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育民
“学高为师,自正为范。”
“敬师业、铸师魂、精师艺、修师德。”
——题记
焊接点上的辉煌
古老美丽的池州,有一座古老的学府——安徽省池州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池师);改革开放的池州。蕴育出改革开放的池师。
池师,历史悠久,名闻遐迩。她创建于十月革命炮声震撼世界的1917年,迄今已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八十个春秋。历称安徽省立第七师范学校、省立一师分校、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皖南青阳师范学校,1951年定名为安徽省池州师范学校。
历史,是一面镜子。池师面对着这面尘封的历史镜子,照见了自己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也照见了历史给自己带来的一次次劫难。我们也只有在这面镜子里,照出池师今日的风采,才能更显绚丽多姿,更觉来之不易,从而方能更珍惜今天,也更当憧憬未来。
池师的历史,池师的命运,是同池州的历史池州的命运紧紧相连的。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事实。
池州自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始建,经历了四撤五建到今天;池师建校八十年来,也先后三次搬迁,两次停办,一次分家。之间,于1938年遭日寇飞机狂轰乱炸,池师校园夷为平地;解放后,池州区划变动频繁,池师失去了许多发展机遇,再遭十年浩劫,池师这块“重灾区”元气大伤……古老的池师啊,饱经沧桑历尽磨难!直到八十年代末,池州再次复区时,池师这所古老的学府,虽具有一批富有教育经验的师资队伍,但在硬件建设上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大得令人吃惊。全校12000平方米校舍,竟有6600平方米的危房!终于酿成1989年4月2日厨房倒塌,幸无造成伤亡。省、中央电视台相继报道,震惊省内外。时至此日,池师这所给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古老学府,还没有一栋教职工宿舍楼,甚至连国家教委要求师范学校必备的科技馆、艺术楼、风雨操场、冲水厕所和浴室等等一无所有。就这样,学校还负债38万元。池师的硬件设施,在全省师范学校中处于难堪的“锅底”。
历史悠久而命运多舛的池师啊,你的前途是凶还是吉?到什么时候你才能从轮回曲折的漩涡中走出,还你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呢?
师范教育,被誉为“群学之基”、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作母机”;师范学校,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园丁事业”、是人民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摇篮。因此,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应当是发展和改革基础教育事业,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战略措施和永恒重点。
公元1988年9月2日,池州地区复建,给池师的崛起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成为池师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池师人十分珍惜这一机遇。池师人也永远不会忘记这次历史性的重大转折。
池州复建后的地委、行署领导把科教兴区作为大事抓住不放,紧抓池师这只园丁的摇篮、这部“工作母机”不放,对池师教育给予了特殊的重视。地委书记季昆森、分管教育的副书记鲍观华多次到池师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原行署专员季昌清,多次专门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研究支持池师上台阶的工作,为困境中的池师排忧解难办实事;现任专员胡晓华和分管教育的副专员仉贻壬,一到任就深入池师调查研究,现场办公.推进学校改革,促进学校发展;行署教委领导对池师更是关心扶植,加强领导;池师这所古老学府当即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他们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近800万元,兴建校舍16326平方米,维修房屋10000多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达26000多平方米,有教学楼2幢,实验楼、办公楼、综合楼、图书馆各1幢.教师宿舍楼5幢,学生宿舍楼2幢,田径运动场1个,建立了地面卫星接收站、微机室、语音室、微格教室、校史陈列室、教育成果展览室X、综合档案室、资料室、阅览室,添置了仪器、图书、体音美教学器材、电脑等设施,学校固定资产翻了两番。校园绿化覆盖面,已达可绿化面的95%,真是花木扶疏,绿草如茵,鲜花常开,春天常在。在校学生由1988年的13个班552人,扩大到今天的23个班907名的规模。现有专职教师66人,其中高讲19人、讲师28人。他们有的已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曾在近6年内7次参加国家教委、人教社教材编审。仅今年就有10人参加全国性的教育教学研讨,有6人的论文在会上交流并获奖。先后被确定为省中师化学、政治学科中心教研组牵头学校。今天,池师拥有一支学科配套、相对稳定、敬业爱校、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学校开设了普师、幼师、体师、小学实验技术、学前教育等5个师范专业和财税、金融两个非师范专业;同时还承担了地区初中校长培训班的主要教学任务,创办了学生家长函授学校、业余党校等,充分发挥了“一校多能”作用,基本形成了池州地区基础教育的资料中心、电教中心、培训中心和教研中心……
十年来,池师人“拼命追赶,终于挤上了头班车”,跨进了全省“一类师范”的行列,被省教委确定为优先发展的学校,赢得了可贵的机遇。
十年巨变,古园展新颜。在80周年校庆,池师收到了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寄来热情洋溢的题词:志在育人胸怀远,情系杏坛爱心多。省委书记卢荣景的题词:办好师范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校友、省文联主席沈培新的题词: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改革与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巩固提高已有成绩,努力把池师办得更好,再上一层楼。
呵!古老的池师,八十春秋,风雨兼程;改革开放的池师,十年巨变,欣欣向荣。在这历史与现实,传统和时代的焊接点上,池师这方古园热土,果真星火闪烁,璀璨瞩目了!
状元桥头的情思
池师校园,占地120亩,是古代池州府儒学所在之文庙,尊称“先师庙”,是供奉圣人孔老夫子的圣地,是池州的最高学府。当年戟门内有莲荷青青的泮池,泮池上架一座石拱小桥,小巧精致,古朴典雅,这就是千古闻名的状元桥。自古以来,从这座小石桥上,走过了多少莘莘学子,走出了多少风云人物!南宋走出了武科状元华岳,明代走出了文科状元黄观,史称“状元桥”,确是当之无愧的。
而今,这汪泮池,依然香荷田田,状元桥仍是完固如初,已成为池州的一处名胜古迹,成为这所学府古园的神圣象征。
伫立状元桥头,环顾校园巍巍楼群,花木葱郁;俯览泮池,碧水翠莲,溢出阵阵幽香。抚今追昔,百感交集,浮起万缕情思和无限畅想……
八十沧桑,源远流长。一代代池师人,百折不挠,顽强奋斗,闯过一次次劫难,创造出自己的业绩。八十年来,园丁逾千人,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革命者和建设人才,由其是建国以来,就培养中师、初师、体师、专科班毕业生近万名,昔日的莘莘学子,如今成为教授、专家、高级教师、各级先进教育工作者、劳动模范和各级党政军的领导,更多的则是扎根农村、献身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
翻开池师的历史,思想进步、治学严谨的名师代有其人。正是他们一任接一任的历届校领导和老师
的言传身教,才熔铸了池师学子俭朴好学、献身教育校领导班子,自右至左为:陆宪武、何世家、吴召虎、包熙葆的优良学风和革命校风。首任校长柯少华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学成回国创办七师;安徽教育界名流王仁峰先生,留日时,即追随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后,出任池师校长;解放初当选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沈子修、解放后任北师大党委书记的程今吾等,早年都任职于池师;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得意门生操震球,曾当过池师敦务主任;参加北伐、经过长征的方国华将军,以及在抗战中英勇捐躯的皖江行署主任吕惠生、四旅副官主任查化群,也都曾在池师工作和求学;解放后第一任校长霍子余,艰苦奋斗,为恢复池师立下功勋;1960年校长金欣,遵中央指示,大力整顿教学秩序,狠抓教学质量,成绩显著,池师被列为省县级的重点师范之一……
今天,在池师发展史上的最佳时期,领导池师的改革进取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何世家一班人的肩上。这是一次难得机遇。作为校党总支书记、校长何世家和他的副手陆宪武、吴召虎、包熙葆三位副校长来说,又是一个时代的必然。他们这个将青春奉献给教育事业的有强烈事业心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不负众望,全力以赴,管学校这块小天地,做好争创一流的大文章。他们这样想了,这样讲了,也脚踏实地地这样做了。这里应当讲一句,池师这个班子的领头人何世家同志是功不可没的。他思路清晰,治校有方;既有领导者的魄力和艺术,又具知识分子执着追求的品德和精神。实践证明:何校长带领一班人抓教育、抓建设有胆有识,身先士卒。不但知难而进,抢抓机遇;而且自我加压,负重爬坡,苦苦奋斗,才创造了池师十年巨变的辉煌。
十年啊,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却饱含了何世家一班人为之拼搏、奉献的青春年华。
这十年,是池师八十年史册中一段最精彩的华采篇章。
这十年,是池州教育史上不可不书的一页。
这十年,也是池师人创下的一个历史的存在。存在的历史决不会忘记何世家一代池师人奋斗的十年。
古老的状元桥,点缀着池师古老的校园,展示着这所古老学府沧桑岁月的无限风光,也记着一代代池师人奉献的业绩。我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池师兴衰的历史,正是一部池州教育发展史的缩影,是那么深沉,那么厚实,那么充满着希望。
走出低谷的日日夜夜
池师的今天,来之不易,倾注了何世家一班人和全体池师人多少心血汗水,凝聚了地委、行署领导和行署教委、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池师人深深体会到,陷处困境的池师,要想生存,要想走出低谷,只有走改革之路。深化改革是动力,也是唯一出路。十年来,池师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池师特色的改革之路,开创了池师发展史上的最佳时期,写下了池师发展史上闪光的一页。
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师教学新方案,是中师教改的一个重大举措。1990年秋,安徽全省12所师范学校率先实施《教学方案》试点的消息传来,池师榜上无名,强烈地震撼了池师人的心灵,引起了巨大反响。一种求生存、求发展、求改革的强烈愿望,迫使池师人深深反思:
池师风风雨雨走过了漫长的里程,今天怎么办?
顿时,领导在思考,教师在议论,学生在企盼,社会在期待,整个池师激动了!结论是一致的:
“不能再观望、再等待了!”
“早试行,早主动!”
池师人说干就干,立即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展开大学习、大调查、大讨论,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主动适应池州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适应池州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提出面向二十一世纪小学教育的人才标准,培养跨世纪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当即,从九○级开始局部介入《方案》试行。组织九○级教师东进江苏丹阳师范、晓庄师范和本省马鞍山师范考察取经;1991年秋,池师被确定为省第二批《方案》试点学校,群情振奋。于是他们又组织九一级教师再度南下宣城师范、徽州师范观摩学习。至此,一、二年级实施《方案》全面铺开。进而自1991年开始,连续4年,先后4次组织师生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调查:
1991年,深入全区3县1市98个乡镇的277所小学,调查小学教育的现状和当地经济发展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1992年,全体学生返乡调查乡、村资源开发和乡镇企业。两次调查撰写出500余篇调查报告。
1993年,对原服务区域的安庆地区8县1市1362名历届毕业生,30个用人单位分别进行追踪调查;
1995年12月,组织近400名学生到全区127个乡镇364个行政村和小学进行调查,写出了326篇调查报告,汇编成12本集子。
通过调查,广泛征求了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及学生家长的意见。获得了大量信息,提出了不少切合实际的看法和建议,明确了中师教育必须强化《方案》,主动调节功能和开放功能,进一步明确办学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一是保持和发挥池师原有特色专业优势,进一步为当地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和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二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强调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瞄准当地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培养农村经济、乡镇企业发展的急需人才。
1996年国家教委暨全国部分省市中师“联检”团检查池师后,给予了高度评价:“池州师范办学方向正确,工作思路明晰,管理规范,各种资料丰富,环境优美,潜力很大,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走出了一条乡村师范教育改革成功之路。”团长徐兴文同志在总结会上,对池师的教改工作作了生动的概括和热情的赞扬。让我们从这些我国中师教育的行家里手、专家们的总代表激情洋溢的讲话中,再认识一下池师这几年业绩之辉煌吧。他说:
池师以深化教育改革为核心,走出了一条符合池州地区实际的乡村师范学校改革之路。特别欣赏池师提出的:瞄准一个目标,面向本地区的基础教育,育人育才,达到“两个主动适应”。强化两个功能:一是园丁功能;二是科技功能。开辟三条渠道:一是走向社会,开门办学;二是抓住加快发展的主调,加大深化改革的力度,努力提高质量;三是以实验技术班为基础,开展科技教育。构建“四大块”有机结合的教育新模式。即一是突出必修课的主体性,示范指导结合(以抓质量为目标);二是强调选修课的地方性,必选自选结合(以培养学生特长为目的);三是安排课外活动的多样性,统一分散结合(便于个性发展和多能水平的提高);四是注重教育实践的开放性,条块基地结合(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建立稳定的学校教育质量社会评价体系)。提出学生“语数一专,兼教一长,为农一技,艺体一强”的要求,使池师的教育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池师的教改跨上了新的台阶。
学校领导一班人,为了增强学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他们解放思想,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挖掘潜力,千方百计增大自身的造血
功能,坚持勤工俭学,走自我发展的道路,弥补国家拨给的办学经费之不足。利用学校临街一面的有利地势,集资兴建37问店面,计862平方米,出租创收;因地制宜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兴办校办产业等,被地区教委、财政局评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面向全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开办各种非师范专业班等等,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之路,增强了池师发展的实力。改革开放的池师,从低谷中崛起。
情漫芳草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池师以为池州地区培养山村小学教师、为“四化”培养“四有”人才为己任,努力塑造两代师表,认真开展创建活动,正是何世家一班人治校办学宗旨题中应有之义。他们十分重视抓人的思想工作,坚持抓党员、干部、教职工三支队伍的建设,提高全员素质水平,使全校形成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稳定队伍办实事,爱校敬业上质量,继承光荣传统,两代师表一起抓,精心培养能教书、会育人、敢开创、善管理的新一代师资。
古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校领导班子花很大力气建立起一个高效的学校管理系统、合理的评估标准和科学的考核办法。他们从1990年开始制订、编印了一整套《工作规程》,共4册165项近2000条款。全校师生人手一套,使学校各项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轨道。确立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创建了“献身教育、勤奋好学、为人师表、求实创新”的校风;“团结、主动、高效、廉洁”的干部作风;“勤奋、严谨、业精、育人”的教师教风;“文明、博学、苦练、创新”的学生学风。他们把“敬师业、铸师魂、精师艺、修师德”、“德才统一、知行统一、做人第一、事业第一”,还有“创业者之歌”、“黄山松精神”等书写立牌,放在校园醒目之处。造成一个积极健康的育人氛围,促人奋发向上。“联检”团领导赞扬说:“池师在管理上严格规范,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井井有条。”
池师,得益于完善的规范管理,学校合格且有特色,学生全面又加专长,教师育己育人、善学善教。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池师的教师正是振兴池师教育的希望所在。在池师的教师队伍中,有一位有口皆碑的典型,他就是1995年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奖金一万元的优秀教师张继来。1972年,正当三十出头的张继来老师,患了癌症,被病魔强按倒在病榻上。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与病魔作斗争,忍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1983年重返讲坛,开始他新的教学生涯。10多年来,他拖着患有癌症、胸口痛、严重关节炎、手足经常麻木等多病之躯,坚决要求担任了4个班级的化学教学和一定量的讲座(这是一个健康教师的满工作量的教学任务),从没有因自己的疾病缺过一节课。10多年来,他先后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或获奖的论文20余篇。他作为一名中师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实验教学,并不断改革化学实验,不仅直观好,而且与现代科技、治理环境污染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受到了同行和学生的交口称赞。今天,关于张继来老师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许多动人事迹,在池师传为佳话。张继来是教师的楷模,是池师的一面旗帜,是池师人的骄傲!最近女教师高于兰以教书育人的显著成绩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在池师这片沃土上,真可谓英才辈出了!
池师一班人特别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教学骨干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他们已投入6万多元支持12名教师的继续深造;他们组织校际教学交流,开展协作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的繁荣,也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他们培养的骨干教师,已在全省和全国享有声誉。10年来,教师中在省内外报刊发表论文52人次100多篇。共有60人次荣获国家、华东和省级的奖励。
他们还形成了一个规矩,每年新生入学,首先组织参观校史展览,学习《工作规程》、进行军训;坚持入学即入教,一年立师志,二年学师才,三年修师德。三年跨三步,强化学生职业意识。他们育人的标准是:全面加特长。把省教委规定的中师生基本功,概括为“一话”、“三字”、“九会”、要求人人过关,个个达标。
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师范,又是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池师在创建活动中,始终突出创建工作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他们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四个一百”活动。即阅读100部爱国主义书,学唱100首爱国主义歌,观看100部爱国主义影视片,编讲100个爱国主义故事。创造了一整套切合实际、形式多样、持之以恒的活动,促进了池师整体工作上台阶。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有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就会产生环境育人的效应。10年来,池师人为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香化,付出巨大的辛劳。他们把校园绿化、美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劳技课基地建设紧相结合。建松竹园、栽果树、设花圃、铺草坪、筑假山、修泮池、种荷花、造凉亭、做板报长廊和阅报栏以及宣传橱窗等,已初步形成了园中园、景中景,相映成趣。既育德,又益智,陶冶情操。在校园内修水泥路3042多平方米、地下水道400米、铺校门口九华路人行道水泥方砖700平方米。不仅如此,更可贵的是他们不但建起了校园的绿化、美化,还进行了严格的管理,保持了校园的绿化、美化。年年月月天天如此,是非常不易的。他们对每幢房子、办公室、活动场所、环境区、风景点、学校设施的保养管理,责任全部落实到人,达到了校园地上无纸屑、杂物,墙上无蛛丝、污迹,门窗玻璃保持完好,桌上无刀痕、墨汁,树木花草无人攀摘。校园内一年四季郁郁葱葱,鸟语花香。
果真是:校园情浸芳草地,重塑两代师表人。
实现历史的跨越
机遇是可贵的。其所以可贵,是因为难得。池师人抢抓机遇是动真格的全力以赴的。何世家4次到省城,找省教委;两次上北京,到国家教委,主动作汇报、提要求、呈申请,争取项目。1992年池师被正式确定为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捐赠建造“逸夫楼”的受援学校。全校师生深为邵先生拳拳爱国之心、殷殷重教之情所感动,无不欢欣鼓舞。
建造“逸夫楼”项目,邵先生捐资80万港元,地方配套资金及池师自筹资金共计220万元。由何校长亲自挂帅,担任项目负责人。组成以赵红同志(原总务处副主任、现任校工会副主席,负责工会日常工作)为组长的3人小组负责施工质量监督。工程自开工至1994年3月28日竣工,前后6个月建成高7层建筑总面积3280平方米的雄伟壮观的现代化教学大楼——“逸夫楼”。创建了池州建筑史上的最新纪录。
逸夫楼,座落在校园正中,面朝学校大门,楼前有120米长10米宽的水泥路面与花圃林荫道。大楼周围花池、草坪、花木环抱。大楼中间7层,5个大厅,正厅东4层,正厅西5层,23个标准教室,1个舞
蹈室,设有年级办公室、水电消防、闭路电视、卫生间等设施齐全。大楼正面巨大的铝合金蓝玻幕墙上,镶嵌着赵朴初题书的“逸夫楼”3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给大楼、给校园增添了光彩。
池师逸夫楼,具有座落显目,造型壮观,结构合理,质量上乘,设施齐全,使用方便等特点。由于逸夫楼的建成,在校学生猛增到今天的规模,发挥了很好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
逸夫楼工程,荣获国家教委授予二等奖、奖金一万五千元、奖杯一个。1994年8月18日,邵逸夫先生和方逸华小姐在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子介、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安徽省副省长杨多良、省教委副主任金辉等陪同下来到池师访问,一下车,邵先生和方小姐就仰望大楼,兴奋地说:“啊,好!漂亮,漂亮!”赞不绝口。
巍巍逸夫楼,成为池师引以自豪的形象工程,成为池师人团结拼搏上台阶的象征。今天,雄伟华丽的逸夫楼,已成为池师校园里的一道光彩夺目的风景线。
逸夫楼的建成,使池师赶上了列入省教委评估这趟车,从此,池师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今天,我站在状元桥头,仰望逸夫楼雄姿,再看看西侧保留着古老的大成门,不禁想起当年破旧不堪的大成殿,怎不令人百感交集,心潮翻腾……
壮哉!从大成殿到逸夫楼,光荣的池师人,实现了历史的跨越。
池师人着眼的是未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年拼搏,业绩辉煌。池师人迎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获得了鲜花和荣誉,点缀着池师明媚的春天。
1989年,获省教委授予的省中小学、幼师学生书画大奖赛先进单位称号,池州地委和行署授予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1990年在省教委组织的全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检查中,获良好等级;1991年在全省中师运动会上获金牌10枚,团体总分第三名;1992年经省教委、省语委评定为教学用语普及普通话达标学校;行署教委、财政局授予勤工俭学先进单位,贵池市委、市政府授予市文明单位称号;1993年获地委、行署授予地区文明单位称号;1994年省教委授予贯彻《学校体卫工作条例》先进学校,地区爱委会、人事局授予地区卫生先进单位,市公安局授予治安综合治理三连冠;1995年评定为省一类师范学校;地区档案局、人事局授予地区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6年胜利接受了国家教委与华东地区中师联检,在地区职教之春晚会上《山村小姑娘》获一等奖、《洗衣歌》获二等奖;1997年贵池市创建文明城市委员会授予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省教委授予省第六届田径运动会师范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子组第二名,省文化厅授予社会文化先进单位,省档案局授予省级档案管理先进单位,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一块块奖牌,一束束鲜花,树起了池师历史的丰碑。历史已成为过去,池师人着眼的是未来。他们懂得:未来任重道远,必须乘胜前进。今天,座落在逸夫楼东侧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总投入250万元,造型别致的现代化艺术楼,即将竣工投入使用。远远望去,艺术楼正面那蓝玻铝合金幕墙,恰似一架巨大的三脚钢琴掀起的华丽琴盖。整个建筑可以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在池州建筑中独树一帜。这座艺术楼与逸夫楼之间,以古色古香的碑林衔接,楼前用人造假山点缀风景,更增添艺术楼之艺术色彩。这样逸夫楼东边的艺术楼与西边的古老大成门门楼,遥相呼应,构成了今日池师校园别具一格的艺术整体,甚为壮观。
党的十五大胜利闭幕,全校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群众,立即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五大的精神热潮。全校师生员工决心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紧紧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今天,是昨天的明天。今天的明天,池师人面向二十一世纪,他们要把池师办成标准化,高质量的九华旅游区的窗口学校,争创国家“名牌”一流乡村师范。为此他们又提出了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意见;拟定了进一步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还制订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九五”和到2010年发展规划以及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展示了池师宏伟的前景,也表露出池师人的雄心斗志和一片热忱。
真巧,这次在我撰稿之时,正值何校长风尘仆仆地出防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归来,谈及所到平壤、开城等地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情况和所见所闻。那里是我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时最有名的地方,听了不胜感慨,倍感亲切。这次出访不但开阔了何校长的眼界,增进了中朝教育界的友谊,也体现了各级领导对师范教育、对池师的深切关怀。
10月18日,何世家校长一行四人专程去宁,代表池师与著名的晓庄师范签订了结为友好学校的协议,攀了一门高亲。
这里,我想还是将何校长在迎“国检”动员大会上关于过去与未来的一段精彩讲话,作为本文全文的尾声。因为,他道出了池师人的心声:“回顾过去,我们心潮澎湃;展望未来,我们激情满怀。池师的昨天,令人喜悦;池师的明天,充满希望;关键是要把握住今天!”
正是:
积八十年经验提高质量育英才;
乘十五大东风加快步伐创辉煌。
责任编辑温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