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

1997-03-31 08:42梁瑞平
知识窗 1997年3期
关键词:铁索永昌滇西

梁瑞平

提起铁索桥,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泸定桥。当年红军长征途中,在大渡河上飞夺泸定桥,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手攀铁栏杆,脚踏摇晃的铁索,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从此,人们对铁索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泸定桥也从此名扬天下,但它却不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应是位于云南省永平县杉阳乡与保山市水寨乡之间的澜沧江上的霁虹桥。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先生在《中国科技史》中甚至称之为“世界现存的唯一最古老的铁索桥”。

霁虹桥的前身是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的“兰津桥”,当时该桥是用藤、竹编织而成的绳索吊桥,即我国史书典籍中所载的“緪桥”、“笮桥”和“绳桥”之类的桥。兰津桥的建成,对于促进当时永昌郡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如永昌地区丰富的物产,金、银、铜、铁等重要矿产,琥珀、翡翠、象牙等精制的装饰品以及孔雀、犀牛、大象等珍禽异兽,都曾通过该桥,辗转四川,源源不断进奉至中央朝廷;而中原地区先进的汉族文化及生产、生活方式也大量传入永昌地区。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平定南中,西征的部分军队曾通过该桥进入永昌地区。一天先遣部队飞马向孔咀报告,说前面一大河挡住去路,无船可渡,只有一竹索桥贯穿两岸。待到孔明到得河岸,不禁也大为吃惊。只见脚下数十丈处浊浪翻腾,激起一片片水雾,连对岸也看不清楚,河水咆哮声响彻两岸,几里之外仍能听到,确实令人心颤!再看那桥,很明显,早已年久失修,过往行人也许并不成问题,但浩浩荡荡几十万人马,此桥肯定负载不起。于是孔明命令加速修造,使之坚固。据记载:该桥当时采用结实的竹子绞织成上二下四六条大索,上面用老藤按网状密密编织,再铺以厚实木板,竹索两端固定于两岸悬崖上凿出的石孔中。据说,当时开凿的穿索石孔,至今仍依稀可见。

到隋唐时期,兰津桥仍然是竹索吊桥,但桥的两端已出现了屋亭。元朝元贞年间将此桥改为木桥,建桥时恰逢天降濛濛细雨,该桥竣工后如长虹贯日,气势宏伟,时人遂将“兰津桥”改名为“霁虹桥”,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现存的霁虹桥,是明朝成化年间一位高僧募捐修建的。它以木为柱,以铁索横牵两岸,上无所凭,下无所倚,飘然悬空。后来屋亭、关楼和桥柱均毁于战火。至清康熙时期又加以重建,光绪年间重修,1931年还进行过修缮。其桥全长106米,由9股18条铁链组成。铁链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岸的博南山和罗岷山的峭壁上。桥的两端还建有屋亭、关楼。

该桥横跨在奔腾咆哮的峡谷江面上,气势雄伟壮观,位置极为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41年2月17日,日本侵略军企图截断滇缅公路,阻止滇西抗战,出动飞机242架次,空袭澜沧江上的霁虹桥、淦昌桥和功果桥。由于霁虹桥位居南端,它首遭轰炸。一日之内,数百枚炸弹云雨般落入桥面,木板飞溅,火光冲天,但铁索依然如故,似有神助。

更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在中国远征军的缅北、滇西反攻中,该桥又多次遭轰炸,但还是较完好地保存了下来。1944年5月,滇西反攻战正式开始,战争异常激烈,在高黎贡山一带呈拉锯状态。霁虹桥是当时国民党军队补给线上的一支重要通道,自然就受到日军的格外“重视”。最惨烈的一次是在1944年5月23日,日军出动40余架飞机,从早到晚分四次扔下数百枚炸弹,但霁虹桥仍岿然不动,以古老的雄姿横飞于澜沧江上。

霁虹桥历经千年沧桑,几经天灾人祸,战争兵燹,屡毁屡建。无论从桥的建造时间,还是桥的造型规模,以及桥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来看,它都不愧是我国乃至世界古代桥梁史上的奇迹。正因如此,历代诗人、游客为它题诗作赋,撰写游记,在桥边峭壁上,还有不少石刻。如明代吴鹏题之为“西南第一桥”;明人马继龙题有诗句:“沧江铁索跨长虹,鸟道从天一线通。”清康熙皇帝还特意为该桥钦赐“飞虹彼岸”匾额一方。新中国成立后,霁虹桥被列入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韩春萌)

猜你喜欢
铁索永昌滇西
父女铁索飞渡,绽放在悬崖上的“死亡舞蹈”
穿越长江
书画作品鉴赏
书画作品赏析
国画作品赏析
学分制下滇西本科院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价值分析
攻坚,在彩云之南
部属高校滇西扶贫瞄准调研分析
这座吊桥真胆小
挖出来的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