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 武
两千多年前,鲁哀公曾请教孔子说:“读书人能够长寿吗?”(“有智者寿乎?”)
孔子肯定地回答道;“是的。”(“然。”)
一千多年前,后魏的道武帝也曾问过博士李先:“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入神智?”
李先马上回答说:“莫若书籍。”
读书,不但是切实有效的求知之路,而且是积极有益的养生之道。古今中外许多长命高寿的读书人(包括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等)都用自己的实践和理论证明;开卷有益。这益,主要是益在人们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先说读书有益生理健康,
李时珍说;“脑为元神之府。”大脑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司令部。我国的中医历来十分重视大脑在生理上的作用。脑神的健康与否,关系到人的整个机体。如果脑神毛病百出,逐渐衰退,就有可能导致外在肢节运动的障碍和内在脏腑协调作用的紊乱,容易引起各种病患,健脑全神,是健康长寿的根本,而读书,则是保持人脑智能旺达,延缓大脑老化的有效途径。我国已愈古稀的作家孙犁说:“勤读书,不但可以丰富学识,而且能够使大脑保持清醒灵活。有的人年岁一大就不再读书,结果头脑很快就迟钝糊涂了。”他自己读书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令人叹服。
读书是一种脑力活动,每当人们在闭门锁户或夜深更静之时,双手捧着书,两眼盯着字,外无车马喧,内无人声嚣,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无竞无争”“以安以宁”(孙犁《书箴》),大脑便进入了“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的清雅宁静的境界。在这种虚极静笃、息心宁神的状态下,人脑的思维机能和精神意识“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庄子·刻意》),它促使人达到被历代养生家奉为延年益寿的圭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人在静中读书时,心情平和精神欢愉,体外不劳形于事,脑内无杂念之扰,中枢神经系统松弛,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枢的调节协调和谐,身体内各种激素的分泌互相平衡,各种机能的运动十分活跃,新陈代谢旺盛,内脏功能良好。这时,其体内精气就会内持而不耗散,从而使得外邪无可乘之机,病患无立脚之地。美国有位博士把读书等心智活动作为养生防疾、健身壮脑的秘诀,美誉为“精神上的跑步”。
再说读书有益心理健康,
“心为己帝,耳目为辅相,四肢为诸侯。”(《皮日休文集·六箴序》)心是一个人的皇帝,耳目好比宰相,手脚犹如诸侯。此喻告诫人们:要想有个强健的身体,关键在于养心。养心即调摄精神,也就是调节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变化。七情是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并不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续,或沉重的情志刺激,才能影响人体的心理机能,使脏腑气血功能压抑,诱使多种病灶缠身。读书能增添人的情趣,丰富人的情感,稳定人的情绪,激励人的情操,净化人的情爱,使人的心理王国经常处于平衡、美好的状态。英国散文家斯蒂尔有段名言:“读书之于心灵犹如体育之于身体,”体育保持、加强、增进着健康,读书则焕发、培养和坚定着德行(亦即心灵的健康)。”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生前在谈到宋朝黄庭坚所说的“人不读书则尘俗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时,认为这是充满养生哲理的妙言,侯老说,因为书籍是人类智慧积存的地方,充满着真知灼见和盎然情趣,埋首其间,不知不觉受其熏染,境界既高,心胸亦广,脸上自然流露出一股清醇豪爽之气,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妙语如珠,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气顺了,心爽了,自身就会感到异乎寻常的轻松愉快,相反,人不读书,难免孤陋寡闻,小肚鸡肠,或陷身于世间俗物,或困扰于名僵利锁,这都不是形体锻炼能解决的,这些不良心理因素都不利于健康,会使人早衰。久之气郁,“气火攻心”。故而侯宝林说:“在商品化社会一定要多读书,心平气和然后将体育锻炼自然融合于一。”此话是养生的经验之谈。另外,著名学者、散文家林非先生,在他的《读书心态录》一书中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超然的、崇尚心灵健全和精神发展的关于阅读的哲学,他说:“我所读过的绝大部分的书籍,确实都是给了我不少益处的,因此我脑海中这个朦胧和缥缈的理想国,版图就变得愈来愈大,景观也就变得愈来愈美好了。”的确,林非先生之所以,能够做到豁观广达,性情开朗,超然自怡,保持精神的康健和思路的敏捷,不仅得益于性格天赋,而且源于思考性、感受性的阅读构成的氛围,人们为了身体的健康,要摄入蛋白质等营养物,同样道理,读书则是保持精神健康、促进心智发展的维他命。
《庄子·大宗师篇》说:“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意思是说,能够尽其应该享受的年寿,而不致半路上短寿促命的,是那些读书多而知识丰富的人。此话虽有绝对之嫌,但却明确地表明了读书有益养生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