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丽
华服美食,阔屋名车,更有那翦翦风里悠闲自在的倩男靓女之无尽缠绵——或许这就是你印象中的新加坡青年,它得之于近年来一部接一部的新加坡电视连续剧。
近日,新加坡著名女诗人、女作家石君带着她的第18部作品——爱情小说《我俩的晴空》抵京,记者带着许多青年的这种“新加坡印象”访问了她。这位女教育家就新加坡青年的恋爱、婚姻、家庭、择业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这第一手的材料肯定与你的想像有很大出入,请鉴照。
没有面包,爱情会从窗口飞走
面前既然摆着爱情小说,我们的谈话自然先从爱入手。屏幕上的故事让我们感到爱是不顾一切,不讲条件的,商业社会中的新加坡青年却远比此现实。浪漫需要情调,浪漫更需要面包。这一点初涉爱区即显露无遗。男女青年各有自己的尺度,恋爱之先已测得自己的爱神之箭该射向哪个高度。比如,一个响当当的女大学生目光一般不会瞄准非大学男性,对于女孩子来说,男方的学历、地位、金钱即使不比自己高出许多,起码也该平等。所以男士里有社会地位或有一技之长、有相当高学历或收入者成为女孩的“抢手货”;而对于男青年来说,则力求女人不要高出自己,这样才显男子自尊,才有面子。在这种男尊女卑观念下,能力强,收入高的女性成了颇不受欢迎的人。
由于新加坡接受西方文化比较早,西方人那种爱之自由洒脱对青年人的影响近10年已相当显现。许多青年不再视传统的爱为美的享受,到该论婚嫁的年龄不言婚嫁,这已经不是怪事。大街上,办公室,不结婚的青年比比皆是,几乎每10个人里便有三四个不婚者,尤其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女孩子更是不再把走上红地毯视为人生美事,这些女孩子大都经济独立,不想再被家庭束缚,工作之余便邀三五朋友逛街或旅行,过得真是既舒心又开心。至于老了怎么办,将来的事情就放到将来再说吧。
为了“挽救”这些青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了一个“社会促进组”专门做“红娘”,下大力气,花很多钱拉这些不婚者参与集体活动,期冀在火花四溅里有晕头转向者走上发“婚”道路。
立法奉养父母引世人笑话
婚姻观念的淡漠引来一系列家庭问题:不结婚、婚后不想生子、不愿与父母同住,更有大胆女记者在报上公开陈述自己观点:要孩子,不要丈夫!
与传统大相径庭的如此种种,终于引来了传统的不满。权力层代表李光耀资政认为:儒家讲究先要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家不齐何以治国?更莫言国家强盛。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在其260万人口中,华人占78%,其他还有马来人、印度人等。华族人口的优势多年来使华人一直当政。但近几年马来人、印度人人口在急剧递增。原因是他们不那么时尚,非常喜欢生孩子。尤其是马来人,他们的婚姻方式是招郎入赘,一个男人,一生可以娶4个太太。按每个太太生3个孩子计,一个男人一生的作为已相当可观。更可怕的是这种“可观”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如此几何级的递增方式实在了得!印度人也不例外,到目前还找不到一个自愿不婚者。种族人口递增的反差将危及华人社会的稳定。
一时间,孩子成为解决危机的根本——有孩子必有家庭,有孩子即添丁增口。为此,政府近年首先取消了只准生两个孩子的限制,目前黄口小儿都能背诵的口诀是:3个好,两个妙,生1个太少。对于响应号召生育3个孩子者,实行减少所得税,优先照顾其子女读书报名等优惠政策。
老有所养更是儒家的至上信条。用尽办法鼓励三代同堂后,把父母送往养老院的人仍不见减少,无奈政府已备立法奉养父母。虽然这一决定遭到知识层的反对(知识层人士认为为了少数几个人不奉养父母就立法,这种世界独一份的做法会让全世界人都笑话新加坡人不孝顺),但国会还是三读通过法案,估计实施就在眼前。
只要肯学都有很多路可走
时下在我们的大学校园,不恋爱者恐怕倒成了奇人怪事,而于我们想像中满目皆成双结对者的新加坡校园恋爱却并未“蔚然成风”。朦朦胧胧的时候也许更莫名其妙,当一旦进入高中升入大学,功课的压力、头脑的成熟使大多数青年人都变得以功课为重,以文凭为重,以出路为重。资本主义竞争机制下的年轻人更重现实。
他们也有理想,但理想也是乘着现实的翅膀。以前追求12345——1个妻子、两个孩子、3层住房、4个轮子的车、5位数的收入,近年出现生活新术语:F0urC——CreditCard(信用卡)、Career(职业)、Cash(现金)、Car(汽车)。也许你一直以为新加坡青年人有自己的车是稀松平常的事,其实不然。近年由于交通问题,政府一再提高汽车进口税,还制定许多限制措施,这使得一向热爱洋货的青年人备感洋车面前荆棘密布。
青年人的择业观更为现实:以舒服与多赚钱为标准。像医生、律师、文员、商场经纪等职业颇受青睐。人人勤学苦读,全为挤进白领阶层。但人分三六等,有功课好的必有功课差的,差者也不必着慌,政府会为其安排学习一技之长。只要你肯学,各种专业培训班里照样会出人才。由于人口少,一般中上工作就足以安排所有青年就业。那些低档次的工作,大都承包给国外劳动力。最乏人的是教育行业,由于男性认为教书婆婆妈妈属女性的事,故越是小学就越缺男教师。虽然近10年来,政府不断提高教师的薪水,但教师的社会地位仍提不上去。所以电视屏幕每晚都会有请你加入教育行业的诚挚言语:“在你有生之年从事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有兴趣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请到教育部拿表格。”
每年师院仍会招生不满。
毕竟同宗同族,血脉割不断的,除了同样的黄皮肤黑头发,似乎还有许多更深层的东西。石君,这位“用五千年中华文化来享受人生”的新加坡女作家,在采访行将结束时由衷地想对中国青年说几句话:把西化等同于进步实在是一种误解,这方面新加坡在建国初走了一些弯路,现在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的价值。希望中国青年不至于丢了西瓜抱了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