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光焰
俾格曼人是中非共和国的史前居民,是中非这片土地的开拓者。然而,经历了数千年之后,他们仍停留在原始社会,过着原始部落方式的生活。而中非的蒙贡坝是世界上最矮小的人——俾格曼原始部族的聚居地。
俾格曼人没有文字,但他们有自己的独特语言。至今仍过着游猎生活,居无定所,导游对我们说:“找俾格曼人的村庄还得碰运气呢!”
于是,我们一行人向丛林地走去,一位同伴突然惊叫一声,朝前一看,不知从哪儿冒出3个矮小的女人来。
她们大大方方地向我们走来,一个是十来岁的女孩,一个是十三四岁的姑娘,还有一个是怀抱孩子的母亲。导游见状忙说:“俾格曼人都是不穿衣服的,请大家不必介意,否则会伤害她们的自尊心。”此时,两位少女已来到我们面前,扭着腰肢跳起舞来。
果然名不虚传。那位怀抱孩子的母亲算是高个子,身高也只有1.3米左右,而最矮的那位少女,使人联想到工艺品市场上玲珑的乌木人像。
她们的皮肤是一种淡淡的浅棕色,除了身材特别矮小,在外形上与一般非洲人无差异,短而弯曲的黑发,椭圆形的脸庞,扁平的额和鼻子,厚厚的嘴唇,在棕色皮肤的衬映下,牙齿显得很洁白。
她们常年累月生活在茫茫的原始丛林中,赤身裸体,任凭风吹日晒雨淋,皮肤却细嫩而富于光泽。从少女天真无邪的欢快舞姿中,展现出一种粗犷的原始美。
在古木参天、藤蔓遍布的密林深处,终于找到一个俾格曼人的“大村庄”。
空旷地上,散落着几十个又矮又小的半圆形“窝棚”。在村庄的中间有一幢长方形的茅草屋,特别引人注目。那是酋长的“宫殿”。这间极普通、极简陋的茅草屋内,唯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铺在地上的席子。
这是一张用树皮制作的独特的席于,厚约2厘米左右,质地柔韧,表面光滑。导游介绍了它的制作过程:热带丛林中有一种特别的树木,矮人割断大树两端的树皮,再用木榔头敲打树皮,使其与木体分离,然后用利刃笔直地划出一道裂痕,把薄薄的木签嵌入裂痕中,众人一齐使劲,慢慢地撬起就将树皮完整无损地剥了下来,便制成了1张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席子。
酋长“宫殿”四周形如伞状的窝棚,就是矮人村民的住宅。窝棚结构非常简单,把_条条富有弹性的树枝纵横交错地插入两端土中,编织成一个直径约1.5米、高1米左右的半球形框架,之后用藤条固定,上面盖层厚厚的香蕉和油棕榈叶,一幢住房便建好了,整个窝棚的重量估计不超过100公斤。
窝棚都朝“宫殿”的一面开了1个约60厘米高的方洞,作为住宅的门。俾格曼人每天就从这个门洞进出。
窝棚内,地上均匀地摆着六、七根手臂粗的木棍,一角铺着一层新鲜的香蕉叶,上面放着一条条手指粗的毛毛虫和圆鼓晶亮的白蚂蚁,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导游介绍:那些木棍是俾格曼人的床铺,睡在木棍上可以避免皮肤与土接触,减轻湿气对身体的影响,而那些毛毛虫和白蚂蚁则是俾格曼人的食物。
酋长“宫殿”前留着一块空地,上面横卧着几根被磨得油光铮亮的红木,矮人们经常坐在上面商议部落大事、聊天。
矮人生活的世界远离现代文明,犹如一个远古的部落。
(责任编辑/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