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马公报》到《京报》

1993-08-27 06:39浩力
中国青年 1993年4期
关键词:公报报纸

浩力

新闻,作为有传播价值的信息,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出现的。信息的流通在文明演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今天,恐怕没有人会反驳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见解:社会通讯是使社会这个建筑物粘合在一起的混凝土。

如果忽略最原始也是最强大的口头传播,那么报纸就是影响人类文明最为深远、最为长久的新闻载体了。关于世界上哪个地方是报纸的发源地,学者们目前还没有争论出一个结果。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执政官凯撒下令颁布《罗马公报》,每天在罗马公布,同时传送到各个行省张贴。《罗马公报》发布了500多年,直到庞大的西罗马帝国灭亡。有人说,如果没有这种通讯媒介,西罗马帝国或许会减寿几百年。一些学者认为,《罗马公报》是世界上第一种具有新闻传播性质的官方报纸。也有学者认为,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下沼加封开国元勋萧何的后代,“布告天下”,它的载体就是一种官方报纸,而时间是在更早的公元前2世纪。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延续时间之长久,举世罕见,离开相应的通讯系统,维系这种局面是不可想像的。

无论是《罗马公报》还是西汉的布告,都是手写的抄报,这些手写报的质料是竹木、皮革、丝帛等等。这类报纸的信息容量和流通量当然十分有限。世界上最早的以“纸”为材质的报纸出现在唐王朝,最早的印刷报纸出现在宋王朝。作为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发祥地,中国成为“报纸”的故乡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文里的“新闻”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它的最初含义只是“奇闻逸事”,那是没有资格写入报纸的。世界上的早期报纸都是“官报”,主要收录政治消息。唐代报纸没有统一的名称。大略分来,有“报状”,即在京都范围内传递的中央政府公报;有“进奏院状”,即各地节度使设在京都长安的办事处(进奏院)向本地方传递的公报;有“观察使牒”,即节度使向下属传发的公报。这些报纸的主要内容是宫廷政事,按日期分条报道,没有报头,没有标题,没有评论。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藏有一份唐代“进奏院状”,这是现存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是中国传统报纸最珍贵的实物存留。晚唐时期,朝廷的报状已流于形式,而进奏院状的内容则相对饱满,这反映了当时皇权衰落和藩镇割据的政治形势。

宋代仍设进奏院,只是进奏官由朝廷委派,以加强中央政府对新闻传播的控制。进奏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汉代设置的“邸”,因此“进奏院状报”以及抄自状报的报纸都被称作“邸报”。以后“邸报”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中国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发轫于宋代。有关军机、边情、灾异、兵变等重要消息,大多不许传报。朝廷曾经设立“定本”制度,进奏院的状报样本须送枢密院审查,审查批准的定本方可向地方发送。这种检查制度限制了合法渠道的新闻传播,结果激发了非法的传播,那就是宋代屡禁不绝的“小报”。小报一般出于进奏官、下层官吏和坊间书商之手,他们把朝廷尚未发表或不准备发表的政务动态“以小纸书之”,暗中发布出去。由于这些小道消息多有漏泄机密之嫌,人们隐蔽地称它们为“新闻”,这样,报纸与新闻通过非正当传播渠道结上了姻缘。小报的出现打破了官报对于新闻传输的垄断,也使新闻业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事业。宋代的小报已具有商业性质,形成编采和发行系统。它们有专门的“探报”,可以算是最早的记者。探报又分“内探”(探访宫廷新闻)、“省探”(探访枢密机关的新闻)和“衙探”(探访其他机构的新闻),多为兼差。也有人以探报为业,那就是职业记者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的街头出现过一种公开出售的民营报纸“朝报”,据研究,朝报已采用雕版印刷技术。从手写新闻向印刷新闻过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印刷的朝报是这一过程开始的标志。种种迹象证明,宋代社会的信息流通水平已经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元帝国有发达的驿传制度,用以传发军令和政令,然而没有证据表明,元代存在过报纸的传播。元统治者实施压制汉族和中原文化的政策,看来颇有成效。元帝国疆域广大而国祚短促,这同社会缺乏信息的交流或许不无关系。

明代统管新闻传播的机关是通政司,直接受命于皇帝。通政司掌领天下章奏,上报皇帝,同时秉承皇帝的旨意,编发有关文书以供抄传。明代邸报的主要素材是朝廷的动向和官员的奏章,后者包含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最近的研究显示,明代邸报具有出人意料的政治透明度,这是它的重要特色。邸报并不遮掩皇帝与臣僚在某些问题上的分歧,并不回避言官对于皇帝的批评,甚至也不隐讳皇帝由于决策失误而作的检讨,至于抨击朝廷弊政和官场黑暗,披露党派攻伐的激烈内容,就更是不在话下了。明代推重“言官”(即监察)制度,这与它严酷的特务统治是相辅相成的。明代邸报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增加了比较多的社会新闻,如偷盗、谋杀、火灾等,这些报道生动真实,摆脱了官方文书的刻板风格。

晚明出现了采用活字印刷的邸报,证明社会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宋代邸报的读者已从官吏扩大到市民阶层,明代的读者群又有显著增加。明代重教育,学校和书院的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到明代后期,生员(秀才)的人数已达50万。据谨慎的推算,当时邸报的抄传量和发行量不下20万份,按全国人口平均计算,每600多人就有1份邸报。在17世纪初期,这个数字和比例是相当可观的。明代有几位皇帝如万历、崇祯,也曾实行严格的新闻检查,但在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下都作出了退让。总的说来,明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氛围比较宽松,阅读邸报成为官僚和士绅阶层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新闻”、“消息”、“讯息”、“信息”等词汇已经在社会上普遍使用。民间的报房和抄报行也公开营业。民间报纸以传递速度快、内容丰富、文笔活泼而赢得读者。明代后期,古老的中华文明已开始丧失领先于世界的优越地位,但是从社会的信息摄取能力和消化能力看,当时中国可能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

清代的传报组织和制度比前代更为严格。总领新闻传播事物的是政府的中枢机关——军机处,它直接向皇帝负责。军机处每天把应当公布的谕旨和奏章下达到内阁,再由内阁通知各省驻京官员和各衙门抄发,传报四方。社会上称这种朝廷官报为“邸抄”或“阁抄”。此外,内阁还自行发布一些公报性质的文书,多是些关于宫廷动态和官员任免的简短消息,社会上称作“宫门抄”。各省督抚衙门也发布一些官方文告,一般称作“辕门抄”。

猜你喜欢
公报报纸
图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
报纸
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速读
民航空管2018年运行统计公报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报纸
一图读懂2016年度党内统计公报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