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民性

1996-12-31 20:52杨念慈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6年2期
关键词:民风店家老者

杨念慈

故乡的民性,可以“朴、拙、古、硬”四字尽之。我走过大半个中国,论民风之淳、民俗之厚,应以故乡为最。最可贵者,是乡人们无分贫富,都有节俭朴素的美德,故乡也不乏大富大贵之家,但在衣着上都不十分考究,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们,家有良田百顷,仍是一袭布袍,大富翁和他的长工佃户,光看外表,并无显著的分别。有那在外乡读书或是做事的,一旦回归乡里,必须在数十里之外,先把身上的行头换过,你若是穿一身洋服皮鞋回家,长辈对你责骂,同辈对你讪笑,晚辈也不敢来亲近你。经过多次战乱,故乡的这种好风气并不曾遭到破坏,一直到笔者抗战胜利那年旋里省亲,仍是从前那种老样子。

“拙”并不是呆笨的意思,但由于故乡的人们大多生就一副憨厚的面孔,尤其是成年的男人,配着昂藏八尺之躯,就显得不太“伶俐”。当然,乡人们的才智不弱于任何别处的人,只是“大智若愚”,聪明不外露,在小的地方肯吃亏,有时候就被过于聪明的人看作“呆笨”了。乡人们有一个大缺点,就是拙于言词,不善表达自己,明明是一片好心,但由于说话难听,而被对方误认为恶意了。关于此点,有两个小故事,可作范例:一个外地人路过本乡,碰上大雪天气。向一位老者请问什么地方能找到旅馆,老者摇头不答。那人又向老者求宿,老者说:“你张口就找旅馆,俺当你嫌恶俺家里肮脏,容不得你这个贵客呢!”老者把客人安置在客房里,脸色冷冷地往里院去了,客人不敢再兴求食之想,就饿着肚子睡了。一会儿,老者转来,一看客人上了床,勃然大怒,骂道:“你怎的这么看不起人?当俺一顿饭也管不起你?”客人举眼一看,竟然摆下好几样菜肴,有酒有肉。大雪数日不停,老者天天酒肉招待。雪霁之日,客人不敢不告而别,留在客房里等老者出来。老者出来了,一看客人没走,怪生气地说:“怎么,你想叫俺养你一辈子么?”客人表示连日打扰,于心不安,想付给老者饭钱,老者大声嚷着:“你从哪点儿看俺像个卖饭的?”客人急忙收回钱来,向老者道谢,老者更火了:“谢啥?几顿饭也不能把俺吃穷喽!”……另一则故事也是关于外乡人的:一个旅客住“店”,吃饭的时候,为了拉拢感情,就找题目跟店家谈话:“掌柜的,店里这包子是什么馅儿?”店家说:“牛肉!”旅客吃了一嘴,品着味道,批评道:“牛肉很少啊。”店家张嘴就骂上了:“那要是一嘴咬出一个牛犊子来,不把你个杂种牴死啦?”旅客说:“掌柜的,你怎么说话这样难听?”店家说:“俺这算好的,要是俺二哥在这里,早就揍你个小舅子啦!还不早点吃饱睡觉,哪来的这些废话?出门在外,你‘烧包啥?这是在自己家里么?”“烧包”,就是“烧钱包”,指那种“有钱不花,闷着难受”的人。旅客挨了这么一顿训,可能以为是住到《水浒传》上卖人肉包子的“黑店”里来了。第二天他才知道这店几乎是不要钱的,开店只是为的“积粪”,店家节俭,也不愿意客人浪费。这两个故事都是到过我的故乡的外地朋友告诉我的,可能是真有其事。这两个故事只是说明乡人们不会甜言蜜语,话虽难听,心地是厚道的,就连那些骂人的话也只是“口头禅”,决无恶意。

“古”是守旧的意思,故乡的社会变化很小,外来的新东西不容易进得去。“硬”是故乡民性最突出的一点,软骨虫绝少。故乡民风尚武,尤其是住在乡间的人,差不多都练过几手。外地人对乡人们的坏印象之一是好打架,“一言不合,挥拳相向”的事诚然是有的,但都是以硬碰硬,并不欺侮弱小。

(关莉摘自《南人与北人》,大世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猜你喜欢
民风店家老者
Chapter 13 What is a personal legend 第十三回 什么是天命
这样耿直的店家,请给我来一打
水能“飞”起来
多彩民风
骗子被骗与小偷被偷
党风与民风形成逻辑的异同
秀才写招牌
破解方法
覃士泉:俚俗乡风入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