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儿童手拉手

1995-08-22 03:33张庆华王志军
中国青年 1995年6期
关键词:红红手拉手小伙伴

张庆华 王志军

用我的心发现你的心,用我的火点燃你心中的火。

——作者题记

伴随着希望工程的钟声,中国城乡少年儿童开展了“手拉手”互助活动。“手拉手”互助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在城市和乡村,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以及各个民族的少年儿童之间,互相通信来交朋友,互相帮助而共同进步。

通过活动,使少年儿童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国情,但更重要的是使少年儿童通过自己的实践亲身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我们并不比城里的孩子笨,

只是我们很贫穷”

许多人都听说过一个名叫卿远香的女孩子的故事。

卿远香,陕西省镇安县应沟村人,她和母亲及不满4岁的妹妹蜗居在一个岩洞中相依为命。由于家中缺劳动力,她失学了。但她珍藏着几本课本,一有空便拿出来念。一天,听同学们讲要期末考试了。她匆匆干完活,跑到学校,在剩下的半堂课里,认认真真地答完了考卷,并在卷子的末尾写了大大的4个字:“我要上学。”

“我要上学”这4个字非常平淡。但当那些衣衫褴褛的贫困山区孩子轻轻回答时,却刺痛了每个所能听到看到感受到的人的心。那种近乎麻木的回答,除了孩子对上学读书的渴望,更是一种对改变自己命运的责任心,一种信念。

这种信念渗透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并代代承继。河北省涞源县南马庄乡皇帝沟小学只一间几十年前盖成的土坯房。在四壁茅草丛生的屋内,同时拥挤着十几个衣衫褴楼的小学1至4年级学生。打开发黄发皱的教科书,扉页上写着许多姓名,这本书已不知有多少人读过;翻开作业本,正反两面的每一个角落都再也找不到能够落笔之处……

山村孩子想读书,不是为了受苦,而想改变受苦的生活。对他们来说,读书不仅仅是识几个字,明个什么理,而更重要的是想要从书中读出对自己的信心,设想出美丽的庭院和成群的牛羊。因此,当因家贫而不得已失学时,他们的人生信念便几近枯萎;因此,当因受救助而复学时,多少孩子及其父母会久久跪在山坡上;因此,当收到来自城市的“手拉手”好朋友的来信、赠书,多少孩子会将来信和图书珍藏于柜子底层……

“手拉手”给了山村孩子一个摆脱“没有童话的日子”的一个契机。

张红红是涞源县北石佛乡人。她天生兔唇,和祖父母相依为命,生活困难。面对镜子,她总是紧闭双眼;小伙伴玩耍时,她只敢偷偷躲在一旁看。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嘴治好,但这似乎只是童话。

一个偶然的机会,天津河东区一所小学和张红红的学校建立了联谊关系。在一次联谊活动中,天津的两位校长发现了孤独地站在校门口哭泣的红红,并将她带回天津去治病。出院那天,有人送了面镜子。面对镜子,红红笑了。那一刻,人们发觉小红红是一个很漂亮的孩子。

当山村孩子久盼的读书愿望成为现实时,当那种信念真正成为一种渴望时,他们便会说出:“我们并不比城里的孩子笨,只是因为我们很贫穷。”言语里充满了对自己、对未来的信心。

河北省井陉县高海红给其小伙伴石家庄的姜伟写信:“有了你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绝不信我们山沟的穷孩子不如城市娃。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一定会有出息。”

“虽然我们少吃了零食,但

我们却懂得了什么叫珍惜。”

1991年11月,北京三里屯三小五年级的78名同学来到了河北省滦平县潭窝铺村小学“留学”。他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上课,一起跳皮筋,一起吃饼。看着山里孩子那补了又破、依然露出脚趾的鞋在眼前飞舞,看着山里孩子用手捡着饼渣,小心翼翼如同抓蝴蝶般地吃饼时的神态……再看着自己的新皮鞋,三里屯三小的同学们鼻子酸酸的,为那些山里的孩子,更为自己。

他们想起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主人公叫胡为忠,父亲不幸让汽车轧死了,家里无法维持生计,母亲劝他不要上学了。他含泪摇了摇头。为了给自己挣学费,暑假的每一天,天刚亮,他就上山去打柴。近处山上的打光了,他就到远处山上去。他双肩鼓起了一个又一个血泡,脱了一层又一层皮。

开学那天,他带着一包卖柴所得的硬币去交学费。但是数来数去,还是差0.89元。他“哇”地哭了。

三里屯三小的孩子也哭了。但是流泪并不能表达你已理解了生活的艰辛。对他们来说,生活在今天又张开了另一只手,粗糙而黯淡,如同干裂的老树皮。城里的孩子为自己能认识到生活的艰辛、为自己的成长而喜欢落泪。他们更为“手拉手”的伙伴——山里孩子每个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上山去刨药材而挣学费的行为感到骄傲。

他们说:“应该是我们谢谢你们,虽然我们少吃了零食,少玩了游戏机,但我们却懂得了什么叫珍惜。”

“如果你再来大别山,

就直接打开我家的门,像回到

自己的家一样。”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和付出。得到多少,又付出多少,两者之间并不恒等。而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仅仅因为寄出一封简单的交友信、捐赠一本自己早已读完的书,却体会到了人世间的真诚。

1994年4月,一群小记者们踏进了大别山,来采访早已拉起手的小伙伴。刚进陈公村,小记者们便愣住了。全村男女老少,身着平日里根本舍不得穿的服装,带着纯朴的微笑,早已候在道路两旁。他们当中,有年过八旬的老人,有依偎在母亲怀中的婴儿……黑压压一片,敲着欢快的锣鼓,迎接着他们的贵宾。

吃饭了。桌上放着热腾腾的白面馍,热情的主人拿起一个塞在客人的手里,却怎么也舍不得动一下自己的筷子,只是带着微笑静静地看着。该休息了,主人将小客人安排在大床上,床上铺着新床单,放着新被子。第二天经询问,才知道白面馍是这里过年才能吃到的,这白面是主人用家中唯一的鸡换来的。新床单是专门为客人准备的,主人一家在草房中过了一夜。

该分别了。黄土地,苍茫茫的天。曹晓波对北京来的小伙伴李阳送了又送,怎么也不肯回家。最后,他把一件东西塞进李阳的手中,说:“这是我家门上的钥匙,你拿着它,希望你天天想着我们,如果你再来大别山,就直接打开我家的门,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

曾江曾是一个十分自私的孩子,自己的书从来不让别人看。但在一次为太行山区贫困孩子捐书活动中,他却一人捐了148本。对他来说,那一瞬间,他感觉自己长大了,已有力量帮助别人了。过不久,他收到了一颗从远方捎来的青青的核桃。曾江真正感动了,他更欣赏自己的长大。

“我们早已不是儿童,

但‘手拉手会让人

变得更纯洁。”

天津有一位名叫苏晓蕊的女孩因患心脏病不幸去世,她的父母一直珍藏着她的衣服、文具等作为永久性纪念。但当她父母得知正在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时,便决定将晓蕊的衣物、文具捐赠给山区的贫苦孩子。他们说:“我们早已不是儿童,但‘手拉手会让我们变得更纯洁!再说我们也需要替晓蕊表达一下爱心吧,晓蕊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如果她知道自己心爱的文具和漂亮的衣服送给了山区小朋友,一定会高兴的。这恐怕是我们家长能够做的最后一件让孩子高兴的事了。”

衣物送到了涞源县桃木疙瘩村小学。当十几名曾失学的孩子及其老师了解到经过后,含泪给苏晓蕊父母捎去了一张学生集体照,说:“苏晓蕊的父母,桃木疙瘩村的孩子都是您的孩子。”

据有关资料,迄今为止,全国青少年互相通信交友已达100万对以上,约有500万封书信和近千万册图书寄到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少年朋友手中。用全国小朋友的压岁钱已建起了3所“手拉手”希望小学,第四所今年将在西藏建立。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李克强说:“‘手拉手互助活动的意义超出了少年儿童教育本身……”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少工委主任袁纯清说:“‘手拉手是开创21世纪的新的希望工程。”

(摄影张志刚)

猜你喜欢
红红手拉手小伙伴
红红在快乐的假期里
只要我们手拉手
我和我的小伙伴
我的小伙伴
“小伙伴”等十七则
手拉手
红红大苹果
等你来上色
从手拉手到心连心
致远方小伙伴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