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路
1995年9月16日,旧历八月二十二日,笔者出席了一个难忘的婚礼。当我向新郎、新娘表示由衷祝福之际,他们那不寻常的恋爱经历在我心海中荡起涟漪……
新郎苏银荣是第一位乘外国军舰环球远航的中国军人。1993年7月,中国海军首次接受智利海军的邀请,派遣海军大连舰艇学院26岁的在读研究生苏银荣,乘途经上海的“埃斯梅拉达”舰,随同15国海军学员环球远航实习。
对于苏银荣来说,这是一个既充满艰险又充满爱情遥远的航程。启就26天前,一位叫张琛的大连姑娘(现在的新娘)走进了他的生活。热恋之中的这对情侣,经历了一次世间最远的别离考验,经受了一次非同寻常的风浪洗礼。
“第一顿早餐”
29面白帆迎着太阳高高升起。1993年8月1日凌晨,智利海军“埃斯梅拉达”号远洋航海大型风帆训练舰穿越南中国海,驶向马六甲海峡。苏银荣攀上48.5米高的桅杆顶端,朝着渐渐远去的祖国深情地眺望。海风吹乱他的头发,思绪像翻腾不息的浪花,飘向远方……
排水量3670多吨的“埃斯梅拉达”号训练舰被列入现今世界10大帆船之一。智利海军规定,学员在毕业之前必须在这艘舰上进行半年以上的远航训练,以培养他们基本航海技能和适应艰苦环境的素质。舰上有4根高达48.5米的铁质桅杆可悬挂29面巨帆。每日无论刮风下雨,学员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爬第一根主桅杆,这被称为“第一顿早餐”。智利海军学员从入校第一天起,就进行这种训练。
然而,中国没有这种风帆船,苏银荣虽有乘军舰万里远航的经历,却从未受过这种训练。
“苏中尉,不要拿生命去冒险!”苏银荣上舰伊始,他下铺的美国海军少尉博特哈就多次告诫他。这个老外上舰已3个月,至今不敢爬桅杆。
可是,第一天早晨,当全体学员的目光齐刷刷投向新上舰的中国学员时,苏银荣立即意识到他代表的是祖国。于是,他把心一横,向主桅杆走去。没有安全带,也没有保险绳,他用双手抱住粗粗的桅杆,一脚踩着一架绳梯,吃力地向上攀登。爬到29米高处时,桅杆出现90度的转折,必须仰面攀行4米,才能继续上爬,苏银荣早已大汗淋漓,整个人好像悬挂在海天之间,他半道败下阵来。
次日凌晨,苏银荣又爬到桅杆转折处,突然,绳梯断节,他一脚踩空,幸而双手紧紧抱住桅杆,才避免凌空摔下海去。
第三天早操,一向只有重大场合才露面的哈吾尔德舰长亲自到场,他拍拍苏银荣的肩膀说:“苏,我相信你会把中国海军的素质显示出来!”此刻,大洋上风力增至6级,涌浪不停地扑向甲板,帆船猛烈地摇晃着。“让我第一个上!”苏银荣毫不犹豫地向舰长请求,大步走向桅杆。他顶着风浪,一鼓作气攀上了48.5米高的桅顶。
掌声响起来。“苏,祝贺你成功,你是中国人的骄傲!”当苏银荣双脚落到甲板时,智利舰长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
万里吐衷肠
经过19昼夜的航行。“埃斯梅拉达”舰徐徐驶入马来西亚的巴森港,全体舰员在甲板上列队站泊。突然,一面五星红旗映入眼帘,苏银荣认出,前方停泊的万吨轮是上海远洋公司的“溧阳”号。他面对国旗庄严地举起右手。
“溧阳”号水手们停下手中的活计,兴奋地朝苏银荣挥手致意。
听说中国海军派一名中尉随智利军舰环球远航,“溧阳”号上中国船员和当地华侨纷纷登舰与苏银荣聊天、合影。爱国华侨罗克夫妇驱车两个多小时,接苏银荣到吉隆坡他的家里作客。罗克家里有部国际直拨电话,“苏,出来这么久,一定想家了吧?喏,去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哎,”苏银荣兴奋地拿起电话,只拨了一遍号码就通了,接电话的正是他日思夜想的张琛。
“喂,我是苏银荣,我在马来西来吉隆坡……”
刚刚下班回家的张琛惊喜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是她只记下一个电话号码,苏银荣便撂上了电话。他让张琛给他回电话,免得让罗克付昂贵的电话费。
次日下午,电话机传来张琛那甜甜的声音。“银荣,我好想你啊,你身体好吗?生活习惯吗?苦不苦?累不累?想不想家?”一股暖流通遍苏银荣的全身,这位在外国人面前又强又硬的汉子,在自己恋人面前倾吐衷肠……“苦,累,想家,想父母,尤其想你……”他告诉恋人,舰上没有自然淡水,也没有开水,喝的是化学淡化海水,常闹肚子,可舍不得像老外那样整天买易拉罐喝。一罐可乐要0.75美元,他身上的美元是1:9人民币换的,花掉好心疼。他们每天要进行十几小时的升帆、调樯等强体力训练,却顿顿吃不饱,别人都靠吃零食补充,可一块杏仁巧克力就2.5美元,他买不起。他最怕靠码头,因为上岸吃一顿饭要花二三十美元,这相当于二三百元人民币呀!他只好一天只吃两顿饭,而且要避开他们到小摊吃最便宜的……
话机里传来嘤嘤泣声:“银荣,我知道你一身节俭,可这次是你出国执行重大任务,俗话说穷家富路,你可千万不要节省。你把父亲给咱们买冰箱的钱统统花掉吧,还有我给你的那200美元,你一分也不要剩,你要多多保重身体啊……我虽然不在你身边,但我的心是伴你远航的,我们虽然分离得很远很远,但我们的心却贴得很近很近,永远连在一起……”
10分钟后,苏银荣挂上了电话,他的眼睛潮湿了。
眼泪直打转
“埃斯梅拉达”号从太平洋穿越波涛汹涌的印度洋,跨越赤道,连续航行一个多月,于9月11日晨锚泊于澳大利亚悉尼港外锚地。每到一个港口,苏银荣和张琛都有一次通信和电话联系,按照计划航线和他们事先的约定,苏银荣天天都盼着在靠码头的时候,能收到恋人提前寄到的信,他如愿以偿了。
这是笔者从张琛手中看到的一封闯海汉子那柔情似水的信。亲爱的琛:
首先,让我们都来记住今天的日子,1993年9月11日!
今天是我异常激动的时刻,尽管连日来长途航行,昼夜值班,累得要命,但当我们停泊在澳大利亚的JEVISBAY后,我的心跳剧然加快,因为我已看到我们的信使——智利使馆人员乘小船靠上来了!
无法用词语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只知道在听到CHINA时,我从沙发上猛跳起来,一封,两封,三封,天啊,乐死我了!
我沉浸在幸福之中,我轻声地读着你的来信,仿佛你在我身边轻言悄语,不知读了几遍,渐渐地鼻子一酸,眼泪直打转。
感谢你,亲爱的!感谢你在风风雨雨中送来的问候和关怀!在异国的土地上让我体会到爱的伟大,在匆忙的生活中让我感受到爱的魅力。平生第一次在远行时让人惦念,第一次发现竟有人和我一样拥有真诚和脆弱的感情!
既然我们都确信,我们相逢相爱是海洋结的缘,那么,漫长的别离一定是海洋对我们的恩赐。因为我们真心相爱,我们知道什么是爱恋,什么是思念!我们珍惜这一生中最纯洁的情义……
是什么力量使我在孤寂无聊的日子里树起了无尽的希望?是什么力量帮助我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战胜了重重的困难?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是爱让我永远别忘了生我养我的祖国,是爱让我把远方的女孩儿日夜思念!
第26封信
9月13日,智舰冒雨驶入澳大利亚悉尼港,停靠在离红灯区只隔一个路口的舰队码头,全舰放假5天,苏银荣是全舰惟一回舰住宿的军官。他在悉尼书店花12澳元买到一本内有中国军事专集的《泰晤士杂志》。他如获至宝,利用放假时间抓紧准备应邀为全舰军官和学员作的学术报告。
一场题为《中国军事》的学术报告按时举行。他用西班牙语讲了35分钟,然后到现场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听报告的人无不感到惊讶,这位上舰时还不会讲西班牙语的中国海军中尉,何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用西班牙语讲得如此流利?苏银荣自然想到了张琛,他从大连出发前,是张琛帮他做了周到细致的准备,从衬衫、鞋袜,到西服、皮包,无一不是她精心挑选购买的。得知他要学习西班牙语,张琛又花去1000多元的私蓄为他买来一只“爱华”牌袖珍收录机和30多盘外语磁带。这只精美的“爱华”牌伴随苏银荣风里浪里行,即使在狂涛巨浪、舰体左右摇摆超过30度的时候,苏银荣仍然用麻绳把自己捆在铺上,对着它一遍一遍地听,一遍一遍地说。报告结束后,舰长上前握住他的手。“苏,你是好样的!我为中国海军有你这样的优秀学员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