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木
“后生可畏”是一个人们熟知的成语。字典上的解释是:“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前辈。”字面上看,显然这是一种对于青年的存在和力量的体认;但是,若是透过字面,我们则能领略到这句成语中那么一股居高临下的味道:一是“畏”。“嗬嗨,很有才干嘛!”有才干是可敬可畏的,难免叫人想着害怕,弄不好觉也睡不安稳,“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二是“后生”。“阿哈,好好干吧,前途无量”——“等着吧小子;耐心点儿后生!”
赞也罢,“畏”也罢,你充其量是个“后生”。班嘛是要交到你们手里的,但您且等呢!“苗子”不错,但得我们常常“照看”点儿,才不致于长斜了长偏了长疯了;势头蛮好,但翅膀尚嫩,走过的路加起来还不及我们走过的桥长。一个“后生”,定了性了。
以上,不过是对于我们多年来一种通用心态的写实,也是对我们干部体制、人才机制某些缺憾的实录。“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几十年来,一代代的青年就在这种氛围下“稳步”生长。“后生可畏”,只不过是一句说起来挺动听的成语。常听后生们牢骚道:“什么时候,把那‘畏改成位子的‘位……”
这当然要靠机制的改变。1992年,对于“后生”来说,是一个值得牢记的年头。是年春,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一位大政治家、大战略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南巡时大声疾呼:让青年挑起重担,让人才脱颖而出。他举例说:我自己20多岁就做指挥官了,就当高干了……
我们这才忽然发现,原来后生可“位”并不是青年人那种罗曼蒂克、不切实际的空想;我们才突然想起,在那战火纷飞、戎马倥偬的岁月,岂止邓公,中共中有一批高级将领,是“毛头小伙”;我们继而发现,中外古今,这类被一些人看不上眼的年龄段里的“嫩苗”,曾经怎样扛过顶天立地的大梁,创造过怎样动天地泣鬼神的业绩。无论是哪个方面,诸如军事、文艺、科学,例不胜举!
而邓公南巡之后,一批“后生”如雨后春笋,泼喇喇冲破地表,蔚成大观。手头有一张《光明日报》(1992年12月7日),头版头条就是两个大字标题“辽宁为优秀中青年教师开‘专列/破格晋升高级技术职务”“着力培养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南大对优秀青年教师实行特别评聘”。两则消息都称,二十七八岁作出成绩者,有的是。于是启用了,于是给这些“后生”以“位子”了:“辽宁师大31岁的教师潘峰,在理论物理中的教学方法和核结构的研究中,先后完成了多项重点项目,受到国内外专家好评,被破格晋升为教授。”
虽然还有“格”在那里,但已不是过去那种绝对的排斥,不是那种只要你工作只要你奉献而却不予以重用、不给“位子”的居高临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只是,假如设身处“位”地再细想想,不禁还要呼吁:赶快制订有关法规,拆除那些现在还依然存在的人为的“格”——成绩大的、贡献大的、才干大的、本事大的,不要去管什么年龄之“格”——否则,我们的历史上可能再也出不了诸葛亮、周瑜,出不了孔子,出不了毛泽东、邓小平!位子,该给谁,就给谁,何须掰开他的口,数他的年齿?!
(图象见原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