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小天地

1995-01-01 03:10玛丽·波特孙建中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5年8期
关键词:小天地屋子杰夫

〔美〕玛丽·波特 孙建中

透过我卧室的墙壁,清清楚楚地传来嘈杂声。一会儿是拖来拖去的声音,一会儿是嘎噔嘎噔的撞击声,一会儿是咚咚咚的重击声,一会儿是拉得长长的尖利的刮擦声。“约翰,你又在倒腾家具啦?”我喊道。隔着墙壁,传来他闷声闷气的回答“对!”但是墙壁并没有过滤掉他话音里的激动。

对他的这些心血来潮的重新布置我并不感到烦乱,只是对他如此频繁地倒腾感到好笑。我还记得我13岁时——和他现在一样大的时候,自己的那些感觉——身体上,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惊人的、迅速的变化,想通过衣着、发式、以及房间的布置和装饰来塑造和重新塑造自我的那种需求。

就在这些闷声闷气、叮叮咚咚的撞击声中,我记起了约翰是多么向往着一个自己拥有的小天地。两年前,当时他跟弟弟罗伯特同住一间屋子。他把我拉到一边对我说:“妈妈,求求你,我一个人住间屋子好吗?我可以用杰夫的房间,他不会在意的。”

的确,杰夫在那一年的6月份就已大学毕业,飞离了这个鸟窝。但是,如果猛地一下抽掉他曾经在其中成长和度过许多时光的栖息之处,他会不在意吗?他会不会觉得家里人不要他了,不许他再踏家门了呢?

还有,除了他的感情以外,我就不会在意吗?在我们只有杰夫这一个孩子的许多年里,那间屋子在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啊!在这间屋子里,我教他认字读书,我们用积木堆出建筑上的奇迹,安放很精巧的书桌。就在这里,杰夫修改过他的一幅幅美术作品,为申请上大学煞费苦心;就在这里,我给他讲过上千个故事;就在这里,我们交谈过上千次。

尽管我们亲密无间,这样一个时刻终于还是来到了:杰夫需要在我们之间隔一扇门,需要一个他自己的成长空间。晚饭后,那间卧室的门多数时候都是关着的。这扇关闭的门后面总是闷声闷气地传来收音机的声音或是他在他那台旧打字机上敲出马拉松式的长信时咯嗒咯嗒的响声。

我明白,杰夫从没给我讲过的各种各样的念头和看法都在这些给朋友的信里面。他的生活正在朝着与他的家和家人毫不相干的领域扩展。对他的事,我再也不能——或者说再也不应该什么都知道了。

作为责任心很强的父母,我们努力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可是一旦他们有了独立性,当你站在关闭的门外边看着光秃秃的门板时,心里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安。

果然,杰夫很爽快地就同意让约翰住他的房间。“当然可以,”他说,“我占着那间屋子不放就太自私了。”然后他的声音柔和下来:“妈妈,我不会再住在家里了——这一点我想你会明白的。”他的眼镜后面,双眼闪烁着这些年来我们之间一直都传递着的爱的光泽。这时我们之间没有关上的门了,因为它们突然一下子都重新打开了。

接着,约翰和我马上就忙起清理那间屋子里的柜子和抽屉来,把杰夫撂在家里不用的东西都处理掉:剧场节目单、快照、枯萎了的钮扣花、曾经让我得意的心里一阵阵乱跳的学习成绩报告单、还有一叠小学二年级学生送的手工制作的感谢卡,上面写着杰夫给他们义务教过西班牙语。

突然,就在上下翻腾的忙乱之中,我一下子哽咽住了。

在一大堆各种各样的画稿之中,有一幅用铅笔画的杰夫的小猎兔犬——T-鸟正蜷缩着身子睡觉的画。那条狗已经死了好些年了。杰夫的描绘是如此的生动逼真,不禁使我觉得那条可爱的狗那滑溜溜、热乎乎的耳朵似乎还伸手可及。就在那个房间里,四面都堆着杰夫的旧物,.我觉得几乎可以触摸到那个小男孩子,虽然我自己也明白他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我们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至少可以说我们这么做了。养育儿女实际上就是一个逐步撒手放飞的过程。小的时候,他先会走,后会跑,再会骑自行车;接着他为初恋而痛苦,这种痛苦是我们无法拂去的;然后他就会开车了,我们都睡着了他才回家,即使在梦中我们都留意听着他的马达换低速档的声音。

我环顾着我四周的房间,在我的心底里我已松开了手。正如杰夫所说,抓住不放是自私的,现在,该轮到约翰了,他两眼闪烁着独立自主的希望之光,抱着自己的东西,用肩膀顶开门,然后消失在门背后。

又到了开始撒手、放手的时候了。

(廖洋摘自《中国翻译》1995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小天地屋子杰夫
出走的屋子不孤单
楼上的和楼下的
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为身边人的成长埋单
山节藻棁
迷宫小天地
迷宫小天地
静与净
迷宫小天地
迷宫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