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殿君
大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姚崇任宰相辅弼唐玄宗拨乱反正,振兴朝纲,时人称之为“救时宰相”。及至开元四年(716),他已经六十五岁且有疾在身,觉得日理万机不堪其劳,宰相职位应由年轻力壮的人来担任,免得误国害事。经过慎重考虑,他保举了“守法持正”的宋璟继任相位。
就姚崇、宋璟两个人来说,各有短长:论才,姚崇高于宋璟;论德,宋璟“持之有恒”。论灵活变通,宋璟不如姚崇;论刚直不阿,守法端方,姚崇则不及宋璟质直。但姚、宋二人的才干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勤学好问,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得来的。如紫微(中书)舍人高仲舒熟悉史书,齐浣熟悉时事、边务,姚、宋每遇到这方面难题,就去请教他俩,都能得到圆满的解答。因此二相感叹地说:“要知古,就去垂询高仲舒;要明今,就去请教齐浣君。”可见姚、宋勤学和不耻下问态度之一斑。
宋璟拜相后,以身作则,他的“勤政”和坚持原则为大臣们所折服。一次,他的堂叔本在候官之列,但此公想依仗与宋璟的特殊关系,要求吏部派他到“肥腴之地”任官。宋璟知道后拍案而起,饬令吏部云:“任官国之大事,不可循(徇)私害公。予堂叔本应依例授官,他却僭越要官,那就‘矫枉过正,把他放逐回家自省吧!”可谓公私分明,不以亲情护短。唐玄宗的哥哥李宪(宁王),未经中书省的上奏,竟要升迁加官,玄宗也表示恩准。宋璟知道后据理力争,强调皇上也要遵守法度,否则上行下效,岂不乱了章法?“至公之道”得从皇上自己做起才能整肃士风。这时的唐玄宗还算开明,终于采纳了宋璟的谏言。
唐初,朝集使(外官如都督、刺史入朝汇报的一种考官制度)每年十月末到京,来时都要随身携带大量的土特产送给皇帝或实权京官。因此,这些朝集使第二年春天返归住所时,多数无绩而升官,其奥秘在于“土贡打点”。为了消除弊端,宋璟首开当官打送礼的先例,这事发生在开元七年冬天,朝野一时传诵,使送礼讨官之风大为敛迹。
宋璟的功德传开后,广州地方绅民上书请求给宋璟建“遗爱碑”,以彰其功。宋璟知道后对玄宗建言:“予在广州无政绩可言,如今因为我当宰相了,他们想以此事(建碑)巴结邀宠,要破除‘谀媚之风气,恳请从臣下作起。”开元六年正月,玄宗下令制止“谀媚”之风,结果其它州郡皆不敢再议建“遗爱碑”。
开元二十年(732),宋璟已届古稀之年,他上表玄宗说:“臣以衰朽之年……怎能苟徇大名,仍尸重禄?恳请陛下选贤与能,授予重任……。”这时的唐玄宗已变得骄奢拒谏,宠信奸佞李林甫之辈。宋璟感到具体的让贤荐贤已经不可能实现,只能用“选贤与能,授予重任”这样的话来提醒玄宗。但此时“老来昏淫”的皇帝,已把这些逆耳忠言当作耳边风了。开元二十五年(737),一代名相宋王景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悄然病逝于洛阳家中。这时“开元盛世”已接近尾声。又过了十八个春秋,“安史之乱”爆发,盛唐安定繁荣的局面至此一去不复返了。
(责任编辑/杨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