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
一、是否存在
道德滑坡的现象?
近年来,关于“道德滑坡”的问题不断引起热烈的讨论和争论。有人认为,道德滑坡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其中一些人将这一事实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认为是市场经济造成了道德的倒退。另外的一些人则坚决否认有所谓“道德滑坡”现象存在。他们认为,那些慨叹世风不古的人是在用旧眼光看待新问题。
实际上,这个争论不难解决。尽管道德具有其时代性和历史性,但也有其永恒的一面。“偷盗是不道德的”,这样的道德价值标准,在任何时代都是可以通用的。因此,用道德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并不能掩饰今天存在道德滑坡的事实。对于这样一种事实,我们首先应当正视它,然后再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制止它继续下滑,或实现人们所说的道德重建。
二、中国人都
有挤车的嗜好?
对于目前严重存在的道德滑坡现象,有人将其归结于文化大革命对道德观念的破坏,有人将其说成是市场经济带来的附属物。我认为,当务之急并不在于为这种现象追踪到一个根本的原因,而是需要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那些具体因素或机制是什么。
为了说明我们要讨论的问题,首先应当作出两个最基本的假定。一,应当承认,绝大多数人在选择自己的行为前,是要对其将付出的代价和可能获得的收益进行计算的,只有在他认为收益可能会高于代价的时候,才会选择这种行为。二,同时也应当承认,就绝大多数人而言,由于对社会中某些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的内化,在不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情况下,是愿意做一些对他人有益的事的。这两个基本的假设尽管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应当还是适用的。
从这两个最基本的假设出发,我认为,造成当前道德滑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社会的种种制度安排使得遵从道德的行为成本过高,而违反道德的行为所需付出的代价太小。这样就加大了人们不遵从道德的可能性。
以我们社会中乘公共汽车不排队乱挤的现象为例。按经济学家的话说,这至少会造成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不公平,晚来的身强力壮者先挤上了车,而先来的老弱病残则成为挤车的牺牲者;二是不符合效率原则,蜂拥而上还不如有秩序地排队上得快。
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不排队而乱挤?这里我们所关心的还不是那些缺少公德或有挤车嗜好者。任何社会中都会有这种人的。让人感兴趣的是那些本来不愿挤车、甚至反感挤车,而最后自己也不得不挤车的人。他们为什么一面反感挤车,另一面自已又要挤车?
我们可以假设下述情形:一个不想挤车的人去上班,当他走到车站时,公共汽车来了,人们正在往上挤。这时他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盘算:我要不要也挤上去?他进行盘算的最基本根据是下一班车要多长时间能来,这期间又会有多少人等车,下次自己能否上得去。一句话,他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坐上车。我们完全可以推论,如果他盘算的结果是5分钟或10分钟后就能乘上车,他也许会等下去,但如果是要等上一两个小时,他就很可能要加入挤车的队伍。
我们如果用理论的语言来概括上述过程,就可以说,反感挤车的人之所以也加入了挤车行列,是因为排队的成本或代价太高。换言之,挤车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中国人都有挤车的嗜好,而是排队的成本太大。由此推知,一件符合社会公德的事情,或一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成本如果太大,就会鼓励与之相悖的行为。
三、遵守道德、见义勇为
都是有成本的
社会生活中,不仅挤车是如此。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社会在为缺少见义勇为的英雄、为世风日下而痛心疾首。然而,却很少有人去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无论是见义勇为,还是对道德的遵守,都不是没有成本的。当人们付出这样的成本时,他也就面对着这样一种窘境:他实际是在生产一种公共物品,这种公共物品就是坏人受到惩罚,正义得到伸张,社会秩序得到维护。社会秩序好转这种公共物品是可以使每个人受惠的,即每个人都是这种公共物品的消费者,而其他的消费者都不用为此支付成本。为这种公共物品的生产支付成本的,只是那个或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对于这个见义勇为的英雄来说,其成本与收益到底如何?如果在代价与收益的理性选择中找不到这样做的根据,就必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几乎每个人都希望社会秩序处于良好状态,但却很少有人愿意为此付出较大的代价。
然而,人并不是一个完全的以利益来进行计算的理性主义者,他还有人性的冲动在发挥着作用。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在人们疾呼世风日下的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相当一些愿意向别人提供帮助的人。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在绝大多数这样的人中,其帮助别人的行为是以不付出太大的代价为条件的。如果在一件小事上帮助别人也要常常面临生死的考验,人们就会放弃对人的这种帮助。你可以说,这样的人是好人,但他没有像舍已救人的英雄那样高尚。而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却就是处于这种状态。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社会中,如何使那些愿意帮助别人的人,那些愿意遵守社会公德的人,那些有见义勇为冲动的人,不至于为自己的善行付出太大的代价。而这个条件是需要社会来创造的。如果社会不能提供这种条件,即使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几个足以感动人的英雄,但它无法使大多数人都跟着这样做。其实,现在之所以会出现冷漠的现象、缺少见义勇为的英雄,也是人们经历了许多教训的结果。如果缺少基本的秩序保证,一个人因为揭露一个小偷的盗窃行为就可能受到小偷的殴打,甚至意味着生命危险,受了伤还无处报销医疗费,那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在经历了许多这样的事之后,人们再面临类似的事情,就会形成一种预期:不能出面干预,出面干预代价太大。
四、道德有赖于
公平和正义的支撑
在建设市场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需要重建道德,这已在相当多的人们中间形成了共识。但问题是,如何才能实现道德的重建。近年来,对重建道德已有了许多建议,但往往效果不彰,原因就在于并没有解决重建道德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一个社会中人们的道德处于何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为此所作的制度安排。因此,重建道德,首先还不在于宣传和号召,而在于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最首要的,是要减少遵从道德的行为的代价和成本。更通俗地说,不能使遵从道德者总是成为事实上的吃亏者。这就需要社会的制度安排能够保障最起码的公平和正义。当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被破坏的时候,道德便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在公平与正义能够基本上得到维护的时候,道德的力量也会强大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有赖于体现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支撑。道德本身是无力单打独斗的。
其次是不能使违反道德的行为有利可图。当违反道德的行为往往能够带来利益的时候,就会产生有害的误导。在过去几十年中形成的说假话的习惯,就是类似误导的产物。由于说假话可以升官提干,必然会造成一种示范效应。因此,必须通过社会的制度安排,使不遵从道德者不但不能受益,而且还要真正地吃亏。
只有这样,道德的重建才会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