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城 彭剑平
一
许永楠的少年时代是在磨难中度过的。
他7岁那年,46岁的母亲因患肺癌卧床3年后离他而去,给他和父亲留下一大笔为治病而欠的债务。
失去了母爱的许永楠只得在年迈的奶奶照顾下生活。不幸,半年后,奶奶又离开了人世。
这年年底,一场大火又把他家化成了一片灰烬。
一连串的不幸,使许永楠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家里穷,没钱供他上学,他冒着严寒酷暑,拣些柴草让父亲卖了来交学费。买不起笔和作业本,他就拿根树枝在地上练写字,算算术。没有课本,他就在课余时间借人家的来阅读。他知道父亲能够让他上学已经很不容易,每天放学回家,从来没去玩过,总是尽力帮助父亲干一些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也一直名列前茅。由于他作文写得好,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县第一小学破例收了他这个农村生。
这一年他12岁,只身一人来到离家70多华里的县城求学。学校那时还没有盖学生宿舍,他家在县城又没有亲戚,贫寒的家境更没有钱来租房子,父亲只好在校门口用柴草给他围了间茅草庵。雨季,茅庵漏雨,他就往墙角躲一躲。没钱买煤,就捡些树叶来烧。夏夜蚊子叮咬,他把双脚放在水里,坚持在昏暗的油灯下做作业。吃不上饭,就去街上拣破烂卖了,买烧饼充饥。他曾是县城有名的“破烂王”,可再穷再苦,他都不肯放弃学业。父亲看他瘦弱得不成样子,劝他:“回家去吧,这书不念了!”他却抹着泪坚定地摇了摇头,说:“苦,已经吃了,我不怕,怕的倒是今后没有文化成不了器。只要能让我学习,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下去!”他在那间挡不住风寒的茅庵里一住就是6年。生活的艰辛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他坚持每天写日记和看课外书,课余时间几乎全是“泡”在学校的图书室里。几年下来,他看完了《西游记》《水浒》《红楼梦》等名著,借阅了《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小说选刊》等20多种杂志,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知识。
1985年他参加了《小学生》杂志举办的全国小学生“说给老师的心里话”征文活动,他写的《老师要了解学生》获二等奖,成为安徽省唯一的获奖者。文章在《小学生》杂志发表后,他收到了全国各地小读者来信70多封。1986年,他的习作《爹》获《初中生学习指导》全国第二次作文大赛征文奖。1988年5月,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写了《啊!沉默的冬天》,获“全国中学生第二届泰山杯作文大奖赛”二等奖。同时,山东《宇宙风》杂志特聘他为小记者。不久,他写的《哎哟,弟弟妹妹》又获《初中生必读》“丑小鸭杯征文”一等奖。接着又在《宇宙风》杂志上发表了1.3万字的小说《最后的夏天》,继而推出电影剧本《茫茫的远天》……
许永楠在写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们惊奇地发现,他的这些作品竟全部取材于他艰辛而又真实的生活,全部写成于他那挡不住风寒的茅草庵。他将自己的许多辛酸经历浓缩为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片断:儿时在妈妈坟前发呆;茫茫大水边拾柴;雨夜一人在破屋中淋雨;冬夜孤身一人经受寒冷……到初中毕业,他已有6篇文章在全国性的比赛中获一等奖和二等奖。他的一篇篇习作被报刊推出后,打动了无数读者,全国各地有4000多人给他写信。安徽泗县的读者陈敏,看了他的作品后来信说,我原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苦的人,多次有过轻生念头,看了你的文章后,觉得你比我还苦,可你却不甘沉沦,是你使我走出了狭隘的思维圈子,又让我扬起了生活的风帆。他刻苦求学的事迹在中央、省、地等十多家报刊电台披露后,60多岁的旅美华人、旧金山亚洲艺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伍振权先生把刊有他事迹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剪下来,附上自己的诗作从大洋彼岸寄来,主动和这位“奇才”结为忘年交。1989年,阜南县评选首届“十佳青年”,全县共发行选票5000张,收回有效选票4600张。许永楠以得票4000张荣登榜首。现安徽省委书记、当时的安徽省省长卢荣景听了他的事迹后,紧紧握住他的手感叹:“英才多从磨难出啊!”
二
1991年底,高中毕业后在县广播电台担任特约记者的许永楠毅然报名参军。这之前,他已先后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安徽日报》等中央、省、地、县报刊电台用稿170多篇。其中,少儿节目《淮河岸边“小百灵”》(与人合作)获1989年度全国第八届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故事大王小蓓贝》获1990年安徽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王家坝开闸蓄洪》(与人合作)获1991年度安徽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广播新闻节目三等奖;《渴望求学少女的不幸》被《人民日报》加编者按发表,并被收入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淮河在这里沉思》电视专题片。说起他参军的动因,他说:我的家在淮河岸边,淮河每次发大水,总是大批大批的解放军前来救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解放军。从小我就对解放军充满崇敬之情。特别是学员排长周丽萍在抗洪救灾中舍身为民,更在我心里引起了极大震撼。
许永楠刚入伍时,由于从小生活贫困,营养不良,身体素质较差,一时难以适应高强度的训练。新兵训练初期,练站姿,他开始站不到8分钟,拉单杠,拉不了3下,做俯卧撑,坚持不到10个。为了刻苦磨练自己,他采取加码式的训练方法,逐步加大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以克服自己的先天不足。碰伤了,摔痛了,他都咬紧牙关坚持。一次器械训练,他一个大回环从单杠上落下,杠上粘着许多小红点。班长忙扒开他的双手,见他满手血泡,说啥也不让他再上器械。但他只作了简单包扎又练开了。经过刻苦训练,他的体质增强了,训练成绩也上去了。
新兵生活结束后,他分到坦克七连。连队安排他当炊事员,他二话没说,愉快地来到了炊事班。到岗后,他虚心向老炊事员学习,从生火、压火、切菜等基本功学起。为练好刀功,他用刀背练习切菜,指甲敲破了两个也不在乎,大家都夸他的饭烧得香,菜炒得好。不久,连队让他改当二炮手。训练跟不上,他就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熄灯号吹了,他向班长请求到车库练装填,一练就是两个多小时。经过半个月的苦练,他的专业技术就进入了全旅前十名。年底,连队安排他代理文书,他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总是默默地把连队所有的器材摆放得整整齐齐,管理得有条不紊。当放映员后,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经常不分昼夜,积极撰稿,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作品20余篇,其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某旅利用现有条件把兵练活》一文在军区报刊举办的“今日兵种”征文中获优秀新闻作品奖。
就在许永楠满怀热情投入工作的时候,家庭的不幸接踵而来。1992年5月,他的父亲因胃出血昏倒在麦田里。姐姐来信告诉他,家里农忙,需要他回去照料。当时,他正从炊事班下到排里,担心回去后训练跟不上而只字未提。1993年4月,探亲归队的老乡陈杰涛回来说,他父亲几天前赶牛耕地,不慎摔倒,右腿骨折,住进了医院,姐姐也患了重病。听说这些,许永楠禁不住掉下了眼泪,真想立即就回到父亲膝下尽尽孝心。在他的心里,父亲的形象是高大的:自己能够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长、成人、成才,不知倾注了父亲的多少心血;母亲早逝,是父亲既当爹又当妈地把自己拉扯大;从开始懂事起,又是父亲教自己如何立身做人;在上学期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可父亲宁肯不吃,也要想方设法经常披星戴月步行70多里,给自己送点吃的……他非常感激并且深深爱着他体弱多病的父亲。可他一想,父亲从来没在他面前诉过苦,为的不就是让自己在部队能够安心工作吗?再说当时部队正忙于坦克换季,时间紧,要求高,自己请假走了,别人就得多千一份活。于是,他连夜给姐夫写了一封长信,说明不能探家的原因之后,又一心扑到了工作上。两年多来,许永楠的父亲先后5次患病住院,有两次病危,他都没有回去过一次。他就是这样背负着沉重
的家庭负担,默默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部队……
三
对于自己和家里的困难,许永楠总是默默地忍受和克服,但他却看不得别人有困难。
他的家境十分清贫,连碗柜、衣橱、饭桌都没有,至今还没有安上电灯,除了盐外,一年到头难得买几次油和酱醋,住的还是他7岁遭火灾时乡亲们帮助盖的土坯草房,全部家当加在一起也卖不到100元钱。而且,家里还背着2700多元的债务。可就是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他仍然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
战士刘明四的母亲患癌症住院,他得知后,想到自己的母亲也是被癌症夺去了生命,便把平时节约下来的170元钱全部悄悄以战友名义寄了去。后来,刘明四回家奔丧时,得知了这件事,归队后查了好长时间,才查出是他。刘明四问他:你把钱寄给了我家,你家的困难咋办?看到战友也失去了母亲,他难过地说:“只可惜这点钱没帮上你的忙,希望你节哀。”说着说着,俩人不禁抱头痛哭……
1993年9月23日,许永楠出差到厦门,途经轮渡码头时,见一名外地打工青年昏倒在路边。他背起那青年就往医院跑,还把自己两个月的津贴费80多元钱全部用在了给病人挂号和付医药费上,直到病人苏醒过来后,他才悄然离开病房。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会去管这样的“闲事”,他说,我最见不得别人有难处,如果看见别人有难我没去帮助,我的心会不得安宁。
1993年10月,许永楠在175医院外三科住院。从入院的第一天起,他不是帮护士清理卫生、接送病号,就是忙着给病友提水、打饭,还主动帮助那些动大手术的重病号擦洗身体,甚至排大小便。福建诏安县梅岭镇竹木公司职工何镇炎12岁的女儿娟子做了脑瘤切除手术,几天几夜昏迷不醒,前来护理的母亲因劳累过度也病倒了。与她们素不相识的许永楠见此情景,主动揽下了一切护理事务,直到她们痊愈出院。当何镇炎拿出500元钱答谢他时,他拒绝说,我不是为了钱才帮她们母女俩的!何镇炎感动地说,解放军好,还是解放军好!许永楠出院那天,外三科全体医务人员和病号共30多人,列队为他送行……
有人认真地作过统计,许永楠当兵两年多,现在每个月有43元的津贴费,加起来总共是1100多元。两年多来,他除了买日用品和部分书刊用去400多元,其余的700多元全部用在了为别人排忧解难上。驻地一位拥资百万的个体老板听了许永楠的事迹后赞叹:“这样的人真了不起,这些事叫我就很难做到!”得到过许永楠帮助的战友刘明四,得知许家比自己家还穷时,深深地被许永楠的行为所感动,在与许永楠抱头哭过一场后,当即给连队党支部写下决心书,表示一定要以许永楠为榜样,做个像许永楠一样的人。
四
许永楠不仅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是个强者,是个好人,在突发的危险面前,他更表现出了自己真英雄的本色。
今年2月8日中午,地处淮河灾区的安徽蒙洼蓄洪区刮起了八九级大风,阜南县郜台乡木郢村村民李东岭家因高压线相撞着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大火迅速朝邻居殷子兰、张泽新、李思民家窜去。一时间,风声、火声、哭喊声、呼救声混成一片。
这天是腊月二十八,两天前才从部队回来探亲的许永楠正因高烧39.4度躺在床上输液,朦胧中听到有人喊救火,他心里一惊,拔掉针头就往外跑。由于身体虚弱,两天没吃东西,等他跑到200米外的出事地点时,已累得气喘吁吁,脸色苍白。望着乱哄哄的扑火人群,他冷静地观察了现场,发现大火来自电源。他忙找到村长张泽平、支书张泽普,提出由自己去关闸断电,以防别处起火,让他俩把群众组织起来,控制火势蔓延。
电闸安在“五保户”殷子兰家。许永楠赶到殷家时,大火已经封门,房顶的火苗窜出约有2米高,房梁已发出劈里啪啦的爆响。他果断地把一盆水浇在头上,然后躬身冲进火海。屋里高温加上浓烟,熏呛得他不敢睁眼张嘴。在已经烧去过半的木柱上,他找到了电闸,便一把拉下灼手烫人的瓷柄,切断了电源。就在他返身将冲出屋时,忽听到有微弱的呼救声,寻声找去,原来是78岁的殷子兰大娘从炕上跌到了地下,动弹不得。他忙抱起大娘快步冲了出来。就在他冲出屋的一刹那,房梁在身后“轰”的一声塌了。
村民李思民家起火时,李思民和妻子不在家,两个孩子大宝小宝却被大火困在了屋里。许永楠把殷大娘放下后,再次往身上浇了盆冷水,便一头冲进李家。他冲到孩子身边时,两个孩子正搂在一起哭叫,他一把没能将两个孩子抱起,只好使劲将他们掰开,一手夹起一个往外冲。小宝因为受到惊吓,忽然挣开他的臂弯,竟又往屋里钻。情急中,他抓住小宝的一条腿,倒提着冲出了火海。人们见他的背上已经着火,急忙往他身上泼水把火浇灭。
这场大火烧了3个多小时,许永楠救出4名群众,身上有8处被烧伤。在大火快要扑灭时,他因体力不支昏倒在地,乡亲们把他抬进村卫生所抢救,1个多小时后才慢慢苏醒过来。第二天是大年三十,许永楠这个年是在病床上熬过的。
2月23日(正月十四)下午3点多钟,许永楠在姐姐许永霞的陪同下从县医院治病回来,准备和全家一起过个团圆的元宵节,当行至距本村约半公里的河湾时,忽然听到有人喊“救命”。他随手把提包扔给姐姐,迅速向河边跑去,只见落水妇女张保琴和7岁的女儿小凤正在河里挣扎。他迅即甩掉军大衣,纵身跳入5米多深的冰河。张保琴急切地喊他:“快救我女儿!”他一把抓住小女孩的衣领就往岸边游去。把小女孩救上岸后他又返身去救张保琴,没想到张保琴见女儿得救了,自己却支撑不住了,竟死死地抓住他的胳膊。他一连喝了十几口冰水,好不容易才掰开张保琴的双手,潜下水里,用尽全力托起她往岸边推。
当许永楠疲惫地爬上岸后,可怕的事情又发生了。先被救上岸的小凤在慌乱中去拉妈妈掉在河边雪地上的另一条裤腿时,又滑进了水里,挣扎几下就不见了。
在零下8度的天气里,两次跃入冰河,许永楠已浑身冻紫,手脚僵硬。
但当他看到张保琴哀求的目光,想到自己不下水,小姑娘就可能没命,一般人尚且不能见死不救,更何况自己还是个军人?强烈的使命感使他再次站起来。姐姐见他又要下水,慌忙劝阻:“再下去就没命了!”可他二话没说,就跳进了河里。这时,他已不能踩水了,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慢慢下潜,摸索了好一会,终于摸到了小凤的胳膊,并将她托出水面。
张保琴母女得救了,精疲力尽的许永楠却沉入了水中。
外出打工回来的青年郭华明听到了许永楠姐姐和张保琴母女的呼救声,赶来潜入水中把许永楠救起。许永楠已人事不省,经医务人员全力抢救,4个多小时后,才从死亡线上活了回来。
当晚,张保琴的丈夫杀了一头羊,炖了一罐鸡汤送到许永楠家。第二天,许永楠又让父亲送了回去。
26天的假期里,许永楠在水火中救出6名群众。他的壮举在当地引起了强烈震动。省、地、县许多新闻单位相继报道了他的事迹。阜南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号召全县130多万人民向他学习。3月1日,许永楠带着乡亲们的敬意,带着身上的8处烧伤,按时返回部队。离家的那天,全村老老少少全部出来为他送行。78岁的殷子兰大娘硬让别人背着来送他,嘴里一直念着“好人啊好人!”村长张泽平和支书张泽普一定要步行70多里送他到县城上汽车。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全村老少全都泪雨滂沱……
(作者单位:32404部队政治部组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