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圈里的怪现状

1996-08-28 03:47伊夫
中国青年 1996年2期
关键词:演艺圈影视文章

伊夫

我们无法展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那样多令人啼笑皆非、光怪陆离的奇闻怪事。但是,即使轻轻地掀开演艺圈盖头的一角,也足够你惊诧不已的了——

第一怪:谎报军情大流行

不谙内情的读者肯定不会知道,宛如天女散花般地撒向全国各地大小报刊的影视剧“开机”消息,其实十有八九是子虚乌有。造成这种虚假、混乱的原因约分四种:一、投资人希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要我答应出钱了,就先得立即给注有我赞助或投资的“消息”快发出去;二、抢题材。因为曾习惯于一窝蜂的导演,如今也开始意识到“撞车”的尴尬,所以就采用先声夺人的策略,把“茅坑”先占上;三、空手套白狼的剧组利用假“开机消息”当诱饵,吸引企业投资;四、三流导演靠谎报军情吸引大牌演员前来加盟。

比如某剧组,声称要继《北京人在纽约》后,再拍系列或续集,对媒介大胆地称“拟请陈冲、××××××等”。但远在好莱坞的陈冲压根儿就不知道北京有这么个《绿卡》剧组,当然更不可能“拟加盟”。再比如,“姜文、王姬和史可加盟欲拍中国的加里森”和“殷新回国《衣锦还乡》”这类消息早已被各报重复了千遍,但是,这不过是投资人滥用金钱而愚弄百姓、虚晃一招的把戏。

有开头而无结尾的“开机剧组”到底有多少,至今尚无完整统计。但其眼花缭乱的程度让人想起几年前满街跑的皮包公司,现在,当那众多想赚钱的生意人或“文化人”不约而同地发现拍摄影视剧是个大有可图的行当时,就不择手段地拼命挤上这列“影视快车”。急于求成的焦灼心理使他们或她们通过自欺欺人的手段来“谎报军情”。

第二怪:冲锋陷阵马前卒

不过,出于生态平衡规律,当一个记者批评某个明星或揭露某个剧组或某文化艺术公司时,很快会冒出几个冲锋陷阵、替“身心和名誉受到伤害”的明星或剧组或公司喊“冤”叫“屈”、辩解表白,甚至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同类的记者。

虽说如今公开地再为某个明星鸣不平的现象有所减少,可是委婉曲折、半遮半掩地替某个大制作的影片或“音像公司”驳斥不同观点的文章却大有燎原之势。前不久,一个唱片公司为一篇文章打官司,先出现一篇“错放一枪”的文章,其作者站在被“错放一枪”所击中的“受害公司”一方,指责、教训一番那“错放一枪”的记者后,又私下对人家表白诉苦:“我这样写那个公司还不满意呢!”

让人费解的是,那位矫正“枪法”的记者为何要以“那个公司”是否满意为准则?莫非你是“拿人钱就得为人消灾”?随着日益增多的批评文章的出现,对应的文章也派生出来了。

第三怪:“金鸡”“百花”冷清清

1995年,才刚4岁的中国电影节,还远没到“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时候,竟已经显现出未老先衰的状态。原以为可以赶上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的好时机,中国影协得搞个隆重庆典,事先的报道也夸下海口:“要组织什么什么研讨”“要设立什么什么奖项”以及“要举办什么什么观摩”……然而,直到颁奖的当天,新闻界还是

“这里黎明静悄悄”,所有活动都子虚乌有。

据悉,造成这个“节”格外惨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经费。那么,为什么堂堂一个国家级的“大节”会拉不到企业赞助呢?因为中国电影再没有昔日的魅力。

最敏感、也是最实质性的问题是:组委会把选票的具体数字做为“国家机密”一样高度保密。无疑,这实在是难以启齿的。在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里,仅有5.3万(1993年公布的数字,次年始就属于保密了)观众投票的“百花奖”,还有没有观众性呢?从1982年210万张选票滑到1993年的5.3万张,便是中国电影在观众心目中处于何种位置的最好晴雨表。

难怪有记者形容1995年的电影节是“‘金鸡鸣无力,‘百花开不艳”。

第四怪:近亲繁殖“创作室”

前不久,上海有人因一篇《影视圈的家天下》而惨遭状告,那位作者批判的准星就是瞄准演艺圈里日益昌盛的家族、裙带现象。且不论那场只因文章“影射”一下某男导演和某女演员的官司谁胜谁负,但是,那场无聊的官司使人们突然看清了弥漫在当今影视圈的“家族”烟雾。

诚然,近年来顺应市场的需求,影视界出现了一批以家庭或几个“铁哥们儿”组成的民办影视公司,这些小而精的影视制作单位,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出现,其积极意义是冲击了旧有那由国家统得过死的板块,增强了影视创作的竞争活力。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反面。近几年由于这类民办影视公司人员组成上严重的家族化、亲属化倾向,导致影视艺术创作上的严重伤害。那就是:不惜牺牲剧情本身的生活逻辑、甚至违背艺术创作规律(因为这类影视公司大都只为了赚钱),因人而异让角色适合演员,能演成什么样子算什么样子。另外,这种小作坊式的生产极容易导致思想封闭和保守。家族小圈子长期在一起,缺少与外界的艺术交流,其影视创作怎能不受扭曲?

第五怪:应运而生假导演

正如市场上的产品几乎都有赝制品一样,影视圈这个走俏的行当也存在着不少“混混”,其中尤以导演最容易被假冒。

在文化市场尚不规范的今天,人们对出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事情已经习以为常。凡有钱就能拍影视剧、就能当导演已是路人皆知的可悲事实了。于是,我们许多优秀的或颇有前途的影视从业人员,被这类冒牌的“导演”当作试验品并且最终成了牺牲品。这不仅是指演员,还包括编剧、摄影、美术和一切演职员及制片主任。

我们有许多优秀的编剧,他们曾编创过不少深受百姓欢迎或者屡屡获奖的剧本。但他们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一不留神被“混混”导演用金钱击中,就身不由己地屡约而作。当然,“屡约”并不等于就一定出残次品。但有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并不一定就能保证烧成佳肴,关健还得看这厨师是不是“二把刀”。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苏童的《妻妾成群》不是让张艺谋执导,而落在一个“混混”导演之手,此片的美名还会在国际上频频传播吗?

演员更是被动之极,本来既有灵气又有表演经验,并且在观众心目中也曾留过美好印象,但一旦不幸被伪劣假冒导演拢到麾下,他(她)就前功尽弃,彻底砸了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牌子。而那些原指望借一部长剧脱颖而出的新秀,更是如遭当头一棒、一蹶不振。

我们走进医院的时候,绝不会让一个抓药的来问诊;我们坐在教室的时候,也不会让摇铃的老头来授课;同样,我们坐在电影院里或电视机前,肯定不是为了欣赏一个有钱或有门路、但唯独没艺术才华的冒牌“导演”来随意糟蹋艺术画面。

演艺圈出现怪现状并不可怕,就像人肯定会生病一样。疾病,哪怕是大病都不必大惊小怪。可怕的是,讳疾忌医、愚而自用,耽误了自己是小,而把病菌或病毒传染给整个影视事业的话,那可就是千古罪人!

猜你喜欢
演艺圈影视文章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结界
影视风起
影视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这几位明星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