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等
当今社会,人们称资源、人口和就业为三大难题。尤其是就业,牵动着社会、家庭和青年的神经。焦虑、躁动、苦恼,常常把待业青年的心搅得混沌、灰暗,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叹息和抱怨。
连云港市新浦区团委积极地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做文章,用爱心把一颗颗孤独、失落的心凝聚在一起。当然,这个温暖人心的团组织和那些热情朴实的团干部不是“救世主”,他们不能奉献给每个青年辉煌的命运,但他们毕竟实实在在做了一些事情。
一份滚烫的报告
最初震撼团干部心的或许就是这样一件件似乎平常又不能不令人痛心的事:
——一名在校时的学生干部,待业的寂寞使他感到失去了往日的优宠,过去的自信忽然荡然无存,他甚至觉得家庭不像以前那样温暖、亲切,他不敢回首以往,只有到了夜晚,他才悄悄走出家门,在街头漫步,凭感觉从夜色中寻求慰藉。于是习惯了夙守夜出,不料在黑暗中失足,连续四次被挽留。
——某个街道,居民刚刚在暑热中睡去又被一阵骚动扰醒。一帮无所事事的青年打成了一团,他们手里拿着刀、头上流着血,还满街地追喊。
公安局、派出所连连报警,青少年犯罪率大幅度上升,而其中待业青年占35%。
那是多么难忘的情景:一次座谈会上,待业青年的家长痛心疾首,恳求各方面再不能漠视那些孤立无援的青年人随意沉浮!出席座谈会的区团委的干部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明悟了过去虽然为个别青年的事没少跑腿,但毕竟是杯水车薪。全区3300多名待业青年最需要的是团组织能筑成一座暖巢,不让他们继续像孤燕一样飘零而能有所归依。当然,仅靠团组织的力量未免单薄,还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取得劳动部门和街道的配合,各方面携手联袂。崭新的思路,美好的构想,于1990年底大雪纷飞的季节里形成了一份滚烫的报告——《关于加强新浦待业青年管理的报告》。区委、区政府的领导立即召开有关部门会议,通过了报告的内容,并协调劳动部门在政策上倾斜。于是凝聚着希望的“青年工程”便由区团委唱主角拉开了序幕。
点燃心中理想的火种
仅靠苍白的生命阅历和单薄的生活体验作支撑,毕竟太乏力、太微弱,只有理想和信念才是青年人力量的源泉和生活充实的铺垫。因此,要驱走待业青年心头失意的阴霾,必须用理想之火去点燃他们生命的火种。
待业青年离开了学校成为街道公民,但团关系的所有材料仍锁在学校的档案柜里。接通他们与团组织的血脉,让他们重新过上团组织生活,区团委首先抓住了这个突破口。全区的干部跨着自行车挨学校跑,主动协调把待业青年的组织关系转到了所在的街道团委,然后在有三人以上团员的居委会成立了团支部。曾一度断线的风筝,终于又找到了依托。
团的生活最富有生气的是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在火热的生活中让待业青年充分享受到精神的充实和生活的乐趣。区团委根据全市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适时地开展了“知我家乡,爱我中华”、“为东方桥头堡献份礼”等系列活动。从1991年起,区团委每年在“五四”期间举办“青年文化周”活动,在前年的这一活动开幕式上,有3000多人参加的大型朗诵轰轰烈烈地拉开了文化周的序幕。一位待业青年从台上下来时竟流出了泪花,他握着同伴的手说:“我第一次体验到了激越昂扬的人生。”在街头,猩红的横幅下面,待业青年摆摊开展便民义务服务,有的理发、有的修车、有的裁衣……,在交谈和接触中,人们感觉到了他们青春的热烈和对命运挑战的坚韧。
组织待业青年参与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接受锻炼,进行自我教育,比空洞的说教要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每年暑假,区团委同派出所联系,由全区各派出所所长带队组织部分待业青年值勤、巡逻。走在暑气升腾的巷弄里,穿梭在汗流浃背的人群中,青年们眼里的公安干警的形象鲜明、高大起来,对社会的责任感油然而生,这是多么可贵的心灵升华!他们臂上佩带着红袖标,那鲜艳的红色仿佛在燃烧,像美丽的青春一样光彩照人。
安插飞向明天的翅膀
一份调查问卷摆在了面前,在一项“你认为如何才能成才”的提问中,有的青年回答:“书山有路是捷径,就业无涯难作舟。”明显地暴露了待业青年的思想误区,他们把升学和就业看成了自己的唯一出路,尽管他们已经在那条狭路上累得气喘吁吁,挣扎得精疲力尽。为此,区团委提出“走自己的路,向第三产业进军”的口号。然而要把这个口号化为青年人自觉的实践选择,需要做许多细致的工作,更新了观念,青年人才能心甘情愿地投入。区团委利用业余团校作为阵地,通过请企业家讲课,放教学片等,把外面精采的世界引入待业青年的视野,一股清新的风吹开了大家紧锁的心扉,许多人开始明白在商品经济发育的形势下,城市青年等靠吃“皇粮”的机会越来越少,自谋职业是一条新的出路。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学阶段的贫乏,许多青年放下了书本,面对七十二行感到茫然。于是区团委又在待业青年的继续教育上大做文章,在全区五个街道办事处分别成立了“待业青年学校”,办起了美容、裁剪、会计、理发等技术培训班,青年们忽啦啦从家里跑来,从一招一技认真地学起来。仅通灌街居委会的一所“居民学校”,请来温州理发师传授技艺,办了3期理发培训班,共有150多名青年学成结业,其中80%以上的人已设店开铺凭手艺立业了。在新浦、海州大小街巷,红红绿绿的发廊里,过去整日愁眉苦脸的青年男女,如今成天忙活着接待来来往往的顾客,看那神情,听那言谈,人们完全坚信:这是大有希望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