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博文
看足球比赛也罢,打高尔夫球也罢,人们欣赏、赞叹的是运动员的精湛技艺,此时此刻恐怕谁也不会想到那些铺设草坪的人们。
说句实在话,他们吃的苦、流的汗并不比运动员少,他们的事业也是辉煌的。大概是“隔行如隔山”的缘故吧,只有当你走入“花卉”这片广阔的天地,你便不难发现那些“花卉之星”的故事十分感人……
先说句题外话,且以70年代为界,在这以前中国有多少块草皮足球场或高尔夫球场?曾几何时,这片“绿色的土地”开始悄悄地延伸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又是谁在以后的时光里开拓、发展了“绿色的职业”?
谁是第一姑且不论,就目前来说,中国花卉业的“小阿信”—王兆梅的名气最大。从1984年开始,王兆梅就在全国出了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73家新闻单位陆续报道了她的事迹。她曾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中国花木协会名誉会长。陈慕华曾授予她:“全国花卉双十佳”称号……
王兆梅属羊的,今年刚满27岁。这位喜欢骑快马、打羽毛球的满族姑娘终于有了自己成功的事业。然而,她的事业是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一点点浇铸的。
王兆梅是河北滦平县王营子乡东营子村人。母亲是个农民,父亲是村里的业务员,全家7口人5个孩子。王兆梅行二,也是家中唯一的一个女孩。她家前后都是秃山,只有门前的那条小河叮叮咚咚地流淌着。王兆梅的家离承德避暑出庄不算远,可她却从未去过。过去,偏远的山村农民对女孩似乎总有一种无足轻重的观念,将情感大多都投注到男孩身上。读小学前,王兆梅被父母送给了唐山的一位亲戚当女儿,直到1976年大地震,她才重新回到家乡。回到家后兄弟们根本不认她,这大概是分别太久的缘故吧!当时,王兆梅这个仅有十几岁的小姑娘还不理解“自立”的含义,她只能自己跟自己赌气。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也许还有“穷人的孩子懂事早”的意思吧。王兆梅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很好,初中毕业后她因家中贫困而辍学。为了挣几个钱贴补家庭生活,王兆梅一离开学校便当上了鸡倌。200只刚刚出壳的小鸡与她朝夕相伴,喂饲料、清扫鸡舍,日复一日,人把鸡养大了,鸡与人混熟了。每当她一进“鸡屋”,只要双臂平伸,小鸡便飞上去,一字排开。有人称她是“鸡王”,一点儿不过分。
王家虽穷,但是有书。王兆梅的父亲只有小学文化,可他却喜欢看书。每次外出他总要买些书报回来,家中的《红楼梦》、《西游记》等“藏书”得有几麻袋,平日里父亲什么都舍得扔,就是不扔书。养鸡之余,王兆梅不是想念学校便是翻报看书。一次,她从报上获得一则消息,河北保定有个“养蘑菇培训班”。她说出自己的想法,父母也很支持,便凑了250元钱让王兆梅出了家门。
她来保定,一进学习班,这个16岁的小姑娘傻了眼,她的“同学”几乎全是四五十岁的农民。“既然来了就好好学吧。”王兆梅硬着头皮坐在了板凳上。校方很怜惜这位小姑娘,决定免收她学费及食宿费用。一天,教师无意中说:“养平菇可以受益,所剩的渣滓可以养花。”就这一句话竟掀起了王兆梅养花种草的心潮。
“同学们到学校读书,我要在山前山后种满鲜花让同学们看。这就是我当时的心理。”王兆梅说得很实在。
“教师,到哪儿去学养花种草?”
“上海、昆明等地到处都有。”
王兆梅拿着剩下的200多元钱,也没和家人打招呼,竟登上火车南下了。
“当时正是七、八月份,我每到一处便找当地的园林局、苗圃。当地的叔叔、阿姨真好,他们给我资料,有的还给点钱并嘱咐我快回家。可我一离开又奔另一个城市。在昆明,一下车便随人流而行,遇花便看,这回可真的来到了花的世界……”王兆梅讲得很动情。
王兆梅走了苏州、安徽、昆明等7个省市,困了就睡在马路边,饿了就想好吃的。她在中学学过《卖火柴的女孩》这篇童话,这回她可丝毫不差地体味到了童话中小主人公的心境。走累了,她便靠在墙边,眼前仿佛出现了家乡的山和满山的花,真美!
最后,王兆梅从山东荷泽带了73颗牡丹花籽返回家乡。当她推开自家的门时,已是阴历腊月二十八了。父亲早写好了“寻人启事”,一见蓬头垢面、破衣烂衫的女儿,顿时暴跳如雷,他将花籽、资料全仍在了地上。“我要养花。”王兆梅低声申辩着。
马上要过年了,父亲暂且消气。拜年时,邻居、亲友将王兆梅当成了疯子。“赶紧送疯人院吧,不然这孩子就毁了。”王兆梅一言不发。
“这穷山沟能养花?养花种草能当吃喝?”
“这草拔还拔不完,你还要种,你糊涂啦。”
面对大家的质问,王兆梅无言以对。“那时挺逗,讲知识、理论、未来,谁懂啊。后来有人说我是体育事业的无名英雄,真是过奖了。当时我连足球场、高尔夫球场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一心想圆自己的花草梦。”王兆梅边说边笑。过完年,她觉得无望了。
无意中,她翻到了一本1983年第5期的《中学生》杂志。其中一篇是四川云阳中学程青松写的散文《好日子还在后头呢》,这篇文章给了她启发。王兆梅提笔给作者写信,不久作者回信了,鼓励她“要相信自己”,信中还有10元钱——作者的稿费,送给她做“活动资金”。后来才知道,这10元钱是程青松等9位同学为她募捐的。
王兆梅的希望复燃了,她又拿出了那股犟劲儿。为了寻求支持,她曾11次骑车到100多里外的滦平县城找县委、科委。起初,接待人员一看是个16岁的毛丫头,根本不理睬。“16岁,不好好上学还想干这干那,回家去!”人家把她当成了异想天开的小孩。她的确是个小孩,矮矮的个子,满脸稚气,可是她的雄心不小。而后,她便一次次地“长”岁数,从16一直“长”到20。与此同时,王兆梅大着胆子给当时的林业部部长杨钟写了一封信。不久,北京给她寄来了15斤“火炬树种”。如今的花卉业同行一提“火炬树种”,便能想到王兆梅。
11次的拜求,终于打动了县委领导,县长亲自到了她家,王兆梅竟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是多么大的支持啊。几日后,村里承包给王兆梅8.8亩沙滩地。幸好“火炬树”怕涝不怕旱,树苗才得以成活。她卖树苗赚了8.9万元,这在1984年可不是小数目,王兆梅一下子出名了。那时,她一天能收到来自全国的信件200多封,1985年一年内竟收到8万多封信。就在这一年她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名声成了王兆梅的包袱,开会、作报告、接受采访,她忙得不亦乐乎;名声使王兆梅获得了大量的草坪信息,她又有了新的打算;名声为王兆梅换来了人们的热情支持,对于她来说最宝贵的当然是后者,这一年她才17岁。两年多来,她走出了一条连男子汉都不敢涉足的道路,可是王兆梅竟踏着艰辛、带着委屈走过来了。这一切令花卉界的同行们折服。胡耀邦同志知道了她的名字和事迹后与她见了面,胡耀邦同志握住她的手连连点头,希望她克服困难、勇往直前;陈慕华同志曾称赞她是“小花王”;高占祥同志赞道:“你干的是一项美好的事业,你是一个敢闯大业的小姑娘。”
支持与理解能给人带来超乎寻常的勇气和决心。1986年王兆梅与河北保定一位名叫李兰池的姑娘携手合作,同时又联合了9个省市的100多人,成立了“北方苗木花鸟联营公司”。然而,这一举动未能使她交上好运。
“闯”,许多人对这个字发憷,而对王兆梅却有着极大的魅力。1986年3月,她离开了家乡与比她大两岁的李兰池去闯新路。直到1988年,小姐俩才有了“营地”。她俩将同行、朋友援助的10多万元投到了河北三河县高楼北大荒林场,雇了十几个小伙子,承包了475亩荒地。小姑娘领导小伙子,不亚于小羊训老虎,人家谁服你呀。
那荒野蛇很多,一小时内不用费事便能逮住20多条。王兆梅、李兰池甭说抓蛇,只要看一眼也吓得又喊又跑,小伙子在一旁只是笑。“人岂能怕蛇?”王兆梅那股子犟劲儿又上来了,她和李兰池决心“治蛇”。劳动之余,小姐俩躲在背静处闭上眼睛摸死蛇,待习惯后再摸活蛇尾巴,最后每人双手各抓一条活蛇雄赳赳地从小伙子们面前走过……小伙子们先是惊讶,接着便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王兆梅、李兰池不知道流了多少汗,着了多少急。大地终于给了她们丰厚的回报:树苗长高了,草也绿了。然而,等待王兆梅的依然是厄运,她们投入的10万余元花光了,由于草皮推销不出去,她俩一分钱也没赚着。
莫非这条路走不通?莫非真的要山穷水尽了?面对这片茫茫绿草,王兆梅没有灰心,她坚信低谷是顶峰的起点。
1990年王兆梅、李兰池“转移”到北京“落户”,她们与北京军区后勤部机关农场合作,依旧与小草打交道。终于,北京第11届亚运会给王兆梅送来了机遇。这小姐俩和同伴们兴高采烈地为亚运村以及其他体育场馆播撒草种150多斤,等到绿草像地毯一样铺满场地时,小姐俩竟兴奋得一宿没合眼。亚运会开幕后,她俩经常早早地坐在电视机旁等待着观看运动员的表演,欣赏自己的草坪“杰作”。
到目前为止,王兆梅已经离开家8年了,这8年时间她只回过一次家,而绝大多数时间全“泡”给了体育场。据不完全统计,近二年她和李兰池带着工人们为全国各地的体育场铺设了近百万平方米的草坪(不算播草种)。由于这姐俩讲信誉、求质量,天津和华堂两个高尔夫球场专门请她们铺设了草坪。王兆梅真切地说:“我一个农村姑娘怎么也想不到能与体育结缘,怎么也想不到体育能给我带来机遇。体育支持了我,我当然也要支持体育。”
如今,王兆梅成了大姑娘。去年,她又获得了“全国花卉双十佳”的称号,她说:“这成绩有一半得归功于体育。”
目前,王兆梅仅在北京就有1040亩草坪基地。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她在电视里怎么也找不到中国队。当时,她想得很天真;“中国运动员上不去可能和草坪有关系。”于是,她又给足球场培育了30万平方米的结缕草(专门铺足球场的草),她说:“不管能不能派上用场,但中国足球腾飞也是我和兰池姐的心愿。”
现在,王兆梅已当上了北京梅兰草坪园艺中心的总经理。工作之余,她总要和她的兰池姐去康西草原骑马,若问其中之奥妙,她笑着说:“要闯,就得有那股子昂首飞奔的劲儿。”
(赵玲摘编自《中国体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