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改新路 努力培养“技艺型”职教师资

1998-09-12 15:14杨吉生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8年6期
关键词:职教师资证书

杨吉生 魏 静

我院是一所新型的职技高师,其主要任务是为我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合格的专业师资。建院初期,由于对这种类型的师范院校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在办学过程中表现出既有普通师范的特点,又有一般工科院校的痕迹,培养出的学生基本上是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但在动手操作能力上则相对较弱。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旧的职教师资类型(仅能上好理论课而不能带好实践教学)已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既掌握扎实的现代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新型职教师资,成为我院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1993年起我院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行了双证书教学改革,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采取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双证书”教学改革方案,明确培养目标

双证书教学改革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教学结构的培养框架,探索出一条“技艺型”职教师资培养途径,以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对专业师资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的师资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操作技能;既要获得学历证书,又要获得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弥补过去单证书人才在动手能力方面的欠缺。

我们制定了“双证书”试行方案,确定了技艺型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法,明确了各技能等级人才的应知应会内容与要求。把应知内容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应会内容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获得专业毕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这个工作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如何进行技能培养方面,我们又详细制定了“基本技能培养实施方案”,力求做到目标切实可行,指标量化清楚,长计划、短安排,行之有双。

二、改革课程体系,适应技能培养

第一,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分段式培养模式。

1993年我们重新修订了服装设计的教学计划,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理论与实践比例等方面都作了认真的分析和合理的调整,在保证师范生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着力加大了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比重,根据这个专业的学时特点建立了分段式培养模式。把裁剪技能的培养分成3个阶段:基本技能、提高技能、应用技能;把缝纫技能的培养分成4个阶段:基础工艺、成衣工艺、工艺设计、工艺强化,对每一分段都定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在技能培养上确立了学程不断线、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优化课程内容,重视能力培养。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几年来,我们在教学改革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总结出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把教与学、学与练、练与用紧密结合在一起,彻底改变了以师带徒的旧有方式,使技能培养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轨道。

第四,改革教学手段,创造实践条件。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组织教师对教学手段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对用语言不易表达清楚、难以理解的内容,精心设计与制作了各种教具,把理论教学、教师演示、直观教具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工艺课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保证“双证书”教学改革,改善实践教学条件,1993年起我们又增建了服装工艺实验室,配备了机器设备,使设备与场地等条件满足了学生实习的基本要求。为了给学生创造动手能力的训练条件,我们一方面加强工艺实验室的管理,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坚持做好机器的维修与保养,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另一方面排好实验员,增加开放时间。从1993年开始,我们试行每天下午实验室开放的制度。1995年实行双休日后,又增加了周六全天开放时间,为学生实习提供了方便。

三、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技能培养

为了实现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我们采取了四种形式;

第一,分散培养与集中训练相结合。

分散培养就是把应知应会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划分到每个教学分段,结合每学期教学内容分散培养,即化整为零,个个击破。在分散培养中,为使培养目标落到实处,我们还进行了阶段式测评,搞模拟比赛等活动。集中训练主要指利用生产实习的教学环节进行集中强化训练。这其间重点是熟练方法,掌握技巧,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最后按正式的标准模拟测验,学生对自己的技术水平作出较为实际的评价,并为正式考试做好思想与技术上的准备。

第二,课上作业与课后复习相结合。

第三,规范要求和提高速度相结合。

规范要求就是按照相应的质量标准规范学生的技术实践活动。另外还必须增强速度观念,制定出各工种的技术量化标准,对每一局部的操作所需时间及其质量判定都做出具体要求。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将质量标准与量化标准相互结合,才能不断提高操作质量和效率。

第四,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四、发挥群体优势,促进技能培养

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中,我们都注意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依靠集体力量开展工作,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与难题。如集体讨论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集体备课,集体编写教材,集体制作教具,集体讨论培养方案,落实技能培养计划。另外,我们还引导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工作,努力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教师素质的提高和群体优势的发挥落到了实处,同时对学生技能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检验人才质量,坚定培养方向

为了检验工作效果和人才质量,我们采取了由省劳动厅职业技能培训处考核的形式。1994年首次进行缝纫技能考核,报名33人,合格率为84.8%;1995年服装设计与工艺的66名毕业生全部参加考核,合格率占92.4%;1996年,开始增加服装剪裁技能的考核,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55名毕业生中,合格率为92.7%;1997年,在服装专业的62名毕业生中,合格率占93.5%。最近,我们对长春、吉林、白山、延边、白城、四平等地区的部分职业中学进行了反馈信息调查,了解到“双证书”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几年来我们在“技艺型”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专业“双证书”的问题,它代表着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方向,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在今日,意在未来。我们在积极的探索中深深感到,“双证书”这项工作是切实可行的。“它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思想和宝贵的经验,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这是专家和评委们给予我们这项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最大鼓励。我们的目标是使各专业的“双证书”工作制度化,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由实践上升到理论,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面向21世纪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面培养“技艺型”人才的新途径。

第一作者系吉林职业师院教务处副处长

(长春130052)

责任编揖:黎立

猜你喜欢
职教师资证书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少就是多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假证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