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马兴民
王玉江,33岁,性格耿直,快人快语,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汉子。别看他长相平平,走在大街上没有人会注意到他,但他创办的沈阳爱心产业中心已成为东北大地一道明丽的风景。
下岗再就业,王玉江冻了一天“赚”的两块八毛钱还是出自一位老大娘的善良。调整思路,王玉江明白了下岗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
王玉江中学毕业后应征入伍,复员后先在铁西副食品厂工作,后调到铁西豆制品厂保卫科任干事。当时企业效益很好,王玉江决心做好本职工作,争当先进。
铁西豆制品厂实行劳动制度改革,王玉江被精减下岗。回家以后的情景可想而知,父母担心:“没有了工作,以后你干什么呀!”妻子含着泪说:“玉江,你没了收入,今后咱们三口人喝西北风吗?”面对父母的担心和妻子的愁容,王玉江沉默了。他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压根儿他就没想到自己会下岗。一连几天,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总是一遍遍地问自己:“我的出路在哪里?”
几天的苦思冥想,他终于找到了一条足以使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世界上的成功者大都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他决定下海经商,为自己闯出一条新的人生之路。拿着父母东挪西借凑来的500元钱,王玉江推起小车,到铁西区九路市场卖起了咸菜。他盘算着一天卖掉100元的咸菜,就可以挣20来块钱,养家糊口就不成问题了。可是头一天,他的美梦就被无情的现实打碎了。那是个三九天,天上飘着零星的雪花。王玉江的双手被冻得通红通红的,脚冻得麻木了。他不停地跺着脚,满怀希望地等待着。然而,整整一天过去了,也没有一个人来买咸菜。天渐渐地黑了下来,一位老大娘蹒跚着走过来,买了两包咸菜,说:“孩子,这么冷,快回家吧,别为赚钱冻坏了身子。”攥着这挨冻受饿、苦站一天“赚”来的两块八毛钱,王玉江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是大娘可怜他才买了他的咸菜呀。他脑子里一片空白,回家的几里路,足足走了几个小时。他饭也没吃,把自己关在屋里,想了很多很多:干事创业咋这么难!是坚持还是放弃?不,不能放弃,一家老小还得靠我养家糊口呢。他咬牙坚持了3个月,最后一算账,不但没挣着钱,还赔了100多元。
初次下海经商的短暂经历,使王玉江长了见识。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终于明白了,当时老百姓的收入尚可,市场货源比较丰富,没有谁愿意整天吃咸菜。王玉江调整了思路,开始转向经营糖果和小食品。一年下来,手里居然也有了点积蓄,日子慢慢地好了起来。
但是,王玉江不甘心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经过调查,他发现洗涤用品市场需求大,尤其是农村及远郊地区对中低档洗涤用品需求量更大,他决定以洗涤用品批发为主攻方向。思路是明确了,但对于不懂这一行当的王玉江来说,却是一个挑战。他除了请教别人外,还自学了精细化工新品种与合成技术、化学原理、实用化学品配方等知识。经过上百次地走访用户,他逐渐了解了营销窍门。很快,他便成为沈阳、四平洗涤用品生产厂家在沈阳的总经销和总代理,走上了专业批发商的道路。
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王玉江感触很深:“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下岗不能怨天尤人,只有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才能撑起再就业的一片天。年轻人下岗不仅是挑战,更意味着新的机遇!”
创办爱心产业中心,王玉江坦言:“我以自己的劳动所得为下岗的兄弟姐妹谋一个再就业岗位,心里坦然充实。值!”
有了一点积蓄,王玉江雄心勃勃地扩大项目,要把生意做到南方去。没想到,一件小事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1994年的一天,王玉江在马路边上见到一名擦鞋女工同一位女士发生了口角。原来,擦鞋女工不小心把鞋擦出了一道裂痕。擦鞋女工掏出身上仅有的十多元钱赔给那位女士。那位女士仍不依不饶,非要1000元赔偿不可。情急之下,那位擦鞋女工跪下,哭着说:“大姐,我是下岗的,实在没有那么多钱赔你呀!”听到这里,王玉江的心颤抖了,他愤怒地掏出自己的钱赔给了那位女士,为下岗女工解了围。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他感到,职工下岗不仅面临着生活上的磨难,更面临着人格上的磨难。自己现在有了一点钱,应该为那些和自己一样下岗的兄弟姐妹做点事情,使他们重新拾起人生的尊严!
王玉江先是投资30万元与铁西区豆制品厂联合兴办了沈阳市八达贸易公司,使20多名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再就业岗位;然后又在五大批发市场依次设立了代理商、联销户,间接安置了几十名下岗职工。可是依靠他的经济实力,通过这种方式所能安排的职工数目毕竟是有限的。当时仅铁西区就有3万余名下岗职工。怎样才能给更多的下岗职工以帮助呢?王玉江又萌发了创办经济实体,专门安置下岗职工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母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只要你拿钱做善事,我支持你。”
1995年3月16日,一个以生产卫生纸制品和洗涤用品为主,以安置失业、下岗职工为宗旨的沈阳市爱心产业中心宣告成立。从此,一批又一批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的下岗职工走进这里,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不但重新找回了自己人生的价值,而且为社会减轻了负担,维持了社会稳定。
下岗女职工姬桂梅仅靠每月50元的生活费维持自己和女儿的生活。她到产业中心工作的第二天,就抱着生病的孩子来到了王玉江的办公室。王玉江一看那小孩,吓了一跳:满脸都是大泡!姬桂梅哭着说:“王经理,我现在实在没有钱给小孩看病,求您帮帮俺们娘俩吧!”小孩也抱着王玉江的腿,叫道:“叔叔,叔叔,救救我吧!救救我吧!”王玉江的鼻子一酸,对姬桂梅说:“这个月的500元工资先给你开了,快去给小孩看病,医药费全部报销。”王玉江的善良感动得姬桂梅连声道谢。此后,姬桂梅勤奋工作,迅速了解熟悉了市场,由开始只会拿洗衣粉去卖,到逐渐学会了上货、多种经营、独闯市场。
原沈阳第三机床厂职工景瑞武,因为残疾,下岗后跑过很多单位,都被拒之门外。他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几次想要自杀,都被家人拦住了。一次,他无意中在电视里看到了爱心产业中心的报道,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找到王玉江。看着景瑞武大冬天还穿着一双单鞋,看着景瑞武那充满希望的眼神,王玉江想起了当年自己卖咸菜的日子。他当即接收景瑞武为中心职员。如今,景瑞武已走上了自立自强的道路,开了一个书报亭,安置了2名下岗职工。他逢人便说:“是爱心产业中心给了我新生啊!”
对于王玉江的做法,许多人不理解。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是有几个钱烧的,想出风头等等。有的亲朋好友也劝他:“你受了那么多罪,吃了那么多苦,自己至今还住在9平米的平房里,好不容易才挣点钱,不买个好楼房享福,值得吗?”面对一些人的讽刺挖苦,面对一些亲朋好友的不理解,王玉江说:“国家是大家的,现在政府不能把下岗职工都包起来,我以自己的劳动所得为下岗兄弟姐妹谋一个再就业岗位,心里坦然充实。值!”
“授人千金不如授人一技”,产业中心不仅要给下岗职工输血,更重要的是要使下岗职工学会自己造血,获得干事创业、闯市场的本领
爱心产业中心成立之初,王玉江凭着善良的愿望,想马上让进入中心的下岗职工摆脱贫困,没想到却很快陷入了管理的误区。
当时,这家企业尚没有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生产定额,更没有打开市场,王玉江却宣布,每名进入中心的职工月工资300元,中午免费供应一顿午餐。从此,爱心产业中心便成了下岗职工的“乐园”。有的人上班不按时到岗,中午却提前吵着要吃饭;头一天吃了红烧肉,第二天要是吃菜就发牢骚、骂娘。工作起来问题迭出:到市场送货,上、下午各一趟,多一趟也不干;在市场站摊床卖货,懒得叫卖不算,还时常算错账、丢钱。到月底一算账,仅中午一顿午餐就吃掉了近万元,生产和销售出现了赤字,截至1995年底,企业亏损9万元。
这种状况引发了王玉江的思考。一边是让人同情的下岗职工,一边是严酷的市场竞争,怎样才能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呢?王玉江不得不钻研起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科学,从中他获得了许多启示:产业中心如果办成“慈善中心”,只会解决下岗职工一时的生活困难,而绝对不是长久之计。“授人千金不如授人一技”,产业中心不仅要给下岗职工输血,更重要的是要使职工学会自己造血,获得干事创业、闯荡市场的本领。
从此,王玉江改变了过去布道式的施舍,在公司中推行了“两个条件一个步骤”。两个条件,一是招收的职员必须是下岗职工;二是人品要正,要有志气,有吃苦精神。一个步骤则是必须对下岗职工进行素质教育。他通过聘请专家讲授市场营销策略等专业知识,选派有经验的人带领职员接触市场等方式,使职工增强了创业信心,提高了创业本领。在此基础上,他还制定了政策,鼓励多卖多得。职工一旦羽翼丰满,王玉江便动员他们走出产业中心,独立闯市场。这样既可以腾出产业中心的岗位接纳新的下岗职工,又能通过走出去的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安置更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实现“良性循环”。目前,已有一大批下岗职工走了出来,成为成熟的市场经营者,有的甚至成为王玉江的竞争对手。爱心产业中心也因此被誉为帮助下岗职工自主创业的“市场学校”。
由于管理思路对头,激励措施有力,职工的劳动热情日益高涨,爱心产业中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已成为初具规模的经济实体,产品发展到爱心洗衣粉、玉江洗衣粉、宾馆民航专用纸等几大系列43个品种。其产品以品牌多、科技含量高、质优价廉为特点,覆盖了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已成供不应求之势。几年来,爱心产业中心已培训安置下岗职工680多人。王玉江从创业的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下岗职工不是包袱,而是财富。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爱心产业中心的今天。
谈起爱心产业中心未来的发展,王玉江确定了以爱心产业中心为依托,以增强企业实力为后盾,以上3个生产线为目标的经营发展战略。他自信中透着自豪:“我们将继续拓展思路,扩大生产,努力吸纳更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最近,我们制定了一个3年规划,准备用3年时间,通过兼并国有企业,建立下岗职工自救中心等方式,安置培训再就业1万人次!”
责任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