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课堂:庭院深深深几许

1994-08-24 06:03李耀珠
中国青年 1994年4期
关键词:异性纸条少女

李耀珠

“做一个少女真难!”

确实,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闭锁期的少女面临着许多羞于启齿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难免感觉无所适从。

为了解答少女的困惑与迷茫,帮助少女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京伦家庭科学中心于1993年7月和1994年1月先后在北京陈经伦中学、二十五中学、关东店中学举办了4期旨在对少女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少女课堂”。“少女课堂”主要由婚姻家庭专家、心理学家、青少年问题研究人员及一些报刊的青年编辑、记者主持,已有600多名13岁~15岁的女中学生和数十名学生家长接受了培训。

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人生教育的特殊课堂,“少女课堂”的出现,备受社会的关注和赞誉。《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北京晚报》《中国人口报》《中国社会报》等大众传媒都作了报道。但是,这些报道大多属于简短的消息,“少女课堂”对于关心它的广大读者来说,仍然还是庭院深深。

课前课上,老师收到了大量纸条。少女们问得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如何与异性同学相处。她们最大的苦恼是无法接受父母特别是母亲不信任的“关心”。

“我来例假两年多了。每次来前,总是心烦意乱,连书都看不进。老师,这是怎么回事?”

……在“少女课堂”课前课上收到的几百张纸条中,自然不乏这类青春期的生理疑问。这些疑问正是主办者们期望听到并准备解答的。但是,这样的疑问并不如想像的那样多。有人分析认为,这可能与女孩子们一般都能从母亲那里得到生理问题上的指导有关。

少女们问得比较集中的问题,或者说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如何与异性同学相处——

“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想知道少男少女之间是怎么回事。最不愿向别人说但又很苦闷的事是有个男生说喜欢你,你想拒绝又不知怎么办才好。”

“我最大的困惑是:男女同学之间是不是真的没有纯洁的友谊?”

“我对班上一位男生有好感,但自己没有处理办法,想和父母谈又怕挨骂。我现在的想法是,和谁谈也不能和大人谈。”

“在异性面前,我总有点不自然。有时候也想大大方方,就是做不到。”

……

这几张纸条是众多纸条的内容的缩写。它们发出的是多数少女平常想喊又喊不出的声音。这些声音既是少女们在经受着剧烈的心理困扰的明证,同时也说明她们的心理困扰并不像生理问题一样容易从母亲那里得到必需的帮助。

是母亲们不关心自己的女儿吗?不是!

“我不喜欢妈妈不停地唠叨,她总觉得我还小,但我其实已有了自己的想法。”

“有时男女同学到家里聊天、问作业、借书,家长老大不高兴,人走后还问这问那,特别紧张。”

“我的日记和信,他们想方设法得看一看,打来的电话要听一听,生怕我逃出了他们的手掌心似的。”

“爸爸妈妈像个探险家,总想找出我心中的秘密,真是太可笑,太可怕了。”“

如果有男生往家里来电话,妈妈不让接,还得挨顿说。我该怎么办?”

“在妈妈的眼里,班里的男同学都不是好东西。”

……

从这些对妈妈的“数落”看来,母亲们其实是很关心女儿的,只是关心的方式方法太让人接受不了。正是这种让人接受不了的“关心”实际上造成了父母与少女的隔膜——这对于那些自以为以百分之百的爱心爱着孩子的父母来说,确实有些残酷,但正因为如此,父母们更应该深思。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只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也许有一天我飞上了青天,才发现自己从此无依无靠。”这首小诗,写尽了少女们对“自我”的关注和无奈。

在父母不信任的“关心”包围中,少女们对沟通与父母的情感又渴望又惧怕。

“我和妈妈之间总像有一道墙,可妈妈却总认为母女之间沟通得很好。她哪里知道我心里有多少话没说出来,我没有勇气坐下来和妈妈面对面地谈话。”

“和父母没啥好说的,总觉得彼此无话可说。有时候也想和他们平等交谈,可他们永远都高高在上。”……

由于和父母沟通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少女们在与父母的相处中便十分敏感和谨慎,生怕有什么言行在父母那里落下把柄,引起“风波”。这种疏远、躲避父母的意识,使她们的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带有相似的消极性——

日记到处藏对父母的不信任,导致她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包裹了再包裹。好多纸条承认,她们要写两三本日记,一本应付父母的检查,一本写给自己,有的还要写一本应付老师。

房门紧紧闭对父母简单粗暴的“管”“卡”“压”教育方式采取抵触、逆反态度。大吵大闹或挨打受骂后往往把房门一关就不肯露面。

饭桌不开口不想让父母把握自己的心思又相信言多必失,她们在饭桌上较少说话,看电视也不发议论。

不愿同外出兴趣与父母不同,长辈又无事不管。于是,她们宁可关起门来埋头于作业堆,也不愿和父母一道外出去重复体验“没劲”。

笔者曾在几所学校作过调查,85~90%的少女承认,她们基本上和母亲不能沟通。在一所学校收到的180张纸条中,只有3人认为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融洽。

当少女们无奈地向父母关闭上心门后,渴望情感交流的内在冲动迫使她们将这扇门半开半掩地向着同龄人开放。她们一方面觉得“有些事跟同学谈来得方便”,“遇到烦心事与朋友说说,心里能痛快一点”。另一方面又担心碰到“漏勺”,“漏勺们听完到处传播,弄得人很难堪”。

就在这扇向着同龄人半开半掩的心门后面,少女们的内心深处郁积着排遣不开的烦闷和孤独感。

“我时常感到烦闷,动不动就大发脾气,也想交一些男朋友,可又怕在早恋,我又不想和父母谈,可是没人为我解答这一切。”

“我不记日记,因为抽屉没锁,妈妈常翻我的抽屉书包。同学来家聊天,妈妈一会儿进来一趟听我们谈话。同学都说我爸爸妈妈很不信任我。我心里很烦,感到很孤独。”

“周围要好的同学留着心眼,使我感到交朋友是一种负担。我害怕面对她们。”“我总想自己一个人出去散散心,却又没地方去,不能静下心来读书,真想大哭一场。”

……

少女们内心的苦闷和孤独就是这样强烈!她们渴望着父母和老师能为她们提供良性的交流环境,社会能为她们找到正当的宣泄渠道。

“少女课堂”从青春期少女的共性问题出

发,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和讨论。女

孩子们说:听了3天课,长了好几岁!

“到了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奇心,产生了解和交往的愿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并不是罪恶,也不必感到羞耻。要知道,这仅仅是对异性的好奇心和好感而已,与‘爱还有千里之遥。”这是婚姻家庭问题专家陈一筠女士讲解青春期性心理时的一个片断。

“少女课堂”的每一讲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都能切中女孩子们的心思。《让我猜猜你的秘密》《我们不要回避这个字眼——性》《如果有一双眼睛在注视你——少男少女如何交往》《父母、老师:人生的良师益友——如何处理代际关系》《社会——通向人生的大课堂》——这些经过精心拟订、令人耳目一新的专题,让人一看题目就激发起想听的愿望,加上老师们在讲解时都是像陈一筠女士一样不是说教,而是谈心,自然能让人听得津津有味。而且,“少女课堂”还允许在课上随时递条提问,要求老师对话答疑,这就使得课堂内容既丰富多彩又能真正对少女们有实际的帮助。

现在,600多名少女已经走出了“少女课堂”,她们中的许多人打电话和

写信表示,“少女课堂”使她们受益非浅——

“怀着好奇走进少女课堂,听了专家阿姨对女孩进入青春期一系列变化的讲解,一下子使我踏实了许多,她们讲的都是我心里想的,她们猜透了我的心。”

“这些课外课对我帮助很大。生理一课使我明白了有时困惑的事,我强烈的好奇心淡了,以致不必再去寻找某些歪渠道去了解去弄懂了。心理一课使我懂了自身很多心理变化是正常现象,从而不必再无谓地烦恼。例如,我开始去注意男生的时候,担心自己是学坏了。现在我明白了这是自然产生的心理现象,并知道如何与男生正常交往了。”

“在少女课堂这几天,我的感觉可以说是听了3天课,长了好几岁!”

一位与女儿一道来听讲的妈妈说:“请几天假来听这课,值!原以为教育孩子自己全懂,听课后感觉需要重新了解孩子。”

北京25中学德育部主任史启超老师说:“处于性觉醒时期的中学生,很难分清是非,有时好奇就可引发性犯罪,性教育非常必要。但我们教师又不便讲这些,所以,少女课堂是对学校教育的一个补充。”

面对如潮的好评,“少女课堂”的主办者们欣慰之余仍保持着难得的冷静。她们表示,“少女课堂”不过只是社会组织对少女进行青春期教育的一种尝试,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她们将克服各种困难,继续把“少女课堂”办下去!

猜你喜欢
异性纸条少女
两张纸条儿(上)
纸条大侦探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异性组
五张纸条
异性齿轮大赏
一击即中
承认吧,这就是暑假在家的你
当这届90后老了
我的少女心一击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