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道鹏
常言道乐者长寿。“乐”是放松精神,调整生活节奏,驱逐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灵丹妙药。然而,这“乐”何处可寻幻?大千世界,对于读书人来说,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这斗大居室。二十余年来。我在这斗室里,读的是同道们才能读懂的枯燥书刊,写的是同行们才愿看的干瘪文章,是苦是乐,个中滋味,自不必细说。前几年气功热风靡全球,我就在书屋里盘腿静坐,修身养性。无奈是悟性太低,“面壁十年”仍破不了“小周天”,只好作罢。据说练书法如同练功,于是我反复临摹颜体柳书,然而,怎么也改不了我的“毛氏体”。后想起郑板桥老先生练书法的故事才茅塞顿开。板桥睡觉时用手指在夫人背上练字,夫人不胜其烦,讥讽曰:“人各有体,汝为何不练你的体?”语出平常,先生却大受启发,从此另辟新径,得以诗书画独成一体。是的,文如其声,字如其人,同事们一见我的字,就知是出自我的手笔,有何不好?何须改头换面呢?
然而,追求精神上的快乐是人的天性。一日,我在大街上徜徉,走进一家书店,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看到一本久违了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即刻映入眼帘。这是自己儿时跟着大孩子们唱熟的一本启蒙读物。新中国成立后我才上学,自然读不到这本书。我买回后用乡音象儿时一样念唱,三字一句。抑扬顿挫,饶有趣味。幼时只念其音,不解其意,把“苟不教,性乃迁”读成“狗不叫,奶奶牵”,令人忍俊不禁。当我读到“玉不琢。不成器”,“幼不学,老何为”时,耳际响起了家父的教诲。读着读着,我恍惚回到了孩提时代,光阴倒流,血脉畅通,顿觉年轻不少。
第一次尝到重读少年书的乐趣后,我又去买来一本《幼读古诗词二百首》,其中不少篇章也是我少年读过的。人到中年,阅历已深,重读这些朗朗上日、格调清新的古诗词,有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感。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文字浅显,语言朴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小时候我对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感触最深。如今读它,则感到前两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撞击心扉,一股乡情、乡恋涌上心头。心里甜甜蜜蜜,凄凄婉婉,至此我才喟叹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中年人喜争强好胜,工作责任心强,周围关系复杂,易致心理失衡。读读少年书你会感到闲适、安然、从容、恬淡。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一首写景抒怀绝唱。我重读它,写下了如下一段弦外之音:人生如一叶轻舟。朝发“白帝”,暮达“江陵”。在生活中的江河中飘过,虽是历尽“千里”,却似“一日”之还。那“两岸猿声”不绝于耳,犹如你周围的溢美声、颂扬声、贬斥声、嘲弄声,猿声不住,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猿声嘈杂,真假难辨,善恶难分。驾舟的人儿啊,对此不可不听,但千万不必驻足细听,须知你前进路上有激浪、有暗礁、有险滩。你最重要的不在于倾听猿儿们啼什么,而是牢牢把握住航向,认认真真地驾驭着你的轻舟。这正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有一次,我和几位朋友到茶楼“侃大山”,点菜时苦于囊中羞涩,自然是慎之又慎。再看看四周邻座,虽是言行粗俗,却能一掷千金。几位满腹经纶的朋友又要说些诸如“缝肚皮的不如缝扣子的;开颅的不如剃头的”牢骚话。我则想起小学时读过的一首唐诗(蚕妇>,诗曰:“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我对朋友们吟颂后说:“我将此诗略加改动如何?今日入酒店,无须泪满巾,肆意挥金者,不是读书人!”大家夸我改得好,格调高雅,不带牢骚感。我说,此情此景,古今有之,将仍有之,读书人要安贫乐道。禁得起两袖清风。他有家财万贯,你有学富五车,又何须大鸣不平。于是我们又大嚼其经济饭菜,只觉得又香又甜。
我从孩子们的书架上,找到我青少年时代读过的书籍,从古代的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岳飞读到现代的郭沫若、茅盾、朱自清、冰心、鲁迅等等,我都百读不厌,爱不释手。特别是读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更觉心潮激荡,乐不可收。
我体会到重读少年书好处有三:一、少年读物有的是教科书,有的是老师推荐阅读的书籍,其内容健康,风格各异,语言生动朴实。特别是名篇佳作,重新阅读,反复品味,能陶冶情操,愉悦心身,乐在其中。二、重读少年书,你青少年生活的情景就会浮现在眼前,你会沉浸在快乐与幸福的回忆之中,会有一种返朴归真、重返少年之感。童心真纯,童心难泯,你会用童心重新审视你周围的一切,做到与人为善,与世无争,既无防人之意,更无害人之心,心胸得以豁达、坦然。三、时光流逝,少年相去甚远,重读少年书,似曾相识,温故知新,借以寄托情怀,聊以自慰。
紧张工作之余,读读你曾熟读过的少年书,你会忘记诸多的忧愁与烦恼,心情舒畅,乐也陶陶。我庆幸自己在书斋里找到了“乐”,读者诸君,你是否可以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