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钊
对中国人来说,“中央意识”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东西南北中,无“中”岂能成方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不称做“中央”成何体统,首都不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一切一切的中心还能叫“首都”吗?
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中央意识”在过去的民族文化历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对于形成华夏民族独特的性格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它既是形成民族向心力,防止民族分裂、传统式微、保存统一文化形态的巨大凝聚力量,又是产生一元集权体制金字塔式整体结构的摇篮。即使在今天,它做为一种文化心理积淀仍然会不时地浮现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着影响。那么,这个特殊的文化哲学观念是从何而来的呢?《天文崇拜与文化交融》一书给出了独到而深刻的回答。
作者认为,“中央意识”来源于上古先民的北极崇拜。众星拱卫的北极天区,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一个中央神圣的具体模式,他们凭着独到的悟性,使作用于脑海中北极天区的映象转化成为所认识与体悟到的世界格局和社会秩序。于是,这秩序便制约了人的思维活动,对人产生了某种神圣的力量。因而,使人激发了北极崇拜的宗教性情感。这种情感在诸如父系家长宗法制与其它民族特性的交互作用下,便产生了宗教崇拜活动,从而形成了流贯于数千年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古老原形。
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华夏先民如此高看北方夜空这片深邃的天区呢?作者指出,产生北极崇拜最直接的原因是,当人类摆脱浑沌,理性开始启蒙的时代,这一天区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许多实用价值极高的启示与原则。
首先是时间上的启示。如何掌握季节时令的变化,是先民们在自然面前能否取得主动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据史料记载,夏代已经开始用北斗作为记时的标准星了。因为北斗距北极星较近,就像一个以北极为轴心的大指针在不停地转动。这一特点自然会引起先民们的注意。北斗围绕北极作准确周期运转,便为人们提供了日历与钟表发明前的“无字日历”与“天体摆钟”。
其次是哲学上的启示。北极在一个相对长度的年代里,看起来恒定不动,而满天的星辰“自觉”拱卫着它作永无休止的运动。人们试图解释这一自然现象,对这种玄妙幽远的宇宙本体的探索,成就了华夏民族玄学哲学意识的本体论以及其它哲学思考。
第三是政治、文化上的启示。作为一个富有理性的民族,华夏先民通过对星空的观照,悟出了群星拱北中的道理,因而对“神”与“道”的关系获得了自己的答案,于是中国的政治获得了天“赐”的最高原则。因此圣哲们有“天道恒象,人事或遵。北极足以比圣,众星足以喻臣”的古训。至于中国文化,更是历来信奉“天垂象”、“圣人则之”的信条,其理论源起大都来自古人对天所垂示的“原则”——“道”的领悟。
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决定了它对实用理性的追求,决定了它面对同样的星空,不会像克里特岛的希腊人那样悟出天父与美女的风流韵事。而是从那满天星星的运动与北极星恒定不动的鲜明对比中,必然产生符合其内在性格与经验的感悟。事实上,正是华夏民族而不是其它民族,从北天区有限空间的恒定中,悟出了无限神力与永恒秩序的存在,这对于中华文化传统是有着决定意义的。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沿袭三千年的中国文化竟大体拥戴着同一个模式,一以贯之地贯穿着同一种观念、同一个中心!在这历史事实面前,你不能不惊叹我们民族性格的执着和我们民族文化的稳定。但同时,你又不能不为由这一传统造成的我们民族巨大的文化惰情而扼腕。对此,作者尖锐地指出,这种文化惰性就像鲁迅笔下的“铁屋子”,禁锢着人的创造性,豢养着暴君和昏庸的官吏,孳生着奴性、保守与一切腐朽的顽症。由此,我们便更加理解和敬佩近百年来文化先驱们激烈地反传统的良苦用心和勇敢精神。
如何从纷繁的文化现象的乱麻中梳理出中国史前时期的先民们由对天体的崇拜而形成文化原形的历史,进而揭示出由此积淀成的中华民族的观念信仰的形态及其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作者不辞辛苦,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境界中完成了这一工作。书中详实的史料、严谨的考证和缜密的推断引人入胜。相信本书对于探讨中国文化的变革与再造会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天文崇拜与文化交融》,陈江风著,河南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九月版,6.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