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俊
大学毕业已经一年,求职中的一些感受总想讲出来,特别是讲给那些正在求职以及尚在学校刻苦求知的朋友们。
1993年10月
1993年的国庆,当我和友人还徜徉在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之中时,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的全国人才交流会已悄悄拉下帷幕。看到有的校友已拿到录用协议,我突然感到:噢!已经大四了,我已经到了找工作的时候。蓦然间,心头又涌起一丝凉意——对于毕业分配,我有一种由衷的恐惧。一是因为我所学的长线专业与市场经济根本不适应,农林院校是“第三世界”,看到许多师兄毕业后无处栖身;而更重要的是我是一个“失足青年”,大二时一不小心,搞个记过处分,戴罪之身,叫我如何向社会交待!我真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是怎样。
11月
不安过后,升起的是更多的悲壮。面对现实,我绝不可坐以待毙,工作是非找不可。
首先是准备求职书,我要有自己的特色,我必须让一页纸把我沉甸甸的19年艰辛总结出来。我最终认为,要有特色,但必须诚实,出奇制胜应该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上。我给我的求职书定下了基本格调:以诚动人,以奇取胜,用心去写。我希望能够把一颗火热的心融化在字里行间。
12月
面对复印好的一沓求职书,我一点也不敢松劲,如同撒英雄帖一样,给所有能联系的单位寄去。首先是故乡省、地、县三级的农、林、水、城建、园林以及环保部门。
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求职的范围还应该扩大一点,为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我把求职书做了一点技术修改,又寄给沿海开放城市我所知道的一些著名企业。大约发出了100多封求职信,我的心才稍微平定了一点,才有机会静下来想:我究竟想干什么?
其实我很想回家,我的家乡是一个内陆省份,经济落后,生活艰苦,我渴望去报效生我养我的黄土地。
位卑不敢忘忧国!强烈的责任感促使我毅然提笔给我们那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青天”的省委书记写了一封建议信,陈述了近年来我省在外学生的“流失”状况,提醒省委能够重视人材录用,采取措施吸引“留学”人员回省效力。
1994年1月
元旦似乎给人带来了好运气,新年最振奋人心的是我们省教委给学校发来了召开本省“应届毕业生人才交流会”的公函。
2月
1994年的年过得真累,到处是关心毕业分配联系工作的问候,到处听到的是不要人的信息。
所有的人都指点我,找工作一要靠关系,二要舍得花钱,而务农的父亲和当小官吏的母亲找遍了祖宗几代也无法寻来一个有用的表亲。一家人除了沉默还是沉默,年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的。
到了正月初八我离家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才说:“分配家里是帮不上什么忙了,你还是努力在北京争取吧,那里地方大也许还讲一点公理,我们所能提供的只能是钱,花钱不要在乎,有我和你爸。”母亲随手递给我刚刚贷来的5000元。
我没有表情地接过钱,心却在流血,我清楚地知道这5000元能贷来是因为父母已决定出卖老家的8间大瓦房,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基业。
正月初九的早上,我怀揣着卖祖业的5000元离家去省城求职。我心想只有小学文化的父母含辛茹苦地供养我十几年,可到了收获的季节,这果子为什么如此苦涩!
也许是本省第一次毕业生交流会,从各地赶来的学生远远超过了主办者的预料,场外的人群一浪压过一浪,很难进入会场。
我终于挤了进去,可希望愈大失望愈大,大厅里的摊位少得可怜,我所属的专业厅局没来一个单位,连相关专业的需求信息都没有。人群开始向外转移,大多数学生露出了失望的表情。
我拖着疲惫的身子找了一个角落坐下来,难道就以失败告终?难道我果真不被社会接受么?不!我一定不能放弃努力,我要调整战术,创造机会。站起身,理了理头发,面带微笑,我又一次投入求职者的行列。
功夫不负有心人,下午3点左右,我拿到了一个化工厂的录用函——这可是我十几年辛苦得到的一点点承认啊!我好高兴!当晚,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回北京的列车。同来的十几个北京学生中,我是惟一一个被录用的!
3月
双喜临门:一回到学校我就收到东南沿海某著名企业的录用函!以我可怜的专业,能有两个不错的单位接收,已是不幸中的万幸,我的心踏实下来,下一个目标就是抢占制高点,争取留京。
我在班级综合排名第五,法定指标我是没有希望,一个好心的老师出了个主意:今年高校运动会在咱们学校召开,你如果能拉末一笔赞助,可能会给你一个指标。我又拼命去跑,结果一无所获。我有几个朋友在北京工作,都是不掌权的小兵。焦急的友人曾商量自己凑钱去赞助运动会,我怎么也不能答应。
此时的我嘴已经全烂了。当一个傍晚我骑车离开朋友家时,他只说了一句:别着急,骑车小心些。我的泪已流了下来,一路上我一边擦眼泪,一边给自己说:男孩不哭,坚强些1
3月26号,系里正式公布了留京名单,没有我。鉴于我近来年的表现,系毕分办决定向学校给我争取指标。
4月
4月8号,学校把我推荐到北京市某局。
4月11号,我听说我所属的某部机关要一个毕业生。
12号我立刻骑车前往。这是我第一次进部大院,在部机关我受到热情的接待。领导对我基本满意,但同时我得知,这个指标是某高校毕业生给副部长写信自荐,副部长批示让考察决定才有的。我的心凉了一截。办公室的领导安慰我说,可以再争取,以后有机会还可以调来。可我心里明白,一个农民的儿子怎么能跟部长的指标抗衡,我没有一点奢望。
4月14号下午,我到北京市某局面试,我已清楚地感到用人的处长和人事处长都比较满意。但人事处长最后还是含蓄地说:你先回去,我们再研究研究。
4月15号,部机关通知我部长推荐的人不要了,决定要我,18号签协议。真是突如其来的好消息!
4月18号,本该去签协议,可是我迟迟未动,我有一丝恐慌,我十分不安。我是一个受过处分的学生,到中央国家机关去工作合适么?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我找到自己最亲近的老师,他鼓励我勇敢地去承认,只有敢于面对现实的人,才是真正的汉子,做人应该诚实。
我怀着不安的心情于当天下午赶到机关,如实向领导汇报了这段历史。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领导给予我的理解和爱护,我真正感到世上还是好人多!从处长到站长都愿意给我一个机会,他们说:你先受处分后获三好奖,说明你已改正,今后工作中记住这个教训,好好干!
4月19日,我签署了决定我终生命运的工作协议。
也许有人认为这小子太顺了,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没有经历过失败又怎能体味出人生的酸甜苦辣。其实以我戴罪之身,没有任何关系,没有请客送礼,能找到5个单位,并最终进入国家部委,绝非偶然。
责人难责己更难
“责人难,责己更难。”一个人最难得的是否定自己,而失败做为一种重创,最容易使人发现自己的弱点,从而加以完善。我经历过两次重大失败,但它们带给我的却是受用不尽的裨益,这是其他任何途径都得不来的经验。
我的高中在一所重点中学度过。学业优秀,身兼数职,曾在各种省、地学生活动中获奖,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一个中学生,可以说是极度辉煌。
然而你可能想不到,我这样“优秀”的人才也会受处分。大二期末考试时由于作弊——共产党员带头违纪——学校毫不犹豫地给我记过处分。我傻眼啦,这可让我怎么活啊!
一想到未来,我整个人都垮了。在回家的火车上,我憔悴的面容,蓬乱的头发,引起了列车员的高度重视,学生证被反复查看,而我也真想跳下火车了此一生。
假期我已瘦得不成样子。离校时所敬重的一位老师送我的“心太重”三个字一直萦绕在脑海中。“心太重”?我心不重啊,我真不明白其中的个由。
终于有一天我悟出了这个道理,老师告诉我时省略了两个字,即“名利”,“名利心太重”。的确如此!终考前我已知道自己被确定为下届学生会主席人选,想在事业学习双丰收,功利主义驱使我铤而走险。“淡泊致远”,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也感到轻松了许多。重新振作起来后,我第二年得了三好奖。
失败往往打击人的自信,但绝不可沉沦。生活中强调自我极容易导致失败,而保持个性又恰恰是我们最突出的优点,只有隐藏于个性中的不足,才是我们致命的弱点。否定自己,重塑自我,必将实现人生的升华。我最高兴的是闭门思过,能寻找到自己的过失。因为,天赋个性的消亡,意味着精神的再生。
珍惜每一次机会
大学给所有的人提供了展现才华的机会,爱跳的、会唱的、能言的、善辩的都有用武之地。公平竞争是校园最大的特点,只要你有特长,绝对埋没不了。但是,中国人的矜持使我们放弃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有的人认为学生活动是雕虫小技,不屑一顾;更多的人是想赢怕输,缺乏自信,不敢登场。找工作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用人单位很看重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而我演讲、辩论、知识竞赛、三好学生等获奖证书,自然加重了我求职的分量。
大学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知识一个人看书就可以获得,学做人则必须在生活中去磨练。我有很多朋友在学生活动中只是昙花一现,一旦小有成就,就退位让贤;大三大四,更是廉颇老矣!他们其实是害怕失败,人有时往往把面子看到比成长更重要。我大学4年从未放弃参加学生活动,大四时也曾有过老气横秋的感觉,但我立即告诫自己:如果现在就感觉老了,以后怎么办?不要给自己找借口。
各种活动看似平淡,只有参与才能更深刻地领略其中的趣味,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许多人生的哲理。4年的辩论生涯,我得到的不仅是各种荣誉,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完善。大一时幼稚狂傲,常常不相信队友,总暗自抱怨为什么辩论要讲究配合,让我一个人力敌群雄,也比4个人论战精彩。失败、总结,终于使我在战斗中体会到配合的乐趣和集体的力量。一个老师总结我辩论的特点说:大一靠闯劲,大四靠人格。
我参加过很多活动,之前都没有必胜的把握,我只是珍惜每个机会,并告诉自己:不要考虑结果,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收获。其实有很多同学资质比我聪明得多,他们只是害怕失败而丧失了很多机会,一直到了找工作也是如此。我的成功只不过是在大学学会了珍惜每一个机会。
课堂路窄读书路宽
这是我们学校图书馆的一条标语。高尔基的名言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求知。“知”不仅包括课本知识,而且包含课外知识。我常常惊诧许多三好学生作业、实验做得很好,却很少涉猎课外书籍。我很庆幸大学4年在书的海洋里汲取了许多养料。我的大部分空闲时间是泡在图书馆里,不管情绪多么不好,只要一进图书馆我就来精神。
我从初中养成了习惯,每天不看报纸我就受不了。市场经济下学生开始讨论上山还是下海,有些同学当家教、卖袜子以实现自身的价值。我总认为市场经济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自费参加了英语班、计算机班;多年来用在课外读书上的时间是考试科目的数十倍。去年8月观看国际大专辩论赛时,我作为观众现场发言,结束后中央电视台一位导演过来跟我说:“同学,学什么的?知识怎么这么丰富?”其实我所学的专业面很窄,而我所读的书却很丰富。
我们不会的东西太多
刚人大学时十分狂妄,什么校长、县长在我眼里根本不屑一顾,我是未来的主人,我是民族的希望。临近毕业才知道自己多么渺小,我也希望大学提高我的人生层次,可面对社会我真的不敢说“能”。我觉得自己不会的太多太多,对于找工作,除了一片真诚一无所有。
我有一个感觉,现在的大学生找工作,主要是不会的东西太多,而不是五艺俱全,英雄无用武之地。我们的确没有达到光彩动人的地步,让社会不用就觉得可惜。因此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大学毕业仅仅是课堂学习结束,社会课堂的进入也需要严格的“考试”,我们只是个应考者,机会往往只青睐那些头脑清醒的人。
(李敏摘编自1996年1月9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