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1998-09-13 05:40张殿玉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8年1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理工科社会科学

张殿玉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包括:哲学、伦理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美学、社会学等。人文的内容分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庄子)说的“知道”;人文精神是(庄子)说的“体道”。体道就是用自己的行,把自己选择的道体现出来。知道是智,体道为德。人文的本质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其核心是如何做人。人文科学教育,是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努力提升道德精神境界,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生活方式的人性教育。人文科学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完善大学生的心性和人格,使大学生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学会做人,成为能迎接21世纪挑战的、有崇高献身精神和完善人格的有用之人;同时,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优化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使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哲学、艺术、历史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修养,成为懂专业、会经营、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一)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现代科学技术整体性、综合化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外在规律的体现

如果说19世纪是科学世纪,20世纪是科学技术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高科技世纪。2l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突出特点是:高速度发展,高起点探究,短周期转换,综合化趋势;大科学体系。面对科学技术愈来愈显露、突出的综合化、整体化趋势及其形成的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学科体系,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有跨学科的知识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高尚的人格。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转变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加强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充分发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自的优势和全面功能,使他们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发挥互补的作用,使之在学生身上产生综合功能。这是高校迎接21世纪科学技术挑战的最好选择。

(二)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开发人才的潜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其一,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文学、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和艺术观,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增强抵卸各种腐朽、落后的艺术思潮和美学思潮的能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二,有利于开发人才的潜能。中外科技史上大量的事例表明,很多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同时又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深厚的人文科学功底。文学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能够使右脑的潜能得以开发。量子论的创史人普朗克和相对论的创史人爱因斯坦可以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这些科学家高超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与他们深厚的人文科学功底分不开。

其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一般年龄都在18岁一"23岁之间,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处在趋于成熟或正在走向成熟时期。此时期,他们的精力最旺盛,求知欲望最强烈,感情最丰富,心理矛盾最复杂。他们渴望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希望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文学、艺术、科技史、心理学等人文社科课程或活动,既可以丰富生活,净化心灵,同时还可以教给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其四,有利于培养有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理工科院校开设管理学、经济学、公共关系学、人际交往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可以帮助理工科大学生提高管理能力、公关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出更多集专家、社会活动家、宣传家、管理家于一身的高层次管理人才。而这种有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正是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营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由此可见,加强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些专家称2l世纪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技术并重的时代,21世纪的大学教育目标是高技术水平与高文化素质。科技、文化是现代大学不可缺少的两根支柱,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两大象征。

(三)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中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向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理工渗透、文理结合,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已成为一个普遍受到重视的问题。各国一方面都加强了科学技术教育,全力强化计算机的教学与应用,另一方面都普遍增加了社会人文科学课程,并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所有专业之中,尤其强调理工科教育中加强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要求每个本科生必须完成人文、艺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8门课程,每门9个学分,共计72个学分,占其毕业规定学分的20%;一名文科学生必修的自然科学学分则占毕业学分的30%(108学分)。哈佛大学则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从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分析、道德伦理及外国文化这几类课程巾,选修8门课程才能毕业。日本东京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般教育课程的必修课为44个学分,而人文社会科学就占了20个学分。,一些发展中国家更是把弘扬民族文化作为教育青年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总趋向。人类教育在经历了漫长的古老的人文教育。独领风骚的现代科学教育时代之后,将进入更加成熟的现代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时代。

(四)加强人丈、社会科学教育,是教育实践的启迪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教育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特别是理工科院校普遍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重理工教育,轻社科教育,加之教育体制上条块分割,单科类院校较多,学术视野狭隘,理论基础薄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狭窄的状况。近几年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更导致工科大学生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及文化素质下降。一些研究者对上海约500家企事业的1 000多名近几年毕业的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了追踪调查,普遍反映,这些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不亚于50、6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但在工作态度、奉献精神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社会上许多人士也报怨,现在的理工科大学生语文水平下降,写东西语句不通,错字很多,尤其是文学艺术修养、文明礼貌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水准不尽人意。这种状况使我们看到了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否则,培养的人才再多,如果缺乏民族精神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也难以实现兴国兴邦的战略。

总之,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时代的要求,是现

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关系到跨世纪人才培养的成败和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说科技落后、经济落后要挨打,那么,如果文化落后、精神颓废也同样会挨打,会亡国亡党,会遭受灭顶之灾。

中国曾经丧失过两次历史的机遇:一次是当世界上许多国家从人文教育向科学教育发展的时候,我们却迟迟难以起步;另一次是当许多国家的著名学府在发展科学教育中冷静地保持了人文科学传统,并适度推进了通才教育时,我们却在相当程度上实施着重理工、轻人文的教育,且引进了原苏联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现在,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人们正在以新的战略眼光审视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现代科学下的平衡与互补。如果我们仍然左顾右盼,将会再失良机。那么,如何抓住机遇,将理工科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呢?

(一)转变观念,校正教育目标

长期以来,理工科大学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技术水平,而忽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使教育目标发生了偏移。一些人认为,在某一学科领域有了较高深的学问就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从大文化的概念来说,科学技术无疑属于文化的范畴,某一学科上的学术修养和专业水平都是文化素质的组成部分,但它不是文化素质的全部。我们这里所讲的文化素质是指大学生的一般文化素质,它是通过若干门有代表性的文化课程的学习、广博而高雅的文化氛围的熏陶、教师的为人师表和学生的养成训练而形成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崇高的做人品质和献身祖国、献身事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因此,它既非普通政治素质所能代替,也非一般专业素质所能囊括。加强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正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现代大学正确的教育目标,应是现代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统一领导,健全教育、科研组织,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保障。近几年来,一些院校先后开出了大学语文、科技写作、音乐欣赏、公共关系、心理学等一些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但这些课程的开设完全出自自发状态,没有统一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要求,缺乏组织和管理,教师之间也缺乏沟通和教研交流。这种无计划、无组织的盲目状况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亟待需要改革。第一,学校应成立由院领导、教务处、社科部、团委等部门参加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担负起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协调、指导责任。第二、建立人文与社科教研室,负责人文社科选修课的组织、管理、研究工作。第三,单独设立人文社科系,加强人文社科教育的组织和力量。

(三)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的基本途径。因此,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就必须改革课程设置,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门类和课时,使其占总学时的15%左右。其中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学时应占10%以上,并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工科大学生必须选修文学、艺术、历史、管理、写作五类课程中的各一门课才能毕业。同时,还要开设出大量的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的门类,建立弹性结构。

(四)更新内容,提高质量

目前,一些人文课程特别是政治、道德课的教学内容陈旧,体系庞杂,教法单一,不受学生欢迎。因此,加强对理工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就要抓好质量。第一,改变以政治课代替人文教育的倾向。政治课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它重点培养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理性认识,解决理性思维方法问题。大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精神情操的陶冶,要靠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教育的作用,必须把文、史、艺术教育摆在同政治课同等的地位。改进加强两课的教学,不是单纯地增加学时,而应重在更新内容,改进教法,注重实践,联系实际,提高效果。第二,应将道德课贯穿到所有人文科学课程中去。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科学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认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文化中,受到精神情操的陶冶和优秀道德品质的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育比起空洞无物的说教要受到学生欢迎,效果更好。第三,对面向全院工科学生开出的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程进行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制定和确定各门课程的大纲与重点,突出各门课程的特色,形成一个与时代相适应,各门课程之间密切联系的教学体系。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加强工科院校人文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工科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加强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理工科院校要重视人文社科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学术带头人;要加强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如果我们的教师队伍知识面狭窄,文化素养不高,学文的对自然科学一无所知,理工科的教师不具备起码的人文社科知识,这样的师资队伍不可能培养出文工兼备、全面发展、科学视野广阔、学识修养全面、人格精神高尚的优秀人才。因此,要把人文教育的任务落实到实处,就要努力建设一支精通理工、兼懂文管、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师资队伍。

作者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

(郑州450045)

责任编辑:海文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理工科社会科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探讨
不理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理工科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师范类院校理工科科研发展问题探析
有关理工科线性代数教学改革必要性的探讨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
社会科学总论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紧紧抓住机遇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