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逾七旬的皇甫垠老先生热心于遗体捐献事业,曹发起成立了“南京市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近年来,他又为促进角膜捐献与移植工作而四处奔走,其精神感人至深。我们将陆续刊出他为本刊撰写的系列专稿,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捐献器官,延续他人的生命,这是天使般美好的行为;而捐献角膜,把光明留给人间,又是器官捐献中最易做到的一种义举。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角膜是眼睛的窗户
眼角膜是眼珠最前面的一层膜,它的基质由排列整齐的纤维组织所组成,无血管,质地透明,故而具有光学上的一致性。人的角膜呈圆形微凸状,它在视觉中的作用,就好比照相机上的镜头。它与眼球其他部分共同作用,使我们能够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享受人生的幸福。如果受到外伤或发生细菌、病毒感染,透明的角膜就会变成混浊的“毛玻璃”,无法清晰地接受外界的光线,眼的视力也随之下降,使人“雾里看花,茫然一片”,严重时甚至完全失明。感触最深的是盲人。而痛苦最大的则莫过于后天失明的盲人。他们得默默地忍受着失去光明的痛苦。角膜移植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急切而又耐心地企盼着。
角膜紧缺是一大难题
角膜移植手术,即用别人身后健康的角膜取代患者病变的角膜。自1906年首次成功以来,至今已有很大发展,且成功率很高。一般术后第二天就可打开绷带,美好世界就会呈现在患者眼前。建立眼库,可以有组织地搜集角膜并扩大角膜的来源,妥善保存优质角膜,及时供给盲人移植使用。美国建立眼库较早,现已遍布全国各地,形成网络。因此,角膜移植年手术量已达2万多例。人口仅l 000多万的斯里兰卡,建眼库20多年,志愿身后捐献眼球的已达50万人。上至总统,下至平民,身后献眼蔚然成风,不仅能满足国内需要,且已向国外无偿捐赠眼球1万多只,也曾多次向我国赠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角膜来源本应十分充足。但由于长期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弗敢损伤”和“全尸入葬”等封建观念影响,角膜捐献和移植工作相对滞后,全国移植角膜每年不过千例。成千上万有用的健康角膜仍随同遗体一起被白白地埋掉或烧掉,而几百万本来有希望复明的盲人却因角膜材料匮乏而仍然只能在黑暗中度过一生。
据了解,全球现有盲人约4600万,其中角膜盲约3000多万;中国有盲人约700万,其中角膜盲约300万;江苏省有盲人50万,角膜盲约20万,其中至少有4~5万病人在翘首等待角膜材料。据报载,仅江苏省人民医院现在即有160例病人在期待着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因而,角膜紧缺一直是困扰病人和医生的一大难题。
邓小平捐献角膜影响巨大
我国捐献角膜工作受到传统阻力较大,但多年来未尝没有先驱者在引导。
早在1977年,山东昌潍医学院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眼库,并开展了角膜移植手术。到1985年,全国第二届角膜病会议后正式成立了中华眼库协会,一年内即发展会员500多人。
1990年6月,北京同仁医院眼库建立,我国医界泰斗、著名眼科专家张晓楼成为同仁眼库捐献角膜第一人。从那时起到现在,先后已有数千人向同仁眼库郑重地递交了捐献眼球志愿书。同仁眼库还与北京各大医院建立了角膜捐献网络系统,以保证及时取得并妥善保存角膜材料。
特别是1997年2月,世纪伟人邓小平“捐献角膜,把光明留给人间”的消息传遍神州大地后,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个捐献角膜的新高潮。在首都北京,(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市红十字会、同仁医院眼库、协和医院眼库、大明眼镜公司等7家单位联合发起了“捐角膜、献爱心、送光明”活动。仅短短一个月,即收到各界人士填写的(角膜捐献志愿书)1.1万多份,超过该市开展角膜捐献活动7年来的总和。其中,退休干部宋耀武一家三代七口人,教师孔永一家四代五口人,共同立下身后捐献角膜的志愿。该活动还影响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北京市百分点咨询公司还在城区主要街道对500位市民作了随机抽样调查,其中表示愿意身后捐献角膜的达48,4%,不愿者仅有11人,占3%。
在南京,邓小平逝世后的第三天,全国首家遗体捐献组织——“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正式成立。成员们一致表示身后捐献遗体及有用的器官。该会干事会紧急呼吁迅速建立眼库和眼库协会,并庄严重申:“志友”捐献遗体无疑包括捐献角膜,“志友”组织也应成为眼库协会的分会。
捐献角膜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认真细致地组织落实,把捐献与移植角膜的工作真正开展起来,就有待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