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文
前不久,在首都举行了高校“长虹杯”辩论大赛。以侃名世的北京人对中山大学出奇制胜地在“嘴”上赢了北京大学赞叹不已;然而,皇城根脚下也有为数不少的天之骄子,竟在版图上找不到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这所名牌学府的地理位置。
这种状况对中山大学意味着什么?我相信每一个中大人都会有自已的一套说法。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找出原因、寻找对策。中大置身于珠江三角洲这块经济热土,照理说,广东的名气也会多多少少为中大增添些知名度的。然而,这种想法乃根基于教学科研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观念。我绝不认为这一观念是错误的,但它毫无疑问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思维框架。百万人才下广东已使得中大在其势力范围内不能独领提供思路、输送人才的风骚。在铁的事实面前,已经证明仅持一种功利主义的思维取向是不能创造出中大的特色与优势的。近些年来,中大之所以与北大、复旦距离越拉越开,原因或许在此。该怎么办?我认为,中大在开放的前沿惟有真正而全面的深沉,才是比较可行的出路。
在南方要深沉起来,就必须在才富与财富的二难选择中拒绝浮躁,有一种强烈的文化生命意识。有人或许认为这不切实际。但是,广东在经过十多年的原始资本积累之后,目前已进入到一个经济与文化的互动新时代。在这种互动中,文化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在市场化的同时也更具自己的独立品格。这个新时代的到来,无疑为中大的复兴与腾飞提供了不能熟视无睹的历史契机。
中大目前的校园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中大中外优秀文化系列讲座因其浓郁的人文色彩,成为南方互动新时代中的一道文化风景。中大校庆70周年之际,一些著名学者认为中大极有必要在南方保持一种古典的形象。我认为,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经济生活中,校园中人拥有一种融开放与深沉为一体的文化心态,这是一种优势,也是自己应该守持的“根”与“本”。毫无疑问,这需要每一个中大人战胜许许多多生存的煎熬,但是在这种代价之后,必然是中大的重新崛起。
护住南方的这份古典,我们就将被人们重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