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场风暴激荡旧山河(1910-1919)

1996-08-28 03:47余杰
中国青年 1996年7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学生

余杰

中国大事记

1910年11月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南洋劝业会会场举行。

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黄大事记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新军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大总统下令:劝禁女子缠足。

1912年12月北京政府颁布的《暂行新刑律补充条例》准许男子纳妾,于是纳妾更加自由。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到北京大学正式开始执行校长职务。

1917年7月14日号称远东第一大俱乐部的上海“大世界”娱乐中心正式开业。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1919年11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认为“父母对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1911年的中国表现了一个脱了节的社会所具有的两面性的面貌。一个逐渐丧失了灵魂和精神而留存下来的社会外壳,是包不住这个新生命的。但当时被人们称呼的少年中国,对自己的特性心中无数,它又建立在无法辨别的千变万化的地区条件的基础之上,所以它也许不过是一场春梦……辛亥革命作为一次城市起义,被视为鸦片战争之后社会发生空前变化的产物,被看作是那些背弃古老的农业帝国而转向西方以寻求建立政治组织和发展经济的新技术的城市化精英人士脑力劳动的成果。

——《剑桥中国晚清史》

从辛亥到五四,中国就像废墟中的新芽,在战乱、血腥、灾荒和贫困中顽强而坚韧地生长着。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形态由古代向现代转化在政治经济层面的实现,那么五四运动则是这一转化在思想文化层面的实现。

在广州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林觉民,在《致妻诀别书》中写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有爱。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那是一个苦难的时代,那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短暂的青春如同燧石激起的火花,闪烁在历史漆黑的隧道里。这个时代,真正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青年一代,一己的幸福与千万人的幸福第一次找到了契合点。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远在海外,1911年10月12日见到报载:“武昌为革命党占领”,慨言道:“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两天之前,年轻的新军士兵熊秉坤、金兆龙率众奔向楚望台军械库时,没有想到他们敲响的是260年的清王朝乃至五千年的封建时代的丧钟。

武昌起义时革命军临时总司令蒋翊武当时年仅26岁,职位卑微,仅仅是新军正目,相当于今天的班长。然而早在1904年,他就已是华兴会的重要成员。1903年蒋翊武在湖南西路师范学堂期间,清朝官员教训学生们不可学洪(秀全)杨(秀清),而要学曾(国藩)左(宗棠),蒋当即反驳说:“洪杨,民族功臣;曾左,民族罪人!岂有攘功臣而效法罪人者乎?”1911年10月9日晚,蒋翊武与共进会领导相聚于武昌小朝街机关,起草了起义总命令,并分头送出。11点半,警察破门而入,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彭楚藩、刘尧等被捕。而蒋翊武对警官说:“我是来看热闹的,抓我做甚?”警官见他长袍短褂,年纪轻轻,像个教书先生,便胡乱将他押在花园里。蒋翊武趁机越墙逃走。历史是富于戏剧性的,就在蒋翊武逃出武昌,溯汉水西上的时候,失去指挥的革命士兵按照蒋翊武下达的命令,于10日晚发动了震撼全国的武昌起义。11日,蒋翊武听到起义的消息,立即舍舟登陆,沿汉水步行往回奔,12日回到光复的武昌,以“鄂豫招抚使”的名义往汉口前线指挥战斗。只有大革命的时代才有26岁的总司令的出现,蒋翊武成为辛亥革命时代青年的杰出代表。清帝退位、南北议和后,蒋翊武在《武昌两日记》中写道:“已死诸君已达破坏之目的者也,未死诸君则更有建设之责任焉。”然而,袁世凯背叛革命,“建设”又成为泡影。蒋翊武在湖南响应“二次革命”,临行前对父母说:“儿誓志杀贼,保障共和,否则不生还也。”他果然实现了自己的誓言,1913年9月9日,被袁世凯杀害于桂林泽门,“临刑前,着纺绸衫裤,从容立于大红毡上,宣讲革命真谛,锐不可当。”

五四运动

从辛亥到五四中间的8年,中国又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境。经过8年的酝酿与反思,1919年春天,一场与辛亥革命一样伟大的风暴再次席卷了奄奄一息的中国。

英国学者杜威在五四高潮时来到中国,他几乎目睹了五四运动的全过程。杜威很少这样热情地称赞一个异国的学生运动:“他们要以学生的身份独立采取行动。想想我们国内14岁以上的孩子,有谁思考国家的命运?而中国学生负起一个大清除的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且使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运动。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上海,一座拥有150万人口的城市,竟然为了支持1万3千个罢课的学生,举行了示威的罢市。在学生的感召下,虽然没有警察,但市民自己维持秩序,团结的责任感人人都有,甚至流氓、盗匪、地下帮会都表示要爱国。结果上海——一个犯罪率比纽约还高的大都会,罢市7天,秩序却很好,一点也没有骚乱。

16岁的梁实秋在北京清华学校参加了五四运动。他形容当时的情形“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校长乘学生晚间开会之际切断了电线,以为这一着可以迫使学生散去,想不到却激怒学生,大家点起蜡烛继续开会。清华最杰出的学生领袖罗隆基“九年清华,三赶校长”,而他压抑多年的情绪与生命力,正是在五四中找到了一个进发的机会。

五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刘廷芳在日记中写道:“我几乎突然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和气势所压倒。我感到生命在运动——一种‘新生命。这是我前些年不曾见到的。我所遇到的人,我跟他们谈的话,他们所采取的态度,他们所表示的见解,他们对当前各问题所下的判断,以及我所阅读的报纸,反映在报纸上的大众的语调,都一一显示出这种新生命。”

作为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周策纵教授在《五四运动史》中所说:“五四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个人人权和民族独立观念的迅速觉醒。它通过从思想和行动方面团结群众的办法,加速了中国循民族国家制度形态而达统一。”五四一代人,就其称呼本身就蕴含了一种光荣。无论是老师辈的胡适、鲁迅、陈独秀,还是学生辈的傅斯年、罗家伦、许德衍,他们当时都处于风华正茂的年纪,岁数大点的不到40岁,而年轻的仅20出头。因此,五四是属于青年的,青年是属于五四的。在五四运动中,青年一代第一次站在潮头,直接面对西方来风,眺望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身影。李大钊说:“禁止思想自由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思想有超越一切的力量。”五四不是一剂灵丹妙药,能立竿见影地解决所有的现实的问题;但五四埋下了思想的种子,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注定要开花结果:群众一旦被带出洞穴,就休想永久地剥夺他们享受阳光的权利。这就是五四一代给我们永恒的遗产。郑振铎的《我是少年》代表了这一代青年庄严而激昂的人生宣言:“我是少年!我是少年!/我有牺牲的精神,我有自由不可捐。/我过不惯偶像似的流年,我看不惯奴隶的苟安。/我起!我起!/我欲打破一切的权威!”

昨日时尚

民国伊始,政府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条例、公告。其中关于服制方面的文告以前很少有人关注,实际上从这些文告中最能看出时代风尚、精神面貌乃至政治经济的变迁。

民国初期留学日本的学生很多,青年女子的穿着受日本女装的影响较大,流行窄而长的高领衫袄和黑色长裙,时称“文明新装”。1911年9月6日,政府公报对学生制服作出如下规定:女学生即以常服为制服,寒季用黑色或蓝色,暑季用白色或蓝色。一校中不得同时用二色

封建时代的女服,一般长而大,装饰复杂。一衣之成,费绸逾丈,费工五六日。1910年的服装改良,“去如意头窄其腰身,缩其长度,废其珠宝饰物,领用硬料作元宝式。而放足之风适于是时,乃鞋亦更红菱而为天足式矣,于式较省便。”

在相对自由的社会氛围里,青年女性爱美的天性被激活了。在穿着上开始讲究时尚,讲究个性化,出现了不少奇装异服。姜水居士在《海上风俗大观》中描述1919年上海流行的女子服饰:至于衣服,则来自舶来,一箱甫启,经人道知,遂争相购制,未及三日,俨然衣之出矣。……衣则短不遮臀,袖大盈尺,腰细如竿,且无领,致头长如鹤。裤亦短不及膝,裤管之大,如下田农夫。胫上御长管丝袜,肤色隐隐。……今则衣服这制又为一变,裤管较前更细,长已没足,衣短及腰。”

反观男式服装,也有重大改变。男装以长袍、马褂、学生装、中山装为主。学生装实际上是西装的变种,一般不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用钮扣倌紧,不需领带、领结。衣服的正下方,左右各缀一只暗袋,左侧胸前还有一只明袋。而“中山装”则是孙中山改造英国式猎装制定的。样式为翻领对襟,立纽,前胸左右各缀方形凸袋,有软盖。“中山装”在南方尤为流行。

最流行的娱乐方式:京剧(北方地区为主)、通俗小说

最受青年喜爱的刊物:《新青年》

五四运动中影响最大的社团:北大新潮社

五四时学生自己创造的传播媒介:街头讲演

青年最崇拜的国度:法兰西

最有影响的西方思想家:卢梭

最受青年爱戴的导师:蔡元培

五四时最著名的副刊编辑:“副刊大王”孙伏园

世界大事记

1910年9月17日伦敦医生宣布,按目前的比率,40年后精神错乱的人数将超过正常人的人数。

1912年3月1日艾伯特·贝里在圣路易斯第一次从飞行的飞机中跳伞成功。

1913年10月巴拿马运河开通,大西洋与太平洋水域汇合。

1914年8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夫妇被刺,“对欧洲而言是一声雷鸣”,第一次世界大战序幕从此拉开。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1919年2月8日芝加哥医生赫里克发表第一张记录心脏功能的心电图。

1919年4月17日法国国民议会投票决定实行8小时工作制。

参考书目

《剑桥中华民国史》

《五四运动史》

《旧中国博览》

《中国妇女衣服之沿革》

《民国史纲》

《辛亥革命研究文集》

《清华八年》

《20世纪世界大事纪》

《郑振铎文集》

《中国的启蒙运动》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学生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快把我哥带走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每周评论》与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