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峰
小平同志,一个年逾八旬的老人,到祖国的沿海地区转转,他在各地都有些发言。当这些发言被整理出来,自上而下地传达下去,却在中国大地上自下而上地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波澜。人们奔走相告:小平如此这般地说。出租汽车司机的对讲机里传来的不再是骂人话,而是中央文件。
这是为什么?这种力量来源于哪儿?是小平同志的个人威望?这威望又从何而来?
伟人是了不起的,在中国更是这样。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小平同志在建国30年以后,又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总设计师。其独到之处是令整个世界叹服的。然而伟人又总是有相似的地方。最了不起的伟人总是与最了不起的人民连在一起的。
十年间,两次标准的讨论。中国不再有万民齐呼“万岁”了,而是在心里默诵“您好”。
我们的理论家在梳理10年思想解放运动过程的时候是这样说的:1978年展开的真理标准的讨论,其结果是破除了“两个凡是”的现代迷信,把人们思考问题的起点从领袖指示和文件上拉回到实践的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展的生产力标准的讨论,又使人们的思想在以实践为基础的思考过程中,清除了姓“资”姓“社”等一系列障碍。两次标准的讨论,使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人心,且不可动摇。实践证明是这样的。今天的现实又让我们看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民都会自觉地用实践和生产力这两把尺子去决定他们赞成什么,不赞成什么。
在中国老百姓的思想进程中,还另有一条副线。我们每一次标准的讨论,都在老百姓的思想中打开了一层窗子,增加了一片新的世界。当这新的世界不断拓展的时候,人们惊喜了:一个大人物说的话是那么普通、那么亲切,跟他们差不多一样。他总是把他们心里想的、有时敢议论、有时不敢议论的话说出来;让他们去做那些憋在心里但又跃跃欲试的事儿。
农民在土地上雀跃了:邓小平说,不管怎么种地,要种出粮食来;中学生伏案奋笔:邓小平说高中生可以直接上大学;待业青年走街串巷:邓小平说个人可以做买卖办企业;理论家与企业家握手:邓小平说马克思没讲过的事也可以讨论、还可以试。思想的不断解放,各种框框不断被打破,使人们从过去的盲目崇拜中走出来。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又建立起了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袖的新的崇拜。与其说是崇拜,不如说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和信赖。在中国的历史上,大概不再会有在一片人的海洋中喊出谁“万岁”来的事了。但是在80年代中,人们却遵循着两个标准对一个伟大人物喊出一句极平常的话来:“小平,您好!”以后,人们的心里一直默诵着这话。
在一个历史的瞬间,中国沉思了一下。然后有了代表人民心愿的声音,那是伟大的号召,更是民众思考的结果。
3年前的春夏之交和从那以后,整个中国,人们似乎都开始思考什么,因为中国国内有了风波,国际则有了风云。首先思考并得出结论的自然还是邓小平同志。他在1989年国内风波刚刚平息的时候就说:“党的十三大概括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不对?两个基本点即四个坚持和改革开放,是不是错了?我最近总在想这个问题。我们没有错。”可是当我们具体的改革开放的步伐举起脚来的时候,似乎总还有一个落在哪里的问题。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去反思,反思过去的10年,也反思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中国被“和平演变”的危险到底有多大?在明天还是在后天?苏联解体的原因到底在哪里?苏联人民今后会怎样?中国反“和平演变”的关键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在现实中影响着一个项目该上不该上,一个干部该用不该用,一种理论该讲不该讲。一时间,中国出现了太多的问号。纵然没有在“宁要……不要……”之间选择,也时常使人们徘徊在“靠得住”与“靠不住”的犹豫中。
人们在实践中思考,又在思考中实践。人们认真地、一条一条地去实验那搞活大中型企业的措施;又集中人力财力一环一环地去清理那魔幻般的三角债。然而,乡镇企业稍加调整以后的再次突起,吸引了人们更加关注的目光,住房制度、医疗保健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又给了人们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更加深刻的启发。人们经过苦苦的思索,苦苦的实践,最后的选择是明快的。答案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上。人们把这种选择更加坚定地付诸行动。上海的股票热似乎压过了出国热。大连市一家乡镇企业招聘人才的广告登出后,在600多名应招者中,党政机关处以上干部有150多人,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80多人。共青团市委的一名处级干部做了这个村级经理的办公室副主任。
人们对自己的行动有了明确的选择,接下来的就是希望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人们开始特别注意领导人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国的老百姓已经开始对领导人的讲话评头品足了,因为他们有了实践的标准和生产力的标准。江泽民的“七·一”讲话已给广大群众吃了定心丸,群众已经从第三代领导人的宣言中证实了自己的选择与判断。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就说得更明确、更实在了:搞市场还是搞计划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在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中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要好得多。一句话是一重天,把人们对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的理解带到更高的境界;一句话是一阵春雨,浇开了亿万群众心田渴望的花蕾,给中国大地带来了又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每个人是大潮里的一朵浪花,大潮是每一朵浪花构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蓝图就在你心中,那画笔也正在你的手里。
在中国1992年的一整个春天里,所到之处你的感受是绝然不同的。在南方、北国,在沿海、内地,在农村、工厂、机关、学校,人们想的、谈的、干的,那眼神儿、那步伐让你感觉中国人变了。变得实在了,变得聪明了,变得有信心了,变得团结了也变得互相不服气了。全国的老百姓,有文化的和没文化的,似乎对中央文件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一下子提高了一百倍。
在辽南的一个古镇,集体经济年收入近5个亿,农民安居乐业。这几年镇领导也常把破除“小富即安”思想一类的话挂在嘴上。可是在座谈小平同志讲话的时候,这问题却倒了个个儿,“小富即安”成了农民对镇领导班子最大的意见。一名村干部对镇领导直言相谏:“放开胆子吧,趁小平还健在,过几年谁知又咋样呢?”这个镇的党委书记却拍案而起:“屁话!”这位50多岁的倔老头儿,我们最基层的政治家和管理者用最朴素的话讲出了他的理解:“叫你学江泽民‘七·一讲话白学啦?就是因为那讲话跟小平思想是一致的。”
应该承认,小平同志讲话是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积极性的直接原因。但是这种积极性还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充分信任,来自于对历史发展的客观分析以及对人民群众自身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正确估计。历史的长河,只会在某个地方有点曲折,做些许的停留,而不会停滞下来,更不会倒流回去,而这长河中的大潮永远是人民群众及其代表者。这话在今天的中国已不仅是写在哲学教科书上了。中国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已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而且感受到了这一点。中国似乎走进了这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再没有领袖挥手,人民前进而不知路在何方了。人民群众开始用自己的感觉、思考和判断去选择他们前进的道路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如果我们哪些人对前途还不大放心,还在等待观望,看看再说,还在琢磨谁是什么态度,谁又是什么态度,那只能说他们尚没有看到这至关重要的一点。我们还有些年轻人或老年人,仍抱着自己的那点惨兮兮的既得利益,面对着时代的大潮犹犹豫豫、举足不前,与伟人差距极大,与人民差距更大。
实践的标准和生产力的标准一旦为人民群众所掌握,那么我们一切言行的正确与不正确,我们事业的成功与挫折就又有了一条标准,那就是群众的标准。如果我们对小平同志的讲话理解得还不够深刻,信心还不够足,那就让我们到群众中去吧,我们的头脑会清醒的,信心也会增添。