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心雨
浙江海宁市的盐官镇历来是观潮胜地。每年八月十八日,万千游客云集盐官海塘。“潮来了,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处,泛起一条白线,时隐时现,微微起伏。慢慢地,银丝越来越明显,那素练忽儿渐渐逼近,好似万头攒动的天鹅,挟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而来。潮头高出江面十米多.涌到眼前时,长堤般的潮峰,又幻变成千万头银鬃白马,踏江怒吼,直扑塘下。顷刻,潮峰呼啸而过,江水猛涨,波涛泛白,历时不息。
举世罕见的钱江潮,使无数历史名人,文人学士慕名前往观赏,留下了惊诧不已的赞叹之词。早在二千多年前,楚国才子枚乘在《七发》中对钱江潮就有过描绘。正在生病的楚太子听到枚乘在《七发》中对江潮的形象描绘,一时精神大振,病也好了许多。
南宋的杭州还发生了这样一件趣事,当时的皇帝宋高宗赵构因金兵入侵,一路撤退到杭州,住在一座名叫“归德寺”的寺院里,半夜里突然被潮声惊醒,还以为是金兵追到。吓得惊惶失措。从此,“归德寺”改名为“潮鸣寺”,寺院所在的小巷也成了潮鸣寺巷(至今仍在),还因此作出了“十万军声半夜潮”的诗句。
近代的伟人对钱江潮也是格外关注。1916年,孙中山先生到海宁盐官观潮,留下了“猛进如潮”墨迹。他对波澜壮阔的浙江大潮赞为奇观,还引发了“世界潮流浩浩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感慨。
1957年9月11日(农历八月十八日),毛泽东主席曾来盐官观潮。
浙江的钱塘江为何会有如此壮观的大潮呢?在古时候,人们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山海经》记载为“海鳅之出入”;《浮屠书》说成是“神龙之变化”。民间流传的故事是这样说的:吴国大将伍子胥和越国大夫文种。这两个钱塘江南、江北敌国的功臣,皆含屈而死。死后同恨相怜。一对忠魂乘着素车白马,站在潮头之上,为复仇而怒吼奔腾,形成了惊心动魄的钱江大潮。
后来到了东汉时期,自幼居住在钱塘江畔的王充。最早发现海潮的涨落、大小和月亮的圆缺有关。第一次破除了迷信和神话,提出了“涛之起也,随月盛衰”的论断。近代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终于得出了海潮涨落大小的科学结论。
海潮是这样形成的:潮汐是在月亮、太阳的引力和地球本身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而且潮汐的大小也与此有关。因为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一般每天潮汐涨落各有两次,但不是在一昼夜之内,而是平均在24小时50分钟内涨落两次。又因海水还要受到太阳的起潮力作用,所以在农历一个月内还会出现两次大潮和两次小潮。大潮的起潮力是小潮的近三倍。
一年中还有春、秋两季大潮,这是因为春分、秋分时,太阳处于赤道上空,日、地、月3个天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这时的起潮力要比其他月份大些。由此而引起的大潮叫“分点大潮”(春分点、秋分点)。因为中秋节总在秋分前后,朔望大潮、分点大潮合在一起,再加上适逢秋高气爽,就成为钱江观潮的最佳时节。
另一个影响起潮力大小的是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时刻在变化。最远时可达40.55万公里,最近时只有36.33万公里;最远与最近时对地球的起潮力竟相差39%。月球过近地点时所引起的大潮叫“近地大潮。”
许多人只知道“八月十八潮”,以为中秋观潮一定是八月十八日这天潮汐最大,其实未必尽然。“朔”固定在初一、初三的潮最大;而“望”不一定在十五日,多数在十六日(如93年),有时甚至在十七日上午。这样,有的年份的最高潮位出现在八月十九日或二十日。此外,钱江潮的同天夜潮,要比日潮约高半米。
钱江潮是种涌潮.涌潮不只是钱塘江才有。在天体引潮的作用下。地球上许多人海河流上,也能发生涌潮。如英国西海岸布列斯特海湾内的塞汶河与巴特拉河、法国的塞纳河等。但是,为什么钱塘江的涌潮特别大呢?这是因为,钱塘江口的地理位置很特别。
钱塘江的入海口杭州湾,外宽内窄,口大身小,形如喇叭。出海口的江面宽达100公里,到澉浦收缩到20公里,到海宁盐官镇却只有2.5公里了。还有,江口的尖山斜出海面,与江对岸上虞市的夏盖山海底相连,形成了南北横亘的一条沙坝,使河床突然上升。潮水来时,先受突然上升的河床阻拦,又受两岸急剧收缩的江道约束.前面的浪头跑不快,后面的浪头追了上来,后浪赶前浪,一层叠一层,进到盐官镇,终于引成特大浪峰,这就是浙江海宁盐官镇的钱江潮特别大的原因。
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涌潮没有钱江潮那样奇特的地理条件,当然无法可与它相比,所以钱塘潮成为世界一大奇观。
(责任编辑/韩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