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火木
老挝的查尔平原上错落着成百上千个石缸,缸里空无一物,搬又搬不动,长年弃之荒野。这些石缸阵是谁布设的,有何用处?则是众说纷纭,至今还未揭开谜底。
查尔是老挝语“石缸”的音译,查尔平原就是“石缸平原”。老挝为群山之国,查尔平原不过是高原上的一片平地,面积仅有100多平方公里,严格说起来不够“平原”的资格。但全国找不到比这更大的平地.因而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本世纪60年代的内战就以这里为主战场。
查尔平原由石灰岩和砂岩构成,干旱贫瘠,只长草不生树,顶多生些矮灌木。石缸阵大致以一个小山洞为圆心呈扇形分布,一眼望不到边际。石缸基本造型好像水缸或酒坛,外圆,中部略鼓,缸底内部或平或隆起,内外打磨得相当平整,没有嵌接的痕迹,都以整石凿成。一般深1.5米左右,直径约70厘米,可站立一个人。小缸重1—2吨;大缸重六七吨,可容纳二三人到六七人。大部分石缸立在地面,有的半埋在土中,个别兀立在山丘顶,远远看去十分显眼。石缸坚固无比,枪炮射之不裂,极少见到破缸碎片。
老挝民间津津乐道“查尔酒香”、“查尔战鼓声”的神话。说是路过查尔平原,能够闻到美酒的香味,可以听到将士祝捷的乐鼓声和欢呼声。根据何来呢?公元6—7世纪之间,越南多次侵入老挝,老挝部落领袖坤壮率师奋勇抵抗,双方酣战于查尔平原,最终把侵略者赶出老挝。坤壮为了庆祝胜利,下令犒赏三军,开凿了石缸来盛蓄美酒。因此,后人还能闻到美酒余香,隐约听到祝捷鼓声。
此说甚玄。以当年原始的生活水平和粗陋的生产工具,能够变魔法一样突然凿出这么多的石缸吗?又能一下子酿出这么多的美酒吗?今日平原哪有酒味?哪有鼓声?即使朝缸群高呼,也只能听到微弱的回声,那是空缸回声效应,绝不是坤壮大军的祝捷声。显然,这是老挝人民为了颂扬祖先,臆想附会出来的一个神话。
石缸内外没有任何宗教性的雕饰,估计是一种实用容器,贮水贮粮均可,更可能是贮水器具。况且,考古学家已鉴定石缸制造于公元1世纪前后,比越南侵老年代要早五六百年,排除了坤壮造酒坛的可能性。
查尔平原干湿季明显,11月到翌年的4月为旱季,雨量仅占全年的10%,流经平原的溪河近乎涸竭,又无泉源可供掘井,不贮水是活不下去的。在雨季动用几百只大石缸存蓄雨水,供旱季饮用,这是合乎逻辑的。可是,老挝先民为什么不采用费工少、容量大的陶缸?是不是当时老挝人还不懂得制陶?石缸为什么散置在荒野上,而不是存放在村落遗址上?以现今老挝农村结构来看,村寨分散,很少超过百人以上的大村,农民金属工具非常缺乏,很难想像近2000年以前就有那么大的村寨,使用铁器,集中一地,打造出这么多的石缸。
日本考古学家又有一说。石缸既非水缸,也不是酒坛,而是史前原住民遗留下来的石棺群。大部分石缸正好容一人出入,可装入一具遗骸,石缸排列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且有不少半埋在土里,不是棺具是什么呢?可是。石缸阵周围未曾发现墓穴,不见任何骨骸和遗葬物,石棺之说实在难以成立。
我们不妨追溯老挝的历史,从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或许可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老挝现住民的主体佬族(寮人),原是中国云南傣族的一支,8世纪南迁来老挝,857年建立“澜沧国”,1350年统一老挝全境。这就是说,石缸不是佬族凿造的,而是最早居住于老挝的原始土著的遗物。老挝史前的居民称佧族(又称老听族、坡地人),他们喜欢大集群聚居,以共同对付天灾人祸。公元前的老挝处于石器时代,还没有铁器来开凿这样精致的石缸。查尔平原的石头质地坚硬,必须使用坚利的铁器才能凿威石缸。东南亚的铁制工具和炼铁技术,是公元1世纪前后从中国传人的,佧族造石缸当在这个年代以后。佧族与现代的高棉民族属同源,擅长于石构工程,高棉人曾创造过伟大的石工程吴哥窟。据此推揣,公元1世纪前后,佧族发挥石工优势,使用中国铁器,凿制出石缸群体,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
说到石缸的用途,是贮水?盛酒?棺葬?宗教祭器?或是别的什么?那谁也说不清楚了。
[责任编辑/孙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