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评估与比较

1997-02-02 00:47熊晓梅刘贤龙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7年1期
关键词:高教方差教育经费

熊晓梅 刘贤龙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并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必须看到,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还比较落后,还不能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且与发达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全面落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高教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在详细的资料和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除台湾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全日制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评估与比较,并对影响高教发展的几个因素做了相关分析,以便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各地区高教发展的现状与进程,为更好地指导和规划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高教发展评估指标

对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进行评估与比较,实际上主要是通过不同地区高教发展相应指标的差异程度来反映的。各地区某一指标差异愈大,说明高教发展在这方面的差别愈大,反之某指标差异愈小,说明高教发展在这方面的差别愈小。因此,应选择差异较大的指标构成评估指标体系。综合所有各项指标的差异,便是我们对各地区高教发展进行评估与比较的依据。在统计学中,指标的差异一般是通过方差反映的。因此综合指标不仅是原指标的线性组合,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指标的总方差。这种把多项指标转化为少数几项综合指标的方法称为主成分分析法(2)。综合指标F1、F2、…FP分别称为原指标x1x2、…xp的第一、第二、…第p个主成分(或称主因子)。它是原指标的线性组合。即

Fi=aliXl+a2iX2+…apiXp(1)

(1)式中的指标X1…Xp为标准化变量,对应的系数ali…api的绝对值越大,表明该系数所对应的指标越重要。每一主成分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重称为该主成分的贡献率,它反映某主成分综合原指标的信息能力。第一主成分贡献率最大,并依次递减,最后一个主成分贡献率最小。因此,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删除指标的原则是:逐步删除最后一个主成分系数绝对值最大所对应的指标。现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详细资料,先从中选取与教育发展有联系的共19项指标,然后用上述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SAS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数据处理,经筛选得到如下10项指标作为评估不同地区高教发展的指标体系。这10项指标是:每百万人口学校数(x1);每10万人口毕业生数(x2);每10万人口招生数(x3,)每10万人口在校生数(x4)每10万人口教职工数(x5)每10万人口专职教师数(x6)高级职称占专职教师的比例(x7);平均每所高校在校生数(x8);高教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x9);生均教育经费(x10)。

这里选取的10项指标既包含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UNESCO Statisticalyearbook)[3]中反映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也包含我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4][5]中有关高教发展的全部指标。

二、高教发展评估指标的分析

将上述10项指标值标准化,每项指标的均值为0,方差为1,10项指标的总方差为10。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得到10个主成分,然后根据最初几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来决定主成分的个数。表1根据1990年30个地区10项指标的统计资料[4][6][7]给出了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和占总方差的比重以及累计贡献率。同样根据1992年各地区10项指标的统计资料[5][8]得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主成分的方差分别为7.3321、1.5428、0.5701、0.3134,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3.32%、88.75%、94.45%、97.58%。这就是说,用4个主成分可以反映原指标98%的信息量,而丢掉的其它主成分仅占2%左右的信息量。因此,我们选用4个主成分即4个因子即可。通过因子分析法的正交旋转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更清楚地知道每一主成分主要反映哪些指标的信息,从而进一步明确影响高教发展的基本因素。

表2给出了1990年和1992年4个因子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从1990年旋转因子载荷矩阵看,前6项指标在第一个因子的载荷都在0.94以上。即每百万人口学校数(x1)、每10万人口毕业生数(x2)、招生数(x3)、在校学生数(x4)、教职工数(x5)、专职教师数(x6)在第一个因子有较大载荷,其大小反映各地区高教发展的基本状况,可称为一般高教因子。平均每所学校在校生数(x8)在第二个因子有较大载荷,它的大小反映高等学校发展规模,可称为规模因子。高教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x9)、生均教育经费(x10)在第三因子有较大载荷,其大小反映政府对高教经费的投入,称为教育经费因子。高级职称占教师的比例(x7)在第四个因子有较大载荷,它的大小反映高校师资水平,称为师资因子。

现比较表2中1992年与1990年有所不同的是教育经费因子与学校规模因子位置互换。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1990年高校数多于1992年,而学生数少于1992年。总之,中国高教发展由一般高教因子、教育经费因子、学校规模因子、师资水平因子构成。

三、中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评估

首先由原始数据得到10项指标的相关系数,由相关系数矩阵可求得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特征值为主成分的方差,特征向量的分量为(1)式中变量x1x2、…xp对应的系数。将10项指标经过标准化后代入(1)式,这样可得到各地区高教发展的4个主成分。由4个主成分构成高教发展评估的数学模型如下:

E=C1F1-C2F2+C3F3+C4F4

(2)

其中F1、F2、F3、F4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个主成分,C1、C2、C3、c4分别为F1、F2、F3、F4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重。例如,计算得到1990年系数c1、c2、c3、c4的值分别为0.7366、0.1747、0.0422、0.0292,利用(2)式可计算出各地区高教发展的评估得分E。(1)(2)式计算过程用SAS-软件在计算机实现。1990年和1992年各地区高教发展评估得分见表3和表4。

根据表3、表4将各地区按得分值E的大小(精确到0.1)分成3类;即E≥0为第一类,-1≤E>0为第二类;E<-1为第三类。

第一类地区是:北京、上海、天津、吉林、陕西、辽宁、湖北、黑龙江、江苏等9个省市。

第二类地区是:广东、四川、山西、甘肃、湖南、安徽、山东、海南、江西、新疆、福建、浙江等12个省区。

第三类地区:宁夏、内蒙古、广西、云南、河北、河南、青海、贵州、西藏等9个省区。

比较表3、表4可看出1992年与1990年各地高教发展所处位置即类别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少数地区在同一类中前后位置稍有差别。这表明理论计算基本上可反映在这期间,我国各地高教发展的整体状况和基本格局变化不大。

下面以1992年为例进一步讨论各类地区之间高教发展的差异。

由表5所列各项指标值可以看出:

1.从x1、x2…x10这10项指标值看,一类地区明显高于其它两类地区,而三类地区低于二类地区。这表明我国各地区高教发展整体水平一类地区领先,二类地区次之,三类地区较差。

2.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看,一类地区主要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三类地区主要为低收入地区;在二类地区中,有高教发展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也有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这表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3.中央所属高校数排在前9位的地区依次是北京、江苏、上海、辽宁、湖北、四川、陕西、吉林、黑龙江。因此,一类地区除天津外其他都是中央所属高等学校最多的地区。这表明,一类地区高教发展之所以处在领先地位,除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关外,还与该地区重视对高教的投入以及中央在人、财、物方面提供比其他地区更为优越的条件分不开。

以上通过对高教发展的评估与比较,将我国不同地区高教发展状况划分为3个类别,同时通过评估得分还可了解到30个省市自治区在全国所处的位置,这一评估结果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各地区高教发展的现状和实际水平。

四、高教发展与相关因素的分析

高教发展受到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经济等相关因素的制约。我们来进一步研究高教发展与这些因素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得到得分E与相关因素的相关系效及对应的显著水平ao(见否则相关不显著。表6)。若ao≤0.01,表明E与对应因素相关显著,否则相关不显著。

由表6,得分E与相关因素的分析如下

1.得分E与第一主因子(一般高教因子)高度显著相关。即当一般高教因子占有优势、得分较高时,其高教发展也处在领先地位,反之亦然。这表明一般高教因子对高教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

2.得分E与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负相关,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关显著。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2‰以上,以每年1300多万的速度增长,显然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制约着我国高教事业的发展。

3.得分E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关显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以更多地提供用于教育的物质条件,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发展。

4.1990年得分E与每10万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资料)高度显著相关。这表明,高等教育越有较大发展的地区,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越大,越能满足本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应适度加速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5.得分E与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相关不显著。这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有关。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正处在改革之中,而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中央办为主的体制还没有根本改变。中央所属高校占全国高校数的1/3,每年财政预算内中央所属高等学校教育经费占高校教育经费的50%左右。基建投资中央所属高校占高校的比重一般在65%以上。中央所属高校在一般教育条件、学校规模、教育经费、师资水平等方面都优于地方高校(见表5)。因此,要使高等教育得到适度发展,占2/3的地方所属高校有较大潜力。必须改革目前的办学和管理体制,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的“高等教育要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为主的办学与管理体制”。

从整体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世界同等收入的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是,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今后仍然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对一部分经济发展速度快、实力强的地区,充分发挥其办学的积极性,利用该地区较丰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高等教育得到更快一些发展,在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同时,也为其他地区输送部分急需的专门人才。

责任编辑:黎立

猜你喜欢
高教方差教育经费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方差生活秀
揭秘平均数和方差的变化规律
方差越小越好?
方差在“三数两差”问题中的妙用
英国《泰晤士报(高教增刊)》公布最有影响力工程机构全球排名等
构建与时俱进的高教质量保障体系
吉林省高校高教所(室)暨专业委员会负责人联席会议纪要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