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拍什么样的武打片

1993-08-27 06:39赵雪峰
中国青年 1993年11期
关键词:港台武术

赵雪峰

80年代,随着我国在各个领域中的探索改革,我国的电影业也开始了新的尝试。首先是北影厂《神秘的大佛》的问世,顿使平静的电影圈中泛起阵阵涟漪。由于这是我国解放以来的头一部武打片,所以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以至人人说“大佛”。然而正因为是头一部,有许多地方就值得改进。“大佛”中最明显的缺陷就是演员均非武打演员,但导演运用比较先进的机器制作,使每秒24格的影片动画过程变成或多或少,这样即便是一个完全不会武功的人,在屏幕上也可出拳极快,且虎虎生风。另外,用倒带的方法也使一个不会武功的人可以一跃上房、蹿树。这些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成片,当然大大刺激了当时我国的观众,使之耳目一新,该片自然在当时“火”了一阵。随后北影厂又推出了《武林志》,该片避免了“大佛”中演员的先天不足,启用了许多我国武坛上的佼佼者,如戈春艳、李俊峰等人,结果增色不少。从此,我国的电影业中又多了一颗明珠——武打片,各厂争先聘请各地区的武林高手拍摄武打片,陡然在全国掀起了武打片热。

不过,回过头来看看,我国的武打片早在20年代就有了,如《火烧红莲寺》就是在当时引起轰动的一部戏。只不过当时的条件在各方面都不完善,所以武打片在当时只作为一种类型片存在,再加上兵荒马乱的年代,使许多影业公司没有心思去搞创作。到了解放后,更由于种种原因,武打片一直禁拍,于是销声匿迹。直到“文革”后我们打开了国门,其中港台的武打片也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涌进来,才使内地观众大开眼界,也使放映这些武打片的电影院、发行机构很赚了一笔,更使港台武打明星的名字风靡大江南北,如成龙、李小龙、梁小龙、罗大卫、狄龙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电影厂武打片的蜂拥而上,问题也就暴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粗制滥造。这里面既有拍摄资金不足的问题,也有拍戏整体水平与港台差之甚远却又拼命模仿的弊病,最终导致大批观众掉头而去。

那么,港台武打片究竟成功在哪里呢?撇开剧情夺人和明星制不提,首先就是资金力量的雄厚;其次,港台是一个商品意识极强的社会,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的生存与发展同样离不开商品意识的约束。港台每年要生产七八十部武打动作片,其竞争性可想而知,有时一部片子同时有几个导演、几个摄影同时投标,在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就要求影片不断创新,不断揣摩观众心理,以求在竞争中取胜。正是这种背景,促使了港台武打片高过我们一筹。

我们的武打片之所以上不去,资金不足是个主要原因,比如,两军对垒的格斗拼杀场面,往往要几千人,这完全是资金的运用。一旦资金不足,几千人就要变成几十人,甚至到后期时,用叠画、重复的手法处理,这样的影片能好看吗?另外,多视角的、多方位的立体拍摄,加上后期制作机器都是资金积累起来的。我国1台升降机每天的租用费是七八百元人民币,1个月就是20多万,而我们的一部戏通常总投资不过100多万元,这样的条件是不允许导演太“潇洒”的,这也就常常在我们的许多武打片中造成恶性循环:越没钱越想拍,越想拍越没钱,越没钱就越缩小场面、景制,这样画面也就越不完善。为什么我们的武打片情节那么缓慢?还不是因为没钱?本来费用只够拍摄一半进度的,但很多导演为了早成片、早成名、早赚钱,就经常采用什么“时间补偿法”,君不见在我们的武打片中,语言反反复复,武打动作是几十分钟不见输赢,最后用慢镜头抻长画面,这些又怎么能吸引住观众呢?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导演在拍摄武打片时,主要沿袭了港台武打片的风格,如复仇型、侠客型、男女多情型、恐怖型和历史型,这是因为我们的导演在武打片的探索中还涉世不深、见识不广所造成的。

我由于从小习武,于是有幸在《火烧圆明园》中跑龙套,这是我“演”的头一部戏。从那以后,我每年都有武打片和武打剧的演出任务。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我对国内武打片的不足体会颇深,常琢磨整体结构如果那么安排,或情节如果这样处理,是不是会更好?终于,我在今年自筹资金拍摄了一部能够自己作主的武打电视剧《三闯降龙庄》。在此剧中,我要把自己多年的想法付诸实践。比如,我在镜头处理多采取勤换机位,从实战出发,尽可能展现给观众一个崭新的武打观念,不赞成用“威亚”(“威亚”是英语译音,指演员在镜头前进行空中表演的一种保护工具,多是很细的钢丝绳)。同时,我追求完善的舞美设计,这是我们胜于港台的地方。港台的一些古装片,只看重拳头加枕头,不注意道具、服装、发式的要求,使观众感到影片除了商业价值外就不值一提了。为了补偿我的资金不足,我另辟他途,采取变换机位角度的方法,尽力使画面剪接得更漂亮,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勤补财的道理。我认为,武打片的精彩镜头主要是画面要新颖,要独特,要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多观摩优秀影片,从中找灵感,获启发。

此外,我认为武打片不应把武术变成“舞”术。在武术运动中,格斗是武术的最高价值体现。我国的一些武术名家、民间武师都身怀绝技,都可以把敌人致死于几秒钟之间。但这种实际情况,用在影视上又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观众不认可,认为那是胡说八道,太神了。观众看武打片是一种消遣、一种发泄,他们的心理承受不了太直接的东西。但武打影片中又必须追寻武术的真谛——技击。否则,我国历史上就不会有大漠孤烟的霍去病,边关烽火的杨延昭,长啸凭栏的岳飞,跨海远征的郑成功,平倭大将戚继光……还有,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它的概念是由气功和搏击两种技术组成的。但随着热兵器的出现,现有的武术中重于搏击,而少了气功这个主题,使大多数国人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武术,认为一掌开七块砖是假的;隔物传功是假的;拳未到灯先灭是假的。这些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现有的武打比赛趋于表演,连散打都是在各种规则中进行的,从而制约了武术的精髓,造成了人们对武术的误解。因此,作为武术工作者并有影视经验的我,除了拍我心目中的武打片外,我还成立了自己的武术文化发展公司,并为下一部《小子复仇》的电视连续剧作准备,旨在弘扬国粹。我在此片中追求实战效果,而不走港台的特技领导一切的路子。在该片中,我力求有真正的武打味,一切武打源于剧情,并力争使一些中华绝招在剧中能有机地再现出来。同时也要与娱乐相结合,吸取港台一些武打影星的优秀设计。总之,我要在自己经济实力不强的现实中,做到精制作、小表现、大推动、大利润的良好循环,更在适当的时候把武术内功与博击技术统一起来,为武术姓武还是姓舞正名。我相信,真金不怕火炼,虽然电影技术日益完美,但如有真功夫出现,观众还是能看出来的,到那时,我说这就是武打片,这才是尽可能地不去掉祖国武术文化并加快其走向世界的手段。

猜你喜欢
港台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香港成立「港台青年創意聯盟」
CEM之经济分析与管制模式——港台引进复数表决权股之介绍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武术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