不知所措——至少在一开始是这样的。要想一下子转变自己是很困难的,然而那天晚上,儿子上床前来吻我的时候——他的吻似乎时间越来越短——我把他在怀里多搂了一会儿。就在他离开我的怀抱时,我用一种深沉的富有男人味的声音说:“喂,我也爱你。”
我不知道,说了这句话,我们俩是不是有谁会更健康一些,但我们确实感觉不错。也许下次我的一个孩子说“我爱你”时,我就用不着花上一整天去考虑如何回答。
(译自《爱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