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众人谈

1998-03-18 10:20
知识窗 1998年12期
关键词:南昌大学大学改革

主持人:陈东有,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

评论者:程志,南昌大学党委宣传部干部、讲师。

郭航,南昌大学机电学院讲师。

熊贻军,南昌大学党委宣传部干部。

陈育凡,南昌大学校报编辑部编辑、讲师。

陈东有: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可以说是经济改革的先锋,1977年底恢复的高考,是中国社会变革的第一声春雷。到今天,当新的世纪即将到来之时,高等教育又要以新的变革和积极参与的精神,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基石,铺平大道,作出贡献。我们如何来认识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呢?

成就——世人瞩目

郭航:我国的教育事业由“文革”的无序到步入正轨,是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领导下取得的胜利。从那时起,党和政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努力。1978年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85年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6年颁布了《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最近,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这些方针、战略的制定,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使教育事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程志:高等教育在二十年中经过大力发展、控制规模、调整结构、改革体制等阶段,进入90年代中期已经趋向稳定增长,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门类齐全的体系,成为我国基础科学、高科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1998年国家普通高校招生为108万多人,比1977年的27.3万人增加近4倍。到目前为止,全国有普通高校1020所,平均在校生为3100多人,总计达到320余万人。二十年来,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000万人。另外,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也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有成人高校1000多所,已经培养的毕业生也超过了1000万。近几年还出现了1000来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也培养了社会需要的成千上万的各类人才。

贻贻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从1981年1月起施行。随后,国务院建立学位委员会,拟订了《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审定学位授予单位的原则和办法》两个文件。规定中国设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分别授予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生、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生。1982年6月中旬,我国举行了首次博士论文答辩。有六位研究生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分别获得了理学和工学博士学位。7月,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结束,有8562人获硕士学位。到1998年止,全国已毕业博士5万余人,硕士40余万人;目前在校博士生3万余人,硕士生14万余人。

陈东有:我们在看到这些表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数字的同时,还应看到更为重要的成就。一是高校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已经成为了我国跨世纪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主力军,目前,在重要的岗位上挑大梁当带头人的都是这二十年来培养的优秀人才,没有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我国今天科技和经济的成就以及社会的发展。二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激励了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刻苦学习,影响了数以千万计的中青年人积极参与各种技术培训和岗位考核,对于全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来说,功德无量。

问题——亟待解决

陈育凡:我们看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和弊端也就逐渐暴露出来了。因为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从传统中走来的,我们的高校还背负着重重的困难。我们即将进入的新世纪,是一个以知识作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是我们必须以科技为支柱,以教育为基础来发展经济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尽快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我们的高等教育就难以迎接新世纪。

熊贻军: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首先的一个问题是条块分割的现象至今也没有很大的改观。比如我们江西,有部属院校,有省办大学,还有地市办的院校;有财经类大学,有师范类大学,有农业大学,有综合性大学,而后三者又办起了财经专业、经贸学院。条块分割是由于分属不同的部门造成的,各个部门又由于自己的利益所驱动,不得不去赶潮流而办起原本不是自己所办的,也是自己的能力难及的专业。于是有限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分配,出现总也纠正不过来的低水平重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教育质量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下滑的趋势。

郭航:国家这些年投入在教育上的财政经费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如果把它放到也呈上升趋势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中去比较,我们的投入比例就十分令人遗憾了。根据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规定,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NP的比例到本世纪末要达到4%的指标。但是实际情况的发展却并非如此。1985年到1993年,除1991年达到了3.02%外,其他年份都在2.30%到2.94%之间;而1994年是2.52%,1995年是2.46%,1996年是2.44%,1997年是2.49%,这个比例在世界发展中国家中也算低的。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也影响到高校人才的培养。不少中青年教师,不少很有成就和发展前途的教研骨干,因为科研经费缺乏和住房、工资等问题离开了高校。这种局面很不利高校的现代化建设,更不要说追赶世界先进的大学了。

程志:还有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从中学的应试教育中走到大学里来的学生,如果得到的大学教育依然是刻板单一的,是为了文凭而进行的“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平时不用脑,考时背笔记”的应试教育,我们就不可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活跃的创新头脑的人才。

未来——从现在开始

陈东有:问题是不少,弊端也是明显的,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必须把从中国传统中走出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成适应新世纪要求的现代高等教育。所谓的现代高等教育,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根据未来社会知识更新周期短、经济行为信息化和产业需要最新知识支持的主要特点,现代高等教育主要的特点是:一,教育本身具有生产性和社会性,即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产业,而不只是一种传授知识的事业;教育必须适应全社会的需要,教育必须为经济发展服务。二,必须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具备较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备较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备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郭航:为了完成我国高等教育的这一历史转折,最近几年来,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快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一是要把成人高等教育同普通高等教育综合起来进行调整、改革;--是在中国形成文、理、工、农、医都有的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和单科性学校三种类型的学校这样一个合理结构。这不仅可以打破条块分割的现象,而且还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形成具有攻关能力的学科群体。五年前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成南昌大学,就是一次成功的证明。现在由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大、浙江农大合并成新浙江大学,也是出于同样的动机。

熊贻军:再一个重要措施是调整专业目录,1993年,当时的国家教委曾经组织过对大学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专业从800多种减到500多种,今年又减到249种。专业目录减少,专业面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就宽了,适应性随之增强,教育质量提高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另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以提高的创新思维能力,加强他们在创新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外语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模式才有可能进入现代化教育的范畴。

陈育凡: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要不断加大,本世纪达不到4%,也要在今后的五年内达到这一指标。同时还可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如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建重点高校,鼓励并扶持社会办学、私人办学,等等。把国家主办的有学历的高等学校的建设与社会民办的非学历的各类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建设结合起来。

程志:一定要想方设法培养并留住高等教育人才,即使经费有限,也不能耽误了他们的教学研究,不能不考虑他们的合理的生活要求。不能让因种种原因而导致的二十世纪末高等教育因人才流失而出现断层的现象,在二十一世纪初重现。

陈东有:二十一世纪,是信息产业的世纪、知识经济的世纪,更是教育的世纪,对中国人民来说,就是科教兴国的世纪。在这一世纪中,高等教育担负着基础加主体的历史重任。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高等教育应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带头跨进这样的新世纪。

(责任编辑/韩春萌)

猜你喜欢
南昌大学大学改革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至善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Book review of Climate change as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hazard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南昌大学简称“南大”,南京大学:那我叫哈?
“改革”就是涨价吗?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