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孝秋,刘锡贤
1996年12月12日傍晚,《中国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彭波从北京专程来到湖南省新邵县农机公司家属楼,访问与《中国青年》结缘45年的读者李作林,并将一本1982年《中国青年》合订本和一个内装1060元现金的信封赠给老李,信封上写着“读者心中有我们,我们心中有读者”,彭波同志还代表杂志社宣布:杂志社将对李作林同志终身赠阅《中国青年》杂志。
68岁的老李是湖南省新邵县汽修厂的退休职工。尽管他只有初小文化,但从小就对书本有一种深深的痴情,特别对《中国青年》情有独钟。1950年,李作林刚加入团组织不久,偶尔一次读到《中国青年》杂志时,就被她深深吸引住了。此后,自1951年至1996年,一直订阅《中国青年》,并且把历年的杂志装订成册,保存得完好无损(只有1982年全年杂志被人借走未还)。有些《中国青年》杂志被别人借走遗失了,他就千方百计到旧书摊上买来补齐。1996年7月17日,新邵县发生特大洪灾,李作林收藏的部分《中国青年》被洪水浸湿了。洪水过后,他守在太阳下,一本一本地、一页一页地将《中国青年》晒干,整整晒了两个多月。现在他家一本不漏地收藏有45年来《中国青年》杂志共494本。
45年来,《中国青年》伴随李作林走过青年、中年,进入老年,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亲密伴侣。但是,近几年来,由于汽修厂不景气,他的退休金日益减少,有时根本领不到。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老李只好写信给《中国青年》编辑部,反映:“1997年的《中国青年》杂志,我实在是无法继续订阅,只得忍痛割爱。”
1996年12月2日,《中国青年》领导收到老李11月底发出的信,非常感动,当即请党委将老李的信张贴出来。全社同志看到老李的信,都非常感动。大家你20,我30,一下子就捐了1060元。12月12日,彭波在团湖南省委宣传部长赵伏奇和团邵阳市委宣传部长吴忠根的陪同下,带着《中国青年》全体同仁的深情厚意从北京专程赶到新邵看望老李。
由于地址不详,找李作林颇费一番工夫。在新邵团县委书记李青元的努力下,终于打听到李作林住在县农机公司家属院。当彭波一行人走进农机公司打听李作林住址时,马上有人出来带路,并反复讲“这可是一个好人啊!”李作林的邻居介绍,他利用家藏的2000多册书刊,办了个不挂牌的图书馆,义务为上万名读者输送“精神食粮”。近10年间,他还多次向新邵县图书馆等单位无偿捐献书刊800余本。然而,他的家却近乎“家徒四壁”,墙上挂着的是1993年的挂历。事实上,老李现在靠“老伴的娘家”接济度日。自1993年起,他基本上没有领到一分钱的退休金。
老李热泪盈眶。自1993年停发退休金以来,数百次上访都没有回音。他没想到,自己作为《中国青年》千百万读者中的普通一员竟获得了如此的厚爱。他没想到,年轻时代,《中国青年》告诉他怎样生活、学习、工作和做人;人到中年,《中国青年》又指导他教育子女如何做人;现在老了,还是《中国青年》使他“在绝望中鼓起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他万分感慨,表示要将杂志社捐赠的钱存入银行,用每年的70多元钱利息继续订《中国青年》,等到有退休金领时,再把钱从银行取出送给“希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