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秉
他珍惜命运中的第一次机会,哪性只是拎个小包外出为企业追款……艰难困苦,出力流汗,他无怨无悔;刀架脖子上,恐吓威胁,他一笑置之,绝不退缩半步……追款半年,为企业追回了700多万元死帐
1989年,吴明毕业于广州医药专科学校,分配到海南红华农场医院制剂室。那时的吴明,刚刚24岁,年轻气盛,满怀事业的热望和冲动。工作之余,他潜心钻研,不久就设计出一套开发生产槟榔牙膏的完整工艺流程。建议和报告送到领导手中时,却被看作是“小青年的突发奇想”而石沉大海。几年后,一家工厂生产出的槟榔牙膏在市场上堂而皇之地领风气之先,却不知道这最初的构想是出自一个刚刚跨出大学校门的小青年之手。
吴明没有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而是坦然面对,继续自己的研究。这份不急不躁的镇定与从容,已经显示出了一派难得的大家气度。
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吴明请调到海南省农垦总局下属的三叶制药厂,当了一名糖衣工人。他一面干活,一面对药厂进行全面考察。他发现厂里不仅生产设备简单落后,更令人吃惊的是全厂竟然没有一位营销人员。吴明于是明白,属于自己的机会将会有很多。当然,关键还在于,当机会到来的时候,他是否能牢牢抓住。
果然,他很快就被厂长派去外地追款。每天,他都拎着个小包,独自去面对那些或理直气壮或气势汹汹的欠债人。常常是挨打挨骂,吃苦受累,委屈尝遍,他也绝不放弃,绝不退缩。在湛江,他曾坐在欠债人的铺子里,卖多少货收多少钱,一点点收取着属于厂里工人的血汗钱,那份耐心和百折不挠的韧性令人动容。有些欠债人坐不住了,当面对吴明威胁、恐吓:“想清楚,拿着钱就别想出湛江一步!”有些则干脆将明晃晃的刀子架到他的脖子上……面对这一切,吴明一笑置之,毫不放松自已的工作——追款半年,吴明共为厂里追回700多万元本无希望回笼的货款。
追款的成功,增强了吴明的自信,他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是完全可以独挡一面的。同时,因为取得了厂领导的信任,他也就拥有了比一般人更多的机会。
鉴于厂里一直都没有一支正规的销售队伍,吴明一次次向厂里讲述“成也销售、败也销售”的道理。厂长被说服了,于是批借给他3000元钱,让他主办一个医药贸易门市部。他明白,一个新的机会来了。
说起来,以后的“三叶”奇迹,正是从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小门市部里走出来的。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从3000元变为237万元,吴明完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跃
三叶贸易门市部开张了。
揣着区区3000元钱,领着7个小伙子在海口市的大街小巷往来奔波,感受着财大气粗者的蔑视和白眼,这就是吴明最初的体验。有时钱不够了就动用爱人那少得可怜的积蓄。没有钱进货,就把仍然欠着三叶厂货款的外地医药公司的货拉回来卖,以货抵债。抵债的货,价格高档次低,吴明就带着手下人,一年时间里跑遍了农垦系统的98家农场医院搞推销。那些农场多在偏僻的山区,交通自然不变,就挤公共汽车。不通公共汽车的,就乘手扶拖拉机,乘电动小三轮。实在没车时,就站在路中间,拦过往的顺路
车。饿了,啃个地瓜,喝口凉水。海南多雨,经常半路上突遭暴风骤雨,等到了农场,人早淋成了落汤鸡。一天跑四五个农场在那时是家常便饭。早晨7点钟出门,深夜一两点钟才能回到海口,六七个人往地板上一躺就个个鼾声如雷起来。他们实在是太累了!“跟在吴明后面干,真是累得让人受不了。”后来成为三叶集团销售经理的杨延平说这话时,颇多感慨。
但就是靠着不怕苦、不言累的精神,吴明终于打动了每一家医院的药房主管,愣是靠推销获利30万元。
门市部有了发展,很快便成为具有法人地位的海南三叶医药贸易公司。这时的吴明开始向全国招聘销售人员。100多人的公司里,销售人员就占了近80名。公司的销售额飞速增长,从1992年4月到1994年10月,吴明领导的贸易公司累计盈利237万元。
从当初的3000元到237万元,吴明完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跃。这一跃之中,折射着他自强不息、永不向困难低头的人格境界。正是这种境界为“三叶”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吴明的“三叶”奇迹,也由此而生!
弄潮儿敢向涛头立——受命于危险之际,29岁的吴明出任亏损近3000万元的企业老总,2个月扭亏为盈,2年后产值达3亿元。这是一个“奇迹”!
吴明的贸易公司红红火火,蒸蒸日上;贸易公司上属的三叶药业集团(原三叶制药厂)却举步维艰,濒临倒闭:到1994年10月,集团账面上只有13万元,各种亏损却近3000万元。三叶集团就像风雨飘摇中的一条破船,寿终正寝似乎是它唯一的出路了。
此时,机遇再一次光顾了这个有准备的年轻人,海南省农垦总局选择了年仅29岁的吴明。
受命于危难之际,吴明走马上任。对于困难,他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但当他走进厂区,放眼四顾,还是禁不住暗暗心惊:厂房阴暗破旧,排水沟里散发着浓烈的腐臭味;推开布满锈斑的仓库铁门,映入眼帘的是多头采购来的积压的原料;一些青工随意耗费着上万元一吨的药品原材料;厂区里断水已经很久了,却无人来管;工人的目光大多冷漠、阴郁,看不到色彩,看不到希望。
“不改革,断无生路!”吴明在心里大声叫道。
大凡改革,不外三种。一种是大刀阔斧,过五关斩六将,除旧换新,所谓阵痛疗法;另一种是小打小闹,换汤不换药,所谓新瓶装旧酒;第三种是不动声色,人马依旧,枪炮未换,但一切都脱胎换骨,不可同日而语。这第三种大约要算是改革的最佳境界了,因为它是通过改革机制来改造人和人的观念,既有助于大局的稳定,又完成了改革的实质,平平稳稳中就使得旧貌换了新颜。这无疑需要改革者具有博大的胸襟和超凡的远见卓识。吴明在三叶集团所走的就是这样的一条改革之路。
上任伊始,吴明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稳定人心。他咬咬牙从少得可怜的13万元中先拿出5万元来修水泵。水来了,车间里的机器又响了,工人们的心也稍稍安顿下来。
接下来的关键在于打开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就是企业的生命。谁占有了市场,谁就掌握了主动,就拥有了发展的先机。吴明派出大批销售员到全国各地打市场,推销三叶的产品。他还适时地建立了全员风险抵押的营销体制,即全体销售人员必须按销售产品总额的2.2%向集团交纳个人风险抵押金。这样,销售人员的个人利益同集团利益紧紧挂钩,与企业真正形成了同风险共命运的利益机制。在三叶集团日后的发展过程中,集团的营销人员立下了汗马功劳,细究起来,这与吴明建立的这套营销体制密不可分。
对工人,吴明实施的是年度优化组合,打破固定工和临时工的工资界限,从总裁吴明到下面的环卫工人,基础工资一律平等,收入只和工作实绩挂钩。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起集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吴明深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所以,上任后,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建起了“三叶医药研究所”,研制新药,创立名牌。这几年,“三叶”的新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像强必林、安比先、先锋6号胶囊等,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市场占有率;小儿生血浆和通圣络片刚上市不久,就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显示出强劲的势头……
吴明1994年底出任风雨飘摇中的三叶集团总裁,仅仅过了两年,吴明带领着三叶人已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亿元,比两年前增长了214.4%;销售收入2.7亿元,比两年前增长288.5%;实现税利3318万元,比两年前增长309倍。现在,三叶药业集团已昂首跨进南方医药“四小龙”行列。吴明创造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三叶奇迹”。
责任编辑:刘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