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中报

1999-01-13 03:14
中国三峡建设 1999年2期
关键词:耕作防洪西红柿

台核电厂采用废料处理新技术

台电核三厂最近成功采用“低放射性废液高减容浓缩固化法”处理核废料,一年将可节约新台币9000万元,核废料减量达3/4,这项新技术获得日本等10多个国家专利。

台湾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核能研究所经过3年,投入新台币5000多万元,研发成功“低放射性废液高减容浓缩固化法”。台电核三厂一年约有400桶废料,使用高减固化法后,废料可缩减到l00桶左右。

高减固化法不但节省处理经费,更重要的是废料放置空间大幅度减少,贮存安全性佳。

(摘自参考消息)

林一山谈长江综合治理

长江委第一位主任,著名水利事业专家林一山认为,多建山谷水库对长江防洪至关重要。长江三峡工程是长江防洪的关键工程,要尽早建好,充分发挥其防洪效益。汉水丹江口要恢复原设计。澧水的皂市、江垭水利枢纽对局部防洪至关重要。沅水的控制工程五强溪水利枢纽需增加防洪库容,以减轻洞庭湖、长江干流的防洪压力……。根据情况变化切实加高、加固长江堤防,扩大长江的宣泄量。……要继续研究怎样才能真正建好分蓄洪区的安全区。安全区一定要建得够标准、安全管用。即使三峡工程建成,也不能完全解决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安全区的运用,将保留一段时间,这一点必须向人民讲清楚。

林一山强调至今仍有人没能充分认识,荆江河段的危险性。荆江主泓应该南移,免得年年汛期提心吊胆。即从公安陡湖堤河段向下游恢复黄水套,长江老河道,把“南五洲”变成“北五洲”代替郝穴河道。据测算实施这个方案需20亿元。仅相当荆江分洪1~2次的赔偿费,这样做可确保荆江大堤外荆江分蓄洪区的利用机会将大为减少。因为荆江主泓南移后,可使沙市防洪标准提高2~3米。并有利于三峡工程建成后的水库调度,主泓南移加上三峡工程、有关水库及坚固的长江堤防完全可以抵御1860年、1870年型长江特大洪水,即11万秒立米的洪水,从根本上解决长江防洪问题。

林一山说长江一次大的洪峰可以形成700亿立方米的水量,没有主泓南移就过不了关,这个问题不能再拖了……我们切切不可有侥幸心理。

(摘自江苏水利98—11)

横坡耕作可减少水土流失

重庆市土肥站张学良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在长江上游五千亩坡耕地推广横坡耕作制度,每亩可减少泥沙流失量百分之六十以上。

横坡耕作是相对于目前大多数农民采用的顺坡耕作而言的,即犁头的耕作方向与坡面保持垂直,从而使每条起垄形成一个个『小梯田』,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

长江上游多为山地丘陵,而入江泥沙的主要源地重庆市和四川省境内就有五千万亩坡耕地,由于顺坡耕作比较省力,目前重庆和四川的绝大多数农民还采用这种方式,造成大量沙沿坡面顺流入江。

张学良通过研究证明,在坡度较小的坡耕地上,顺坡耕作每亩年流失泥沙量三吨多,而采用横坡耕作泥沙流失量将减少两吨以上,据测算,如果长江上游五千万亩坡耕地全部实行横坡耕用,每年可减少入江泥沙一亿多吨。

横坡耕作有助于从源头上减轻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的压力。同时这一耕作方式投资少、见效快并且简单易行,适合大面积推广。农民只要在每年耕作时,改变一下耕作方向,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这种耕作方式还便于一家一户分散进行,不像坡改梯必须要众多劳动力『集中作战』。实践证明,经过横坡耕作的土地,田产量还要比顺坡耕作提高近百分之十。

黄河段流与治理

古人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今,黄河已越来越难以“奔流到海了”。

90年代以来,黄河断水日趋严重,98年自元月1日始至11月20日止,总共断流14次,137天。

对于黄河频繁的断流,专家已经发出警告,若再不采取措施黄河将有可能变为季节性河流,目前,最大的隐患就是泥沙大量淤积,使下游河道内泥沙的主要位置由滩地转向主河槽,从而导致“小水大灾”。1996年8月河南花园口流量仅7680m3/s的中常洪水,其水位就比1958年22300m3/s的洪水水位高出0.91m,堤防、河道工程出现险情5400余次;今年花园口1号洪峰流量仅4700m3/s,但水位也比1958年高出0.56m,可见断流淤积使黄河下游防汛日益困难,洪灾威胁逐年加剧,而最令人担扰的是河道水量长年偏少,泥沙不断淤积,已经使7000m3/s的一般洪水上漫高滩,接近了1855年黄河改道时的情况。因此,一旦遭遇特大洪水,黄河决口改道的灾难将不是耸人听闻。

目前,黄河流域每年农业灌溉用水占全河城市、工农业总用水量的91%。由于引黄灌溉工程配套程度差,多以沙渠引水,河水在运输过程中渗漏和蒸发的比例都非常高,有效用水率仅为25%,比同样气候条件下的先进灌溉地区用水定额高出50%~100%;工业用水也存在着同样的浪费问题,其重复利用率低,万元产值平均用水量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多,高出用水先进国家6倍以上,而水厂价却极度低廉;按国家规定,四、五、六月枯水期,农业用水每立方米4.8厘,工业用水4.5厘,其它月份更低。这样算来,100m3黄河水才四毛多钱,不及一条冰棒;1000m3才四块多,还买不到一瓶矿泉水。过低的水价使人们对水毫不珍惜,加重了浪费程度。

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水量“先天不足”。沿黄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需求量增大,这些都是造成黄河水紧张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问题的根本就在于黄河流域缺乏统管、水资源浪费严重。

所以治理断流问题,首先应考虑的是 “节流”,只有当河水的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行西线调水才是科学而明智的。因为调水数量的多寡也是一笔非常耐算的经济帐。

同时,对黄河进行立法也应该摆到人大的议事日程上了。

葛洲坝电厂实现“无人值班”

12月8日,葛洲坝电厂大江电厂“无人值班”(少人值守)通过国家电力公司验收,这是继去年葛洲坝二江电厂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后又一重大成果,它标志着葛洲坝电厂向全国一流水电企业迈出关键的一步。

由国家电力公司会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华中电力集团等单位组成的专家验收组,12月7日至8日对有关项目进行了认真严格的检查和评审。验收组认为葛洲坝大江电厂主、辅设备及计算机监控系统运行稳定可靠,人员素质较高,规章制度健全,管理科学,按照原电力工业部颁发的《水电厂“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若干规定》(试行),葛洲坝大江电厂已达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要求,通过验收。

葛洲坝大江电厂共14台12.5万kW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75万kW,是我国目前机组台数最多、装机容量最大、年发电量最多的水电厂。截止1998年10月31日已累计发电1150亿KWh,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投产以来葛洲坝电厂坚持把改造与完善紧密结合,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综合自动化水平,在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完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百万级以上的老水电厂争创一流企业树立了榜样,亦为未来的三峡电厂积累了丰富的运行管理经验。

清江可望行大船153公里达到5级航道标准

湖北省计委、交通厅在宜都提出:清江水布垭至河口段153公里的河道,将在2001年完成航道整治工程。在隔河岩、高坝洲水利枢纽的升船机建成后,清江可航行300吨级的船舶(队)。

清江流经湖北省的10个县市,是湖北省境内第一大长江支流。以往仅长阳的资丘到宜都的清江出口段可通航,且通航条件差,航运能力低,隔河岩、高坝洲水利枢纽的修建,水位抬高,航道可上延到尚待开发的水布垭水利枢纽。通过对此段航线进行整治,清江通航航线由109公里延长到153公里,通航能力由20吨级提高到300吨级。据了解,清江航道整治工程将于明年实施。通过整治,全线达到5级航道标准。

淮河入海水道破土动工

1998年10月28日国家重点工程——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开工典礼在江苏省淮安隆重举行。

淮河入海水道紧靠苏北灌溉总渠北侧,与之平行,西起红泽湖三河闸,东至扁担港注入黄海,工程分期间完成。先行实施的工程设计排洪量227m3/s,将洪泽湖及淮河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同时使沿线1700多km2面积的排涝标准由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还兼有灌溉、航运、环境等效益,近期工程计划2005年建成。

(摘自江苏水利98-11)

聚合草是个宝

聚合草,又名紫草根,是一种优质饲料作物,俗称俄罗斯饲料菜,利用饲料菜喂猪,可以节省一大半粮食。种植一亩俄罗斯饲料菜,可以喂三十多头育肥猪或一百多头小猪。用配合饲料加聚合草喂猪,每斤猪的全部喂养成本不到一元钱。聚合草可以喂鸡、鸭、鱼、兔、羊、牛,适口性都非常好。

聚合草的主要优点是: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繁殖快,管理方便,利用时间长,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其种植方法是:

1、要选有灌溉条件的地块种植在栽植前要将土地深翻和整平,做畦,以便定植和灌溉。

2、繁殖

聚合草以营养体繁殖为主,目前主要利用分株、切根、茎秆扦插进行繁殖。

3、栽植

采用分株繁殖时,可直接定植到地里,栽后浇水,用切根或茎秆扦插繁殖时可以将幼苗从苗床起出,不必带土,选阴天或晴天的傍晚栽植,栽后也要浇水。除冬天外,聚合草春、夏、秋三季均可栽植。

4、聚台草定植后要进行田间管理

如每年要适时追肥、灌水、培水等,幼苗期要进行除草,植株长大覆盖地面后不必再除草。

聚合草的利用方法是:聚合草喂猪或其它牲畜,可切碎后直接饲喂。聚合草的青绿茎叶,也是优良的青贮原料,单贮或混贮均可,与玉米秸、大麦、燕麦等一起混贮,能得到品质优良的青贮饲料。聚合草叶部发达,茎枝较细,容易晒成干草。干草经粉碎后制成草粉,加入配料制成颗粒饲料,也可发酵后饲喂。

西红柿巧留杈每亩多收五千亩

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镇三元村是冬暖式大棚的发源地,如今又爆出新闻:王玉芝种西红柿巧留杈,本来结一茬的西红柿可以结几茬,一亩大棚比别人多收几千元。

1997年10月份,王玉芝在自家一市亩冬暖式大棚里育上了西红柿苗,经过100多天的精心管理,西红柿开始开花,此时她为了保证坐果率,用番茄灵点花,并按照传统的做法及时打去了多余的枝杈,就在打杈的过程中,她产生了留杈再生的想法。于是她在第一茬西红柿收获接近尾声时,在每棵西红柿棵上,选用一个最好的顶杈让其继续生长,同时棵与棵之间留齐顶杈,此时已到了第二年的三、四月份,天气转暖,棚温高,水分蒸发快,虫害易发作。她便增加浇水次数,并及时防治虫害。就这样当别人的西红柿在“五一”前后拔园后,王玉芝试验的西红柿留杈再生法的第二茬西红柿成功上市了,质量、产量与头茬西红柿不相上下。接着王玉芝又小心地将西红柿蔓慢慢落下留出了第三茬、第四茬西红柿。利用这种方法,可节省西红柿从下种到花开三个月的管理时间,而直接收获多茬西红柿。去年王玉芝多茬收获的西红柿比一茬收获的多收入5000元。

王玉芝的西红柿留杈再生技术成功后,村里的菜农纷纷前来学习。目前三元朱村的西红柿种植户已全部采用了这一新技术,仅此一项全村可增收20万元。

猜你喜欢
耕作防洪西红柿
三门峡地区下沉式窑洞防洪防涝设计研究
西红柿熟了
农业生产应坚持保护性耕作技术
揭秘国产“抗洪神器”:可做到滴水不漏
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