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少男少女的自我评说

1994-08-24 06:03段跃建梅
中国青年 1994年6期
关键词:歹徒中学生道德

段跃 建梅

“经常考虑道德问题吗?”

“很少。”

“功课太紧,顾不上想。”

“道德是生活中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它在人的心里,还用特意去琢磨、考虑吗?”

这是我们在座谈会上和几位中学生的对话。

近几个月来,我们不断地听到或看到各种传媒对当前中学生道德状况评头品足,滑坡论、进步说、太糟糕、很现代……不过,这大都是社会的评论,是大人们的看法,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中学生自己怎么说,他们究竟怎么样评价自己?怎么样理解道德?怎样评价社会的道德状况?这些带有诱惑力的疑问使我们忽略了北方春天干燥的风沙,也忽略了骑自行车横穿京城的辛劳。我们走访了北京市的5所中学,共接触50余名学生。我们感到兴奋,不虚此行:少男少女们在讨论道德话题时的唇枪舌剑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新鲜、庞杂而又生机勃勃的道德世界。

“社会把我们说成什么,

我们就该是什么?”

“中学生看自己,总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在常鸣同学看来,“中学生的确有些道德不好的表现,比如,没人爱做值日,碰到老师不问好,同学之间不真诚,甚至有人说话带脏字。”而李艳华同学则认为:“中学生的道德下降是表面的。不能说提高,至少没有降低。中学生仍是学雷锋的主力军。”“不能用大人的标准来评价我们中学生,”李潮讯同学更加理直气壮地说。

——“现在没有革命战争时期那种环境和机会来考验我们的革命道德,就不能说我们没有革命道德。”

——“我们生活的社会没有像前辈那样的苦难。没吃过苦,怎么能说我们不能吃苦?”

——“父母对我们老是不放心,什么都想扶一把,怎么能说我们生存能力差?比如,打工,父母认为会影响学习,不让做;而自己认为不会影响学习,能做。再比如,我们认为自己能应付外面的世界,想放开一下自己,不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却这也危险,那也复杂,就是不让我们独自去外面闯。”

——“孩子没有按父母的价值观选择生活道路,就不能说孩子没出息。比如,选择职业时,父母替孩子想得很多,很远:上重点中学,上大学,攻博士,总之,一条路,再上,再上。而我们自己却认为上职高也不错,也可学专业。”“况且,以后职业选择是凭能力,而不是看文凭。父母却认为我们的选择是没出息。再说,学习好的同学不一定品德好。有些重点中学,同学之间除了纯粹的学习竞争,什么也没有。”

——“父母不让干活,不能说我们懒。中学生懒完全是父母娇惯的过错。我本来很想干点家务活,比如洗衣、扫地、烧饭等,但父母总不相信孩子能干好,不给机会。比如我妈妈吧,我刚擦完桌子、扫完地,她还要重干一遍,总觉得我没擦干净,没扫彻底。既然这样,我就不干了,何必徒劳呢?”

谈话给我们的第一个强烈感觉是,今天,中学生们对道德的看法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意志;不是过分谦卑、掩饰或否定自己,而是比较客观、理直气壮地肯定自己。这是当代中学生鲜明的个性特点。在我们接触的50名中学生中,7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平在80~85分之间,15%的同学给自己打90~95分,还有4%的同学认为自己够100分,而认为自己勉强是个道德的人,给自己打60分的也占4%。

这些朝气蓬勃的可爱的少年在肯定自己时的咄咄逼人的气势,使我们不得不相信那条真理: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他们的。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代替他们去生活,而他们却必然要接替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怕孩子摔伤,就不让孩子学走路;即使摔伤了,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给他包扎一下伤处,然后转移他的注意力,最终还是要让他自己去忍耐伤痛,学会坚强。其实,热爱自己的孩子称不上是一种德性,它只是人的一种本性,一种本能。而教育孩子则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因为它首先要求我们克制自己怜爱孩子的本能冲动。

当然,我们以为,中学生自己是否也该想一想,在这当中,自己是否也有很多本能冲动?是否也该学会理智呢?

“要管别人瓦上霜,

先扫自家门前雪”

有位同学说,不能说自我意识强就是什么,不能说考虑自己的正当利益就叫什么。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该区分清楚。”

在这些看上去单纯活泼的少男少女眼中,道德是很复杂的,它包含着很多层意思。比如,我们在座谈时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今天不是某同学值日,他却抢着替别人擦黑板,应该怎样评价这个同学的行为?50名同学的答案竟是各有不同,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人认为这个行为表明某同学品德高尚。

李艳华同学认为,“擦黑板,既然有值日制度,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抢着擦黑板的同学可能有以下几种动机:一是值日生病了或有别的事,的确没人擦;二是有意做给教师看;第三种情况是这位同学心理受到某些刺激或特别高兴,或特别生气;第四种情况是这位同学的行为其实只是出于习惯,无意识,没有任何别的动机。同学们争先恐后分析着。有位同学更是强调:“即使值日生有事,也不用这位同学去擦,还有生活委员呢,他是干什么的?”还有位同学则指出:“班级是大家的,每个同学都是班里的主人,都有义务为其服务。首先,做值日是职责,值日生应该做好这些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才能去做别的事。其次,如果换成我,我认为自己要做的只是提醒值日生,而不是去代替他干。”

这些通常被认为幼稚的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异常成熟的分析态度给了我们当头一棒!他们用一种成年人也不一定具有的理性告诉我们:

一、现代人最重要的是按规则生活,各尽其职。“每个人首先应该管好自己的事,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他们看来,首先是应尽的职责,其次才是职责以外的事。比如,遇见歹徒持刀抢劫,8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职责不是直接与歹徒硬拼,而是及时报警或去家委会等起实际作用的地方找人,或留意取得有关物证配合警察破案。“因为我是一个公民”。“因为我有正常人应具备的良知”。而直接与歹徒搏斗则是警察的职责。我上去搏斗往往只是一种“徒劳牺牲”,“白送一条命”,因为这种职责以外的事情并不是我们不想做,而是我不能够胜任。勇敢地去与歹徒搏斗固然是高尚的,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道德的。

二、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懂得怎样对他人负责;只有懂得自重自爱的人,才知道如何尊重爱护他人。阎超同学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总的看虽然是不好的,但也有道理,因为你自己也是一个生灵,也需要关照。正如三毛说的,“当你全心全意奉献给他人时,那么你等于虐待一个生灵:你自己。”那种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具体情况,个人的正当利益的纯粹的牺牲,绝对不能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要求。”李京平同学则从另一方面理解,认为,“你关照别人,别人也关照你。大家相互关照,相互服务。”

同学们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应当说他们将分内和分外、自私和维护个人正当利益区分清楚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我们是否还应更进一步呢?比如分内外的界限是什么?当正义与邪恶的搏斗既发生在分内,也发生在分外,还可能发生在个人获取正当利益时,我们该怎么办?该遵从于谁?

“围观者道德吗?”

“那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在我们心里是道德高尚的,但更多的人是在英雄旁边的围观者,对他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呢?”这是我们在和中学生的座谈中另一个引起激烈争论的话题。

李潮讯同学采取的是一种更冷静的分析态度。他认为,“目睹是被动的,而围观是主动的。围观者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没本事当英雄,如不会游泳的人怎么能去救落水者?没有力气的人怎么能去与歹徒搏斗?这样的人就不能说他没有道德。还有的人是出于好奇,喜欢看热闹;更有甚者‘寻求刺激。”彭华同学给这种人来了个定性分析,“围观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陋习。有时,我们还能看到围观者为当事者扇风点火呢。关键是文化心理不健康。”

一位同学表示,“不出来拔刀相助,不能说不道德,把命送给歹徒不值。”“但至少说明你的道德水平不高,”贾莹同学很激动,认为,“该做的就得做,关键是对生命怎么理解,应该不惜一切代价维护正义,正义比生命重要。”谈到这里,同学们的情绪格外激动。马魁同学说:“假如我发现我家院子里有一条毒蛇,即使它没爬进我们的房子,而是转身向邻居家走,我也一定要想办法打死它,因为不打死它,虽然不伤害我,却要伤害邻居。”另一位勇士也表示:“遇见歹徒抢劫,就要上前去阻止,至少要上前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平生最不愿意看到的报道就是众目睽睽之下,大家对罪犯不敢吭气。人的生死有轻重之分,死了当个英雄也不错。”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认为直觉比复杂的逻辑更能解决问题。一些复杂的道德冲突问题在这些被认为缺乏社会经验的毛孩子的敏锐直觉中却是简单明了的。一、人是目的,生命尊贵。在生命与正义的冲突中,他们有舍生取义的气魄,但不是简单的以“生”换“义”,作无谓的牺牲。这恰好也是道德价值的本质:即道德的价值归根结底在于它具有保存生命而非毁灭生命的趋势。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既是一种本能,又是一种人道。

二、袖手旁观就是不道德。不可以袖手旁观,因为怯懦的屈从会引起非正义行为的重复发生和对这种行为的效仿。法律、道德,就像一道堤坝,在抵制非正义的汹涌洪水的堤坝上,负责管辖好自己的这一段,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使它不出裂缝,这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们可以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像有的同学所说的,去报警或别的什么,总之应该做点什么。这就是正义感——对任何非正义行为的不容忍。

正义,不仅因为我们自己而且因为他人所遭受的冤屈,使我们产生一种强烈的义愤,这种义愤使我们不能冷眼旁观,否则,在我们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正义得不到伸张、“好人不长命,坏人一千年”的压抑感。

“社会要把精华给孩子”

“谁不愿意做个有道德的人?可是社会似乎不像原来想像的那样理想,太正直会被人坑,被人骗。”还有位同学深思地说:“昨天在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句话时,我还在想,到底应该让哪部分人先富起来呢?目前看来似乎靠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不多。这就会使导向发生偏差。”另一位同学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还有一些人通过不道德手段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然后摇身一变,成为有钱人、捐款人、受人尊敬的人,甚至得到道德上的赞美。而我们的教师,收入微薄,忠于教育事业,应该说很有道德,可结果呢?他们能得到什么?连起码的社会尊重都很少。一想到这个问题,我就解不开扣子。”“在今天的社会,讲道德需要付出太多的代价,不但生活劳累,精神也劳累,就像那些劳模,累死累活还要遭人讽刺。”这是座谈中同学们反映强烈的问题。

其次,新闻传媒的导向对中学生的影响也不小。“有些电影、电视在观点上就有问题。”“尤其是录相的负面影响大。一些暴力、黄色片对中学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学校团伙增多,打架增多,究其原因都是些细小的事情,如‘大哥大之类的争斗。”

家长的道德示范作用特别大。可以说孩子的道德水平与父母的道德水平成正比。几乎每个同学都认为,在道德品质方面,家长的影响最大。

学校的道德教育方式也有待改进。85%的同学对德育计分制的效果采取否定态度。认为这种外在强制没有用,甚至会有负作用,导致一些人为了分数去做好事,“动机不纯”。有位同学还提出了一条非常好的建议:“道德教育可以用模拟的方法来进行,即推己及人的道理。”

同学们不仅表达了他们对“最好的东西”的真诚渴望,也道出了道德教育的一些本质规律。在对一些不道德现象的愤愤不平的抨击之后,这些可爱的少年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毕竟他们所受教育多,文化素质高,通过努力道德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大多数同学表示,至少他们要从自己做起。“我们究竟缺什么?”

“对待道德,我们比较理智,认为得依情景而定,先弄清是怎么回事,别人是否需要你帮忙。比如有个同学今天中午没吃饭,你就得看好是因为没钱吃饭,还是为了减肥故意不吃。若是后一种情况,你不加思索地送给她一根火腿,不是大错特错,很可笑吗?”很多同学认为,原则是死的,人是活的,不必什么时候都遵守原则。“比如,夜间闯红灯,西方人的做法就没必要,红灯本来是保证交通畅通的,夜里车少,甚至没有车,不存在这个问题,可以闯。这时不闯红灯,等于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死教条。”

李京平同学则强调道德的原则性,认为道德原则不能就事论事。“红灯禁止通车,这是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得遵守。因为红绿灯是为人的安全而不是为警察设的。西方的汽车为什么敢按规定速度跑起来?因为人们知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会有人闯红灯,原则和人们对原则的敬畏是人身安全的保障。”

在我们问到许多有关道德原则问题时,学生们几乎都用“要看具体情况”这样的话回答。这时我们的确感到了他们对道德的一种过于功利和实用的态度,他们缺少“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那种神圣感。就像一位同学说的,“不管怎样,我们的父辈有他们愿意为之牺牲自己的一切的东西;有他们为之坚定执著、矢志不渝的东西。而正是这些东西使他们的人生令人感动。人要是有些崇高的东西当然好,但现在我们没有了。”或许,正因为我们的精神家园缺少这样一种崇高的精神,所以,与父辈比,我们的人生的确显得少了些光彩照人的东西。

是因为我们缺乏牺牲自己的一切也在所不惜的东西,而导致了我们对人生的极端实用主义态度?还是相反?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一种值得自己坚定执著的东西而导致了我们对人生的极端功利主义态度?还是相反?同学们考虑过吗?

猜你喜欢
歹徒中学生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歹徒开的是哪辆车
歹徒是如何被识别出来的
歹徒究竟露脸了没有
如果的事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