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底”和“没底”的讨论(6篇)

1995-08-22 03:33吴炎等
中国青年 1995年4期
关键词:失业体制改革

吴炎等

编人语:本刊今年第1期《我为什么心里没底》的文章发表以后,很多读者来信,纷纷要求在我们开辟的那个地盘说道说道,尽管观点不同,角度各异,,但他们对于思考的热诚,对于社会和自身认识的进步,令我们感动,令我们欣慰。以下是我们挑选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来信片断:

我们只能拿着秤杆去实现理想吗?

读了《我为什么心里没底》一文,我也想借那块地盘说道说道。如果编辑问我活得“有底没底?”我也不知怎么说。上学的时候还觉得心里有底,现在想想是一点底也没有了。我是一名技校学生,毕业半年了,属于“毕业等于失业”那类。当初报考技校时,劳动局说有指标,为上完这个学我交了几千元的学费,那钱都是我父母辛辛苦苦挣的呀。可结果,毕业时我只得到一张文凭,学校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没有分配能力,说让我们自己找工作。

当时,我只觉得自己过去太幼稚,现实欺骗了我,那张文凭对我来说有什么用?技校生到处都是,谁会把我当人才?连我自己都认为充其量只能算是劳动力。因为我学的专业是幼教,很有局限,我只好临时去代课挣一分钱是一分。那份工作实在很累,孩子多,责任大,要求高,拿钱少,累死累活地干,一个月下来还不到100块。我也太廉价了。只干了两个月,我走人了。

我只好安心待业,可心里真不是滋味,我们这群人怎么办?就这样被淘汰了吗?偶尔上街一看,发现街上小摊做买卖的人都换成了年轻面孔。一天碰到个练摊的朋友,生意挺不错,他对我说:“不练摊怎么办?我可不想饿死,这么大了总不能老向父母要吧,自己挣自己花吧!”他这样一说,我觉得直脸红,真有点佩服他。但仔细一想,又想不明白了,失业的人难道都得练摊?今天卖菜,明天卖衣帽,没准有一天钱多了,当上了老板前途无量。可这总不能是所有人的路呀,不可能每个青年人都拿着秤杆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吧,不适合做买卖怎么办?像我这样没后门,没能力做买卖的人,就只好一辈子失业?

——开滦矿区吴炎

下一刀是不是还要从我们头上开?

应该说,改革给我带来很多实惠,我上了学,温饱有余,而且还跳出了农门。现在我已经可以挣钱养活自己了,可不知为什么,在我的感觉中,反而活得不如以前潇洒,不如以前有底了。我不明白,为什么所有的改革措施都要在我们这代人头上开刀?比如,过去上大学都是统一分配,不用发愁,可我们毕业时却改成了双向选择和人才合同市场。过去在铁路上工作按年限长工资,许多比我年纪小学历低的人工资高出我几倍。后来工资制度改革了,实行职称津贴,我还是沾不上光,我们这拨人的工资还是最低的。早几年结婚也就罢了,偏偏我又响应了晚婚的号召,准备结婚那年又赶上了房改,要想住房就得掏1~2万。工作近5年,连皮带毛所得报酬不足3万,刨去吃饭穿衣所剩无几;未婚妻和我在同一单位,职称文凭与我相当;加上工资比物价长得慢,这房钱怎么筹?婚怎么结?真有种生不逢时的感觉。马上我们这里又要发布医疗改革政策了,唉……

尽管我依然相信,老百姓要想活得好就得有本事,就得干好本职工作,可我还是觉得没底,比在农村时更没底。我不知道改革的下一刀是不是还在我们头上开?更不知道这一刀能不能给我带来好运。

——甘肃武威段立中

我很穷酸但我有底

我在一所高校工作,每月薪水300多元,饿不着撑不着,有钱,但不够花,与头脑灵活的同学比该划入“穷酸”之列。可是,我心中有底,肚中有数。我并不是存心要在这活不好死不了的地方混一辈子,我也想找一份合自己口味,且能挣钞票的工作。我对目前的工作虽不满意,但仍设法干好它,哪怕是每天提前10分钟到办公室打开水,也不疏忽。尽管我知道我的付出和我实际的收入相差很远,这不合理也不公平;我还明白,泡时间,和时间较劲,不合算的是我。但我依然要在这个我不满意的地方干下去,原因很简单,我的翅膀还没长好,改革还在进行中,各种较量并没有最终现出结果。我现在最需要的是储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珍惜在这里工作的时光,多学多练。一旦我成熟了,拥有独立在社会上闯荡的实际能力,我决不再留恋大学,除非大学的改革真的合情合理。所以,我认为像我这种在饿不死也活不好的地方活着的年轻人,与其说“没底”,不如踏实下来,干自己的。自己有了资本,还怕没底吗?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刘守亮

底在自己手中

所谓“底”,我认为就是对自己未来前途的依赖基础。这个基础既包括个人,也包括社会。改革发展到今天,旧的体制正在废除,新的体制正在建立,寄托于旧体制的“底”随着旧体制的废除自然消失了。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只要你是国营企业的员工,就不用担心失业的危险,生老病死有依靠,你肯定心里有底;但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国营企业搞不好也得破产,企业员工不再像过去那样保险了,以前的那个“底”也就没有了。

其实,要是看透了,一个人把自己托付给一种体制是最没有底的。因为社会的体制属生产关系的范畴,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这种体制是要随着而变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吃大锅饭你觉得有底,因而工作懒散,效率低下,社会不能进步,其结果必然导致那种体制的解体。可以说许多人正是因为依靠了这个底而失去这个底的,也就是说今天很多人的“没底”,正源于他过去的“有底”。

真正靠得住的“底”是什么?我认为,对个人而言,就在自己手里。在于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才能,自己的劳动。

——青岛37091部队纪明盛

“没底”并不是件坏事

许多年来,我们安身立命的土地解冻了,冰块似地分裂、漂荡起来。我们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于是觉得“心里没底”。其实这主要是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心理不适应,是社会发生变化后,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没底”并不是件坏事。“没底”把我们推向开拓创新的前沿地带,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在奋斗中摸索,在竞争中生存,在纷纭中选择与自己价值相称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把握自身命运。其实,长期依靠“铁”的保险,才是危险的事情,在风平浪静的港湾永远领会不到大海的气势和内蕴。

——山东师范大学刘宜庆

“没底”要“筑底”

“没底”说得斯文点就是心态茫然不知所措,就是你面前摆着好多事,却不知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仔细想想,这也是老话题了。我们从前不是无数次地讨论过“人应该怎么样活着才有意义”吗?“没底”就是这个话题的变种。区别在于,前者偏重抽象,后者则由于和下岗、失业等一系列具体问题结合在了一起,而对我们心灵的冲击更深刻了。

“没底”就是一种危机感,是好事,是一种进步。我认为至少有三方面的好处:一是鼓励工作努力的人,可以使人更清楚地看到,如果自己不努力工作,就会有人来顶替你,你就会失业;二是能调动人的潜力,因为你只有不断进步,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三是发展的机会增多了,因为你要想摆脱危机,就必须设法冲破危机,这个过程可以衍生出很多新的机会。

“没底”可以“筑底”。筑底有宏观微观之分。宏观的筑底便是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制,如上海实行的养老保险金,失业救济金等改革。微观的筑底便是纯粹的个人努力了,这甚至可以和个人、的业余爱好结合起来,多学几样本领,多有几个专长,你的路子就会宽起来。如今很多人那种没底的感觉,也包含着对自身能力匮乏的恐惧。

“没底”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社会心理产物,我相信,最终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烟消云散的。

——上海自来水管线工程公司喻晓

猜你喜欢
失业体制改革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改革之路
失业预警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改革备忘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改革创新(二)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